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創造的“六大職能中心製度”,幾乎可以完美覆蓋合成旅的作戰需求,確保合成旅在戰鬥中的迅速展開。
然而一個標準的作戰單元,除了戰時的作戰狀態外,還會有平時的訓練和生活。
陳軍同樣做了專門安排。
鋼七營期間全軍首發的士官長製度,平時主要負責士兵們的生活和訓練,正好可以再次應用到合成旅。
隻有陳軍懂得怎麼去帶合成旅,自然也隻有陳軍懂得怎麼練兵。
將兩者進行有效的結合,訓練模式基本就能定下來。
由陳軍來規劃、研究和製定訓練法,並將訓練法轉化為詳細的教學方案,然後由旅士官長為首,領導各營的營士官長,對教學方案進行進一步的細化。
裝甲突擊營的給突擊營士官長,反導防空營的給防空營士官長……
由營士官長負責,細化到營的每個連。
整體形成陳軍對接旅士官長,旅士官長對接各營的營士官長,營士官長對接各自營部執行到下麵的連隊。
就這樣一級一級的分工對接下去,就能形成良性的作訓循環。
又因指揮部隊進行訓練,和指揮部隊進行戰鬥,就像是白天與黑夜,絕對不可能一起出現需求。
所以不管陳軍最後能不能成為旅長,都不影響他同時抓這兩方麵的工作。
合成旅的編製、旅指揮所指揮架構、訓練和生活等方麵的預案完成,剩下的就是合成旅的體係和戰術等預設。
作為信息化改革時代下的新產物,加入新的科技裝備體係是必然的。
陳軍是過來人非常的清楚,有人和無人協同組群作戰,能大幅度的提升作戰效能,成為未來主流的作戰體係。
無人偵察車的抵近偵察距離,可以達到偵察兵人為的四倍以上。
人為抵近到四十米的距離偵察,已經是常規中的極限,再靠近的暴露概率,將會呈指數級大幅度上升。
而電動的無人偵查車體型小易偽裝,移動時的聲音幾乎可以忽略。
在野外作戰靠近敵方陣地十米,都是一件很輕鬆就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即便暴露後被敵人摧毀,損失也並不是很大。
不像人為親自抵近偵察,一旦沒了就是一條活生生的命。
生命可是無價的!
如果是地形不方便偵察車前往,或者作戰需要高空俯瞰的視角,小型無人機也可以完美填補這個空缺。
陳軍認為這是未來的新偵察體係,廣泛采用無人機器來代替人力。
雖說現在科技還達不到陳軍的需求,但是陳軍覺得自己有必要寫進去,起碼讓上級的領導知道這麼回事。
這樣在後續引進“大江無人產品”,上麵撥軍費購買會更加的積極。
陳家集團現在確實是有點錢,可這點錢隻是相當於公司,放眼到整個中國軍隊,九牛一毛都算不上。
陳軍不可能,也沒有那個能力,無償給軍隊大量提供無人產品。
哪怕維持合成旅都夠嗆。
組建一個重裝合成旅需要超200億,每年的訓練開支將近十個億,陳家傾家蕩產都供不過來。
最多就是不賺錢,本錢還是要收的。
……
合成旅的體係非常繁多,除了偵察襲擾方向的小型化無人車和無人機,能夠組建新的無人偵察體係之外。
具備打擊能力的大型無人機作戰體係,同樣需要裝備到合成旅。
類似於美國的“死神”和“灰鷹”,偵察打擊一體的大型察打無人機,可掛載對空和對地的導彈,能讓合成旅多一種攻擊手段,足以形成一套新的作戰體係。
不管是進行實時超視距斬首,還是定點精準目標打擊。
察打無人機都是王牌利器!!
此外還有戰場物聯網終端體係,升級單兵綜合作戰係統,裝備自我組網體係等,都被陳軍逐一記錄在了預案之中。
除了這相關的體係預案之外,還有一項很重要的工作。
那就是預設“能力參數指標”!
合成旅需要多少人員裝備,要搞出什麼樣的體係製度,都隻是個籠統的概念,沒法直接掛鉤作戰能力。
與戰鬥力直接掛鉤的隻有一項,那就是具體到小數點後的“能力參數指標”。
比如裝甲突擊營的最大突擊速度,在平原的突擊速度必須達到多少,在艱難地形的突擊速度必須達到多少。
常規作戰的突擊速度多少,極限強行軍的突擊速度多少。
防空導彈在10公裡,20公裡之內,實際攔截率分彆是多少,在平原和山區等不同地形的偏差是多少。
等等這些各部隊相關的數據,對組建初期的合成率都非常重要,
和最終的戰鬥力直接掛鉤。
就比如常人看坦克隻看裝甲和火力,覺得這兩項強的坦克就厲害。
其實對於主打突擊作戰的坦克來說,機動性和衝擊能力同樣很重要,跑不起來的坦克戰鬥力起碼減半。
旅指揮所知道了具體的速度,才能更好的製定出作戰策略。
否則裝甲突擊營突擊敵某部,以最快速度都需要半個小時才能到,旅指揮所卻將時間定在了二十分鐘。
這前後差了十分鐘,坦克沒法按時抵達,後果是會很嚴重的。
很可能導致整個戰術失效!
其他的還有油料自持力標準,全機械化的各個連隊的儲備燃油,以幾次突擊所需的燃油為基準最合理。
戰損搶修的時效怎麼規定,坦克受損配備重型拆裝工程車的情況下,規定多少時間內修複為合格。
達不到標準又該怎麼訓練,怎麼對數據進行優化。
各連隊的彈藥攜行基數多少,連隊儲備的彈藥基數多少,是常規中型旅的幾倍,必須取一個最佳中心點。
彈藥帶多了影響行軍速度,帶少了可能不夠戰鬥所需。
這個問題必須著重考慮。
畢竟重裝合成旅的戰鬥風格,和鋼七營設定的野戰突擊完全不同,主打的風格就是一個火力至上。
彈藥的攜帶儲備,必須貼著極限走。
也就是在不影響機動性的情況下,能帶多少彈藥就帶多少彈藥。
相關的數據要設定的太多太多,多到一個人根本就不可能忙過來,陳軍能做的隻是把各數據點出來。
每個點的具體參數指標是多少,需要一整個團隊來進行後續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