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把尤雅送回家,吃完飯,趁她小睡,沈在心就出來了。
還是跟執念一樣,跑去友誼商場看看。
看完之後去的醫院。
今天下午有好幾場麵試。
楊總和孟總這邊,她們也不怎麼管。
孟總飛外地試鏡了,是說走就走,楊總更是什麼事兒都找沈在心,即便有人直接找她,她也會跟沈在心打電話,張口就是“在心,你幫我拿個主意”。
下午麵試,就是楊總那邊有人麵試定下來的時間。
結果,醫院這邊一家獵頭公司也幫忙挖了兩個高水平的醫生,沈在心為了節省時間,乾脆集中在一起麵試了。
等他到了醫院,到人資那裡一問,才知道人資為了湊一次麵試,又通知了好幾個即將畢業的醫學院應屆生。
和彆人不同,沈在心不大喜歡老醫生。
那些老醫生小心謹慎,思維固化,你給他講方案,他根本聽不進去。一些完全可以微創的手術,有的老醫生他能頑固到告訴你,我能不知道嗎,我多少年前就見過這類手術,這種手術隻能開刀不能微創。
你給他講微創的好處,他給你講開刀的好處。
他們每次上手術台,選的手術,開刀的位置,站的位置,說第一句話的語氣都能完全一樣。
如果說老醫生也有老醫生的好處,確實不假,他們見多了生死,見慣了意外,變得不癲狂,不炫技,成熟穩重,經驗豐富,不會像新的外科醫生,要麼上了手術台不知道該乾啥了,東戳戳,西翻翻,要麼心性不穩重,容易魯莽,容易冒進,容易炫耀自己的技能,結果翻車出事故。
但他們最讓人難以忍受的就是倚老賣老,排擠新人。
很多名校畢業生,從小就是學霸,學習成績不在話下,出學校前,往往已經在他們那邊的附屬醫院實習過,甚至有些人成績優秀,被老師賞識,接受過一定鍛煉,具有一定的經驗,還見識過新技術,理論功底強,英文好,讀國內外論文都沒問題。
可他們到醫院之後,老醫生們最不待見,什麼臟活苦活都讓他們乾,從門診,寫病曆,看片子,查房一步都不給他們省,就是不讓他們上手術台。
一到領導問了,就說那誰誰誰懶得很,根本不好好乾,仗著自己是大學生,心裡傲得很,結果啥也乾不好。
你要說一些大醫院有規培製度,很多名校生排隊,自有傲慢,可以分時、分步在給年輕醫生打基礎,就算蹉跎你幾年,後期也願意給你個起點,結果現在,很多的小醫院有樣、學樣,照搬照學,也給你這麼搞。
彆人搞規培,他也搞規培。
彆人三年,他也敢三年。
這三年,弄不好就給你發1000的工資,在現在這個社會,1000的工資意味著什麼呀?
他非把一個年輕進取的醫生蹉跎成跟他一樣,他才覺得可以了,能放手了。
這就成了很多醫院接收了很多名校生,高學曆醫生,結果這醫院還能一天比一天爛。
表麵是人生而貴重,治人要謹慎,實際上,就是一種比官僚還官僚的體係在害人。
一個剛剛學完醫學知識的年輕醫生,你不帶著他,不讓他參與實踐,你消磨他,他理論結合不了實際,長此以往,理論水平不就下降了嗎?
再好的醫生苗子,你一次手術不讓他上,三、五年過去,他也沒法成長呀。
但就是這樣。
一方麵,醫療資源相對稀缺,醫生相對不足,一方麵,大量潛在的優秀人才在爬格子,在煎熬,在浪費生命,最終堅持不下去,變成一介混日子的庸醫。
這個年代,學醫代價高,年數長,進了醫院起點足夠低,底層醫生苦不堪言,熬不出頭,不都是這群老醫生在把持嗎?
上一世,沈在心是一步步爬格子的。
這一世,他研究生都打算在職讀,本以為自己可以憑借精湛的醫術出人頭地。
結果如何?
要不是回到家鄉,要不是自己爸爸是老醫生,要不是醫療體係有爸爸打下來的基礎,除了混民營醫院還能乾啥?
這一世,他就是雄心勃勃,要弄一套外科醫生培養體係,帶一些年輕的醫生,利用年輕醫生對新技術的學習能力,把世俗打破……
就像前不久,他發現自己醫院竟然也能有規培之後,簡直是哭笑不得,整個社會哪個行業還有1000的月薪?
事實也正在證明他的正確性。
像方金星和何燕這些年輕醫生,隻要相應的手術帶著做一遍,他們就能做。
當然還不敢一下就放手,沈在心都是第一次我帶你,第二次我看著,讓你試幾下,第三次就是我看著,你動手。
再之後,就是越放開,越放開。
在沒來餘市前,方金星就已經老師、老師叫上了,他就是發現,跟著沈在心,沈在心願意教他,也願意由淺入深,讓他上手。
一些在普通醫院算是有點難度的手術,現在方金星和何燕兩個人都能代替沈在心補上了,年輕人學習快,眼睛好,手穩,大學學來的知識越鞏固越牢固,還能再學習再總結,很容易更上一個台階。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