但汝南無險可守,就想舉族遷徙到江夏,守住襄隨穀地和新息渡口,從而作為袁術在南陽的後援。
袁成的謀略也有與孫堅之策不同之處。
袁成建議與荊州劉表、揚州曹操、益州劉焉結盟,共同組建抗拒北方的陣線。
不過,在袁術的心中,還是孫堅的策略更好一些。
畢竟孫堅可是朝廷冊封的長沙太守。
以長沙太守之名,渡江取長沙,天經地義。
而漢水南岸的襄陽,亦是抗拒北方的關鍵要隘。
一旦劉表投向北方,南郡為護民軍所踞,江夏就無力堅守了。
如此要隘,怎麼能掌控在他人手中?
可袁術的心才安穩了沒幾天,就收到京都方向的探報:內閣宣布袁術、孫堅、袁遺三人反叛,將派護民軍入南陽討伐之。
第二天,探報又到。護民軍的征南軍團,在張合的率領下,已越過伊闕關,正向南陽撲來。
為何內閣隻宣稱南陽袁術三人反叛?
因為南陽距離太近了。
詔令上已經說過,接到詔令後不馬上動身,形同反叛。
所以,袁術、孫堅、袁遺反叛已成事實。
內閣這也是有敲山震虎之意。
南陽離洛陽最近,袁術不奉詔,京都馬上就知道了,內閣也就馬上就宣布袁術、袁遺、孫堅反叛。
然後荊州劉表、揚州陳溫、益州劉焉、交州的偽刺史賴恭等人,自己看著辦吧。
此時,內閣尚不知道陳溫已把揚州讓與曹氏,而且曹嵩竟然把自家的田地、府院全部送予陳溫,也算是一種交換。
不過不要緊,用不了一個月,內閣就會再下詔令,於譙縣緝拿陳溫,並宣布曹氏反叛。
袁術在堂中踱來踱去,心神不寧。
他可是內閣第一個宣布的反叛之人。
內閣既然敢宣布,自然是有把握討伐南陽。
第一期《漢報》上,可是清清楚楚刊登了護民軍的煌煌戰績。
自己當前在南陽募兵才剛剛開始,老兵加上新兵,才五萬人的樣子,讓他如何麵對強悍異常的護民軍?
很快,袁遺、孫堅,包括手下大將紀靈、橋蕤,文臣李豐等人,再入了議事堂。
反複商議後,決定南陽還是要守上一守。
至少也得等到把南陽糧草搜刮殆儘,把南陽百姓全部遷往江夏後,大軍再過襄隨穀地,堅守襄隨穀地的要隘隨縣。
說白了,就是堅守一段時間,並利用這段時間,把南陽掏空。
然後隻要守住隨縣,江夏便已無憂。
等袁術在江夏站穩腳之後,便可以考慮西渡漢水取南郡了。
得到南郡這一重要糧食產地,再有袁氏一族遷徙江夏,袁術才有資本與護民軍鬥上一鬥。
在古代,戰爭最重要的兩個要素便是糧草和人口。
袁術要掠走南陽的全部糧草和全部人口,並快馬傳信汝南袁氏,讓他們遷徙時,亦要儘可能帶上汝南的百姓。
於是,大將紀靈主動請纓,親率三萬兵馬,去堅守由豫州入南陽的必經之路:魯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