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的確有趁火打劫之嫌,而且是打姚不平的劫,很容易起什麼流言蜚語,讓宋軍感到不齒。
但劉淮依舊擺出一副光明正大的態度,將一切拿到台麵上明明白白的說。這也就導致了無論是姚不平還是其餘幾個軍頭都有些慌亂。
在簡單商議了一番之後,姚不平還是選擇了第二條路,成為了飛虎軍中的一名隊將。
本質上來說,這些宋軍殘兵還是想要跟金軍決死的,否則沒必要來靖難大軍中受罪。
金國攻入兩淮的兵馬不多,隻能控製交通要道。宋軍殘兵如果不想抗金,聯合起來割據一兩個縣城作威作福還是能做到的。
也因此,理論上最優待的第一個選項,姚不平反而不想選。
我參軍就是為了殺金賊的,你若不讓我上戰場,我為何要加入你們靖難大軍?
擺平了姚不平之後,其餘人就好說了。
在一番擴軍之下,靖難大軍的人數急速膨脹,軍冊也終於在這日上午被加班加點的趕製了出來。
飛虎軍擴軍到八百人,暫為張白魚所率。
雷奔所部選鋒軍擴軍到八百人。
張小乙所部破敵軍擴軍到兩千人。
石七朗所部前軍擴軍到一千五百人。
羅慎言所部左軍擴軍到一千七百人。
王世隆所部右軍擴軍到兩千人。
辛棄疾所部天平軍擴軍到三千五百人。
原本渡江的七千兵馬幾乎擴充了一倍。
這幾乎必然會造成戰鬥力下降,即便擴充的兵馬大多數都是有一定軍事經驗的宋軍與簽軍,他們看得懂旗號,聽得懂鼓吹,也上過陣見過血,然而軍事架構與配合卻是無法一蹴而就的。
然而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如果不擴軍,莫說應對接下來的戰事,就連收攏過來的各路宋軍都無法安置。人不吃飯是要鬨事的,更彆說這些手中有刀之人了,可靖難大軍總不能養著這群人吃白飯,所以吸納到軍中,乃至於分成上下兩軍勢在必行。
不過靖難大軍有一點優勢,那就是著重培養過普通士卒的軍事與文化知識,有大量的基層軍官儲備,隻能是在接下來的戰鬥中,以老帶新,儘快成軍。
至於軍械糧草馬匹,那就更多了。
算上裕溪口對戰武銳軍第一猛安時的繳獲,靖難大軍一共繳獲了五千領全身甲,其中不用修改,直接就可以用的足有三千領。這其中不止有金軍標誌性的葫蘆盔,還有許多是宋軍常用的鳳翅盔與笠型盔,明顯是從合肥等重鎮武庫中搶來的。
除此之外,還有四千把神臂弓,四十萬支箭矢,三千把長刀,八千杆長槍,一千把大斧,雜七雜八的武器一時間也難以分類完畢。
至於馬騾也有許多,減去輕傷的畜生,主力戰馬繳獲了七百餘匹,大部分是由武銳軍第一猛安傾情奉獻。
他們最起碼有五個謀克下馬步戰,導致他們的戰馬幾乎沒有參戰,被飛虎軍甲騎一鍋端了。
次一等的備馬也有千餘匹。
牛騾驢子大約有三千多匹,大多數都是從金軍水寨中繳獲的。這些牛騾自然也都是從淮西征發的,金軍在這方麵搜刮得還是比較徹底的,因為牛騾不僅僅是重要轉運工具,更是葷腥,可以用來打牙祭。
劉淮現在找些大車,就能組成一支機動性尚可的騾馬軍團。
還有甲片、繩索、皮子等許多零碎的軍備物資,一時間清點不完。
至於糧食、布匹、冬衣那就更多了。以至於巢縣與東關放糧賑災,並且留足四個月軍糧之後,還剩下許多封鎖在倉城中,以作備用。
這可是維持前線三萬餘正軍外加數萬簽軍的糧草物資,現在全都讓靖難大軍拿下了。
這些人馬物資,就是劉淮釘死在巢縣的本錢了。
但還是不夠,所有戰略的成功與否,都還得看是否能撐得住金國正軍的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