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且還得在合成旅組建後的訓練中,根據訓練情況對參數隨時進行調整,直到調整出一個最優的數據。
這也是合成旅以後的主要訓練方向,把看不見的戰鬥力數字化。
看得見摸得著的戰鬥力。
才能讓部隊的指揮官打明白仗,發揮出該有的實力。
合成旅涉及的參數指標項目太多,陳軍光在這個方麵花費的時間,加起來粗略一算超過半個月。
這麼長時間。
把陳軍本人都嚇了一跳。
而這還不是最費時間的工作,初步設定合成旅必須的“基礎攻防作戰編組”,陳軍更是用了近20天之多。
研究開發編組戰術本就極難,當初合成營就熬死了陳軍不少腦細胞,
如今規模編製比之前翻了幾個倍,陳軍要考慮的方方麵麵就會更多,研發的難度會呈指數上升。
合成旅這個級彆的單位,哪怕隻是基礎攻防作戰編組,都要花費大量的心思。
陳軍研究了將近半個月時間,也就開發出了五套基礎進攻作戰編組,還有三套基礎防禦作戰編組。
進階的戰術根本沒時間想,隻能放在以後再找時間。
研發出的這八套作戰編組中,攻防都有一套大成之作,其中最典型的攻防作戰編組,被陳軍命名為楔形攻擊陣。
為了更好的演示定位各個部隊,陳軍特意采用了abc字母來定點。
具體排兵布陣如下:
裝甲突擊1營加一個工兵分隊,負責頂在全旅最前麵的A點。
工兵負責配合裝甲突擊營布陣,在裝甲突擊營發起進攻的途中,解除途中所遇到的障礙和雷區等。
確保裝甲突擊營的行進路線安全,能夠最大化輸出戰鬥力。
左右B點、C點兩翼由機步營負責,特戰營派遣偵察分隊協同作戰,雙方混編部署負責兩翼的警戒,以及在需要時快速前插,協同A點對敵作戰。
中間安排一個機動防空分隊,隨時防備來自空中的威脅。
裝甲突擊二營坐鎮中軍的D點,這個位置非常的重要,前可以協助A點進攻,後可以防守自家大本營。
相當於是控場位!
特戰營剩餘人員部署在E點,目的同樣是為了能快速的前出或後防。
反導防空營部署在F點,整體位於陣形中心偏左後。
相當於兩者分彆在D點的左右斜後方。
作為合成旅大腦的指揮中樞旅指揮所,被陳軍安置在兩者的之間,可以被兩者有效的拱衛掩護起來。
剩下的地炮營、陸航營和作戰支援營,全都放在了陣型的最後方。
這三個營都沒有短兵正麵作戰能力,作為進攻陣型肯定是後方相對安全,不需要顧慮後方敵襲的情況。
部署在最後方是最安全的,且不會影響他們的正常運轉。
隻需要旅指揮所一道命令。
三個營立刻就能向前線提供火力,以及輸送各種所需的物資和人員。
標準進攻陣型是主打全火力輸出,衝擊作戰單位全都被安排在最前,標準防禦作戰編組則更加複雜。
陳軍設計的防禦戰鬥布置,采用了他認為更適合的“梯次抗擊陣”。
也就是將防守分為三個階段。
前沿讓工兵部署混合雷區,封鎖正麵進攻的所有路線,地雷密度為每100平方一個,且部署路徑必須交錯打亂。
再搭配“品字陣”的反坦克壕,己方大量反坦克手隱藏於有利位置。
敵方若想闖過來,必付出不小代價。
而當敵人被被搞得灰頭土臉,好不容易突破前沿陣地時,迎接他們的將會是廣袤的幾十公裡“縱深陣地”。
兩個裝甲突擊營和機步營借助縱深,將會和敵人在此進行戰術斡旋。
特戰營作為特種打擊作戰單位,亦會在這期間借助自身的獨特優勢,對敵後方進行持續的騷擾進攻。
地炮營更是會發揮恐怖的火力優勢,對敵方單位進行炮火壓製和精準打擊。
在這種正麵拉扯和側麵騷擾,再加上重型火力的持續覆蓋打擊下,進攻的敵人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
哪怕是出動兩個師來進攻,合成旅也能讓它們頭破血流。
要是敵人感覺從地麵進攻很艱難,想要發動空中打擊來增加優勢,還有部署在最後方的核心“防空反導扇形區”。
&n。
不管敵方出動轟炸機,還是低空作戰的武裝直升機。
隻要進入到七十公裡的封鎖範圍,就會被合成旅的雷達給鎖死,隨後迎接它們的將會是拔地而起的防空導彈。
隻要合成旅的導彈沒被耗儘,敵人的空軍力量就沒法靠近。
陳軍在預案專門增加防空導彈連,就是要讓合成旅擁有絕對的防空能力,能正麵抗住一個陸航大隊進攻的程度。
陸航大隊配置的武裝直升機,數量通常在二十架左右。
而陳軍要打造的防空導彈連,同樣是有十二個班的加強連,可以標配四到六輛防空導彈發射車。
如果是以六輛導彈發射車為標準,同時可以鎖定十五到十八個目標。
師旅級規模作戰,完全綽綽有餘。
師以上更高規模的集團軍級敵人,不在陳軍的預案設計範圍之內,因為那已經超過了合成旅的承受範圍。
而且真要有集團軍級的敵人來襲,我方也不可能隻派一個合成旅應戰。
當然。
如果要是真要考驗極限戰鬥力,硬要讓一個合成旅去乾一個集團軍,也並不是真的毫無勝算。
彆忘了陳軍最擅長以少勝多,越兩級挑戰也不是不可為。
“梯次抗擊陣”戰術隻用於純防禦,而且中間留有數十公裡的縱深範圍,哪怕是真到了最差的境地。
也完全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部隊整體回縮從後方撤離。
打不過就跑,一點不丟人。
活著才有機會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