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前想後,又與曹仁、夏侯惇反複商議,最後決定潛伏在摩陀山中,偽裝成山匪,引誘護民軍前來剿匪,然後利用山地的地形地勢,看能否殲滅護民軍一部分,給護民軍一個下馬威。
最重要的是,潛伏於摩陀嶺中,背靠大江,他們根本不擔心護民軍斷他們返回江東的退路。
有退路,就不會被全殲。
這些兵馬對曹操穩固揚州以及日後要征伐荊州,可是極為重要的。
於是,曹仁率領四千兵馬偽稱退回江東,實則在摩陀山內潛伏了下來。
而程昱帶來的兩千兵馬根本就沒過來,而是在剛剛過江時,便隱藏在江邊和摩陀嶺中了。
由此可見,程昱確實擔得起“揚州第一名士”的名頭。
他過江後的第一件事,竟然是控製了摩陀嶺下的大江渡口,並以一千兵馬於摩陀嶺上掩護渡口,保證了曹仁和夏侯惇的退路。
五千兵馬入摩陀嶺後,為了造成摩陀山中有山匪的假象,還派出了不超過兩百人的小股兵馬,不著軍服,摩陀嶺周圍的平原劫掠。
一方麵劫掠的糧草,可以保證在摩陀嶺可以多堅持一段時間,另一方麵,造成摩陀嶺中山民並不多的印象。
而留在山中的軍士,每日隻做一件事:堵住山中的小河溪水,從而形成一個大大的堰塞湖。
堰塞湖有很多個泄洪口,分彆通向不同的山穀。
一旦護民軍進山,這些山穀就是埋葬護民軍的地點。
程昱、曹仁、夏侯惇並沒有等多久,護民軍果然進山來剿匪了。
程昱為高順準備了五重打擊。
第一重:山洪;
第二重:滾石;
第三重:箭雨;
第四重:從山上殺下來的刀槍兵;
第五重:穀口的伏兵。
也就是說,一旦高順率軍進入了可以傾泄山洪的山穀,馬上就會有兩千兵馬封鎖穀口。
程昱打的主意就是全殲。
在程昱看來,唯有一次把護民軍打疼、打慘,方能讓護民軍不敢輕舉妄動,也能夠給江東曹操爭取足夠的時間來穩固揚州。
隻有揚州穩定下來,曹操才能在揚州招兵買馬、擴充軍備。
可高順派到山頂的斥候,為什麼沒有發現山上的伏兵?
程昱自然知道,一般進山,主要是走山穀,因為走山脊過於費力。
走山脊,就要不斷地上山、下山,要走入深山,等於是不斷地翻山越嶺。這樣走不僅要消耗將士大量的體力,而且還會因為道路險峻而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所以,一旦進入山區,都是往山脊派出斥候以防止山頂有伏兵,而大隊人馬都是走山穀。
程昱既然知道這一點,自然不會在山脊上布置伏兵。
他的伏兵是布置在半山腰的。
在野草樹林的掩護下,山脊上的斥候,根本發現不了半山腰的伏兵。
等聽到山洪的咆哮時,他們才會從半山腰衝上山頂,同時調派百十個弓箭手射殺山頂上的斥候,其他人每人都要抱一塊石頭。
衝到山脊上之後,就直接把石頭拋下去,然後再撿山頂上的石頭往下拋。
雙重打擊下,哪怕山穀中有上萬的軍隊,也會死傷大半。
山頂上的石頭拋完了,山上的弓箭手就會集體往下衝,衝到半山腰,就是箭雨潑灑而下的第三重打擊。
如此至少還能再殺傷半數左右的殘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