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月三日,就在大懷貞要發狠出兵之時,靖難大軍終於完成了新一輪的整軍與戰利品清點。
靖難大軍也順勢完成了新一輪擴編,戰兵到了一萬兩千餘。
兵源除了來自於一路上收攏的簽軍民夫,也是來自於在周邊打遊擊的各路宋軍潰兵。
宋國自從南渡之後,異地兵役製度就已經名存實亡,兩淮都是國家邊疆,也就沒了‘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的必要了。
與之相應的,則是宋軍各路兵馬在募兵的時候都習慣於就近招募,一方麵招募起來方便,另一方麵士卒也可以不用遠離家鄉。
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軍中很快就出現了團團夥夥以及各路鄉黨。當然,宋國的體製擺在這裡,宋軍不可能出現五代時魏博牙軍的情況,但在宋軍潰敗之後,這些宋軍往往也會一哄而散,去回到自家家鄉,一邊保衛鄉梓,一邊觀察局勢,不會有散而複聚的韌性。
然而這一次金軍也確實太不做人,隻是一味的劫掠,連基礎的安民工作都不去做,連帶著投靠金國的偽軍軍紀也迅速敗壞。
所謂匪過如梳兵過如蓖。
與金軍相比,這些偽軍兼顧敵、匪、兵三種特製,刮起地皮來那是毫不手軟。
金軍能搶的地方,偽軍也跟著搶,金軍沒有時間顧及的地方,偽軍更要去搶。
這也就導致了偽軍除了家鄉駐地寬容一些,對周圍百姓下手更黑。
呂元化之所以投降,也是在看到局勢無望的情況下不得已的選擇,否則東關也絕對沒有好下場。
當然,藍君皓到最後暗中反了呂元化,也跟這廝隻是保東關,而沒有想辦法保巢縣有關。
而那些被毀滅的村鎮也是潰敗宋軍的家鄉,這些宋軍能跑,但普通鄉親卻是跑不了,一來二去,周邊宋軍都與金軍有了血海深仇。
靖難大軍攻下巢縣之後,還沒有豎起招兵旗幟,就有在周邊山上落草的潰兵前來投軍,而在消息擴散之後,終於在昨夜來了一個重量人物。
在尉子橋奮戰至死的宋國資曆大將、破敵軍統製姚興之孫姚不平率領近千殘兵,前來投軍。
這迅速引起了全軍矚目。
姚興可是從靖康年間就嶄露頭角的大將,此次姚興父子在尉子橋以寡擊眾,死狀之慘烈,以至於完顏亮見了都得讚歎一句:如果宋國有十名如同姚興一樣大將,那麼我軍如何敢前進呢?
現在姚興父子都死了,年僅十八的孫子姚不平依舊要率軍與金賊拚命,如何不讓人動容?
劉淮親自迎接了姚不平之後,複又有了為難。
因為姚不平雖然是姚興的孫子,但年紀擺在這裡,軍中資曆隻是個百人都頭而已。即便他帶來了近千宋軍,卻也不可能真的讓他當個統製官,與張小乙等人平起平坐。
甚至統領官都不成。
臨戰之時,他麾下數百人若是進退失據,很可能會把整個戰局葬送掉。
這不是不相信姚不平的抗金之心,純粹是能力問題。
姚不平似乎也看出了劉淮的猶疑,或者這名突遭變故的年輕人已經變得極為成熟穩重,立即就說願為劉淮帳下一什長,隻求跟著靖難大軍殺金賊。
對於姚不平來說,父祖之死不僅僅是歿於金人之手那麼簡單,更是由於以王權為代表的宋軍無恥出賣。
姚不平最先要做的事情不是要投軍報仇,而是要找到可以投效的對象。
最起碼不要時時刻刻提防著友軍出賣。
原本他還想去投靠劉錡或者李顯忠,可誰讓此時以一往無前的氣勢決絕渡江的是靖難大軍呢?
劉淮思量片刻,乾脆將話與姚不平說開。
靖難大軍可以另外再成立一軍,甚至在體係之外再成立一支破敵軍,讓姚不平繼承他祖父的官職的同時,他帶來的那幾百宋軍也有了去處。
但這支破敵軍軍事架構都不全,肯定不能與張小乙所率的那一支相比,所以隻能執行維持治安,守衛城池之類的二線任務。接下來的戰事中,也肯定不能讓他們參與重大攻勢。
另一個辦法則是讓姚不平帶著三五十個馬術精湛武藝高強的心腹,到飛虎軍中當劉淮的親衛,其餘兵馬則打散吸收進靖難大軍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