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不僭上,儉不逼下,蓋中庸之道,是故蘧伯玉恥獨為君子。
充分表明了他與眾不同的獨特見解。
積極進取:不效仿清流派隱居山林的作派,而是積極投身仕途。
從容鎮定:麵對荊州混亂的局麵,團結荊州世家大族,頒布一係列措施,不到一年時間,便穩定了荊州,且有蒸蒸日上之勢。
擅用人才:無論是本地人才,還是外地來荊州的人才,劉表都是禮賢下士、求才若渴、
優柔寡斷:在自己接班人的問題上,優柔寡斷,為家族悲劇埋下禍根。
逐漸消極:在荊州形勢一片大好之後,且在荊州擁有重兵,他卻采取了消極防禦的政策,不參與北方諸侯之間的爭鬥。
可見,劉表雖然此時起了一點歪心思,但他骨子裡的“清流派”思維,早晚要起到主導作用。
果然,在荀諶為荊州人士講解了“君主立憲製”之後,哪怕荀諶承認自己隻是一知半解,並沒有深入研究,可劉表之前起的那點歪心思,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了。
荀諶是怎麼解釋的?
很簡單,荀諶問大家一個問題:血脈傳承的帝製,有哪些弊端。
見眾人答不上來之後,荀諶便說了蔡成總結的血脈傳承的幾大弊端。
首先自然是“爭位亂國”。
自周以來,爭位之事屢見不鮮。
而因爭位而弱國、亡國的例子,數不勝數。
一旦開始爭位,後宮、外戚、宦官、士族、皇室五大權勢集團,均會參與進來,亦會把天下攪得民不聊生。
而之所以要爭皇位,就是因為一旦上位,便唯我獨尊,對朝堂之臣、朝野之官以及天下萬民,皆有生殺予奪之權。
而在君主立憲製之下,皇權被大幅度削弱,哪怕皇室中人,亦要遵守律法,否則必究。
沒了無上的權力,還需要遵紀守法,可能有本事的人,就不會再想著去爭皇位了。
既然自己有本事,還不如放棄皇位,從而獲取可以為官、證明自己能力的資格?
其次就是“常出昏庸”。
皇帝英明神武,其子卻未必。
所以自立漢以來,昏君、庸君、亂君常出。
僅剛剛駕崩未久的先帝劉宏,便是一例。
而在君主立憲製之下,采用的不是“皇權治國”,而是“能人治國”。
所以,哪怕有昏庸的皇帝,對天下治理的影響也微乎其微,甚至沒有。
最後便是“帝王壽短”。
嫡親血脈常居深宮,不事勞作,且年紀尚幼便經房事。一代代積累下來,導致嫡親血脈儘都體弱不堪,對人的壽命有極大的影響。
而在君主立憲製之下,除儲君之外,其他人十六歲後,朝廷便會停其俸祿,需其自己自食其力,也就不會被於深宮之中。
隻要不被鎖於深宮,皇家的嫡親血脈,身體便會越來越好,“壽短”之弊用不了十數年,便可以得到修正。
陛下每天早上與成公子及其他弟子一起跑步,從跑百丈便氣喘籲籲,到如今跑五裡都臉不紅、氣不喘,就是實證。
劉虞、劉岱兩位閣老因不放心陛下,每日早上都是陪伴陛下。兩位閣老本已孱弱的身體,竟然也眼見強壯起來。
喜歡三塑強漢請大家收藏:()三塑強漢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