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學年的開端,氛圍緊張而有序。“緊張”,源於各項文體活動緊鑼密鼓地開展,占據了大量課外時光;“有序”,則指這些活動並未打亂正常的教學節奏。上級領導強調:教育要為培養社會主義“合格的接班人”貢獻力量,必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幾方麵全麵發展,成為有社會主義覺悟、有文化的勞動者。因此,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在學校領導層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
蔣夢言深知,這一時期教育風向先是趨於理性,後又出現反複,其背後有著複雜的時代背景——這正是所謂“資產階級教育路線回潮”的一年。他格外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穩定學習環境。課堂上,他認真回憶前世所學,凝神思考,專注得近乎“呆板”,儘顯其“呆頭鵝”本色。
語文科任老師正是班主任童麗。新學年第一篇課文,是**警衛員陳昌奉撰寫的回憶性記敘文《在六盤山》。文章追憶了紅軍長征途中翻越六盤山的經曆,講述了作者在**深切關懷下,克服艱難險阻,成功翻越這座抵達陝北前最後的高山的故事。
蔣夢言翻開課本,恭敬地平放在桌麵上。童老師清亮的聲音穿透教室:“當年,陳昌奉同誌是靠什麼力量翻越六盤山、戰勝困難的?翻開課文,我們邊讀邊尋找答案。”
粉筆灰簌簌落在講台邊緣,童老師轉身寫下三個關鍵詞:關懷、信心、戰勝困難。
當同學們埋頭課文、劃重點、找答案時,蔣夢言被童老師點了名。
“蔣夢言,結合這三個關鍵詞,你來談談對這篇課文的閱讀和理解。”
“哦!”蔣夢言微微一怔,站起身。短暫的恍惚不過三秒,他迅速領會了要求,整理思緒,給出了邏輯嚴謹的回答:“我想先談談作者敘述翻越六盤山時遇到的困難。具體有哪些?一、山高,六盤山號稱‘隴西第一峻嶺’;二、天雨,‘行軍隊伍剛到山下,衣服全被淋濕’;三、路險,‘快到山頂時,連可以輔助攀爬的樹都沒有了’;四、作者本人舊疾複發,從‘一步也挪不動了’直至昏迷。”
“麵對這些重重困難,陳昌奉同誌獲得了幫助,最終戰勝困難,與同誌們一道翻越了六盤山。”
“如果僅僅這樣閱讀,固然了解了翻山的過程,但顯然未能抓住文章核心,忽略了作品的情感內核!”
蔣夢言略作停頓,繼續道:“根據老師黑板上的關鍵詞提示,我認為核心要點應落在‘關懷’二字上。首先是關懷的言語:‘快拿藥來...’、‘你能到陝北的,一定能...’、‘困難不可怕,你不怕它他就怕你...’、‘快把我的大衣穿上,再喝點熱水...’;其次是關懷的行動:‘伸出有力的大手,把我拉上去...’、‘在我昏迷時,攔腰將我抱住...’、‘脫下大衣,穿在我身上’等等……正是**言語和行動上無微不至的關懷,才堅定了陳昌奉同誌的‘必勝的信念’,支撐他最終戰勝困難,翻越了高山。”
“文中還隱含著對‘兩重山’的認知:第一重是現實的山——隴西第一峻嶺六盤山;第二重山是心理上的‘困難大山’,它在作者心中投下巨大陰影,‘要是沒有**的愛護和鼓勵,恐怕就要犧牲在六盤山上’。可見,心理的難關比現實的高山更難翻越。”
“我的閱讀體會是聚焦於:陳昌奉同誌得到了誰的關懷?是怎樣的關懷?這些關懷通過哪些具體細節體現?我是帶著這三個問題深入文本的。謝謝老師,我的回答完畢。”
童麗老師眼中掠過一絲驚異。她未曾料到,這個學生竟擁有遠超同齡人的邏輯思辨能力,能穿透文字直抵情感核心!往日聽聞其他老師讚他“鐘靈毓秀”,今日方在自家課堂得見真章!她滿心歡喜,帶頭鼓起掌來。五班全體同學也被蔣夢言的精彩發言所折服,掌聲隨之熱烈響起。
童老師趁勢引導:“同學們,我們低年級學習語文,識字、掌握規範表達是基礎,而重中之重,是學會閱讀!通過閱讀理解文章結構、分析作者觀點,鍛煉邏輯思維,從而提升觀察力、理解力,促進綜合素養發展。在這一點上,蔣夢言同學為我們樹立了榜樣。”
“我們學習語文的重要目的和任務,是培養語言溝通能力——在交往中準確理解他人、清晰表達自我。更進一步,是在閱讀中感受漢語言的獨特魅力,品味文學之美、藝術之美……同學們,你們覺得這樣的語文學習難嗎?”
“難!”學生們齊聲應答。
“但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隻要大家能像蔣夢言同學那樣,在閱讀中分析,在分析中理解,在理解中體會‘曲中之意’、‘文中之情’,我們就一定能學好語文,攻克閱讀難關!”
童老師借此展開,再次強調了語文學習的核心內容和閱讀方法。五班全體同學沉浸在她描繪的語文圖景中。教室裡一時隻有書頁翻動的輕響和筆尖劃過紙麵的沙沙聲。童老師的話如同投入平靜湖麵的石子,在孩子們心中漾開層層漣漪。原來語文學**不止識字造句,竟關乎理解、溝通、感受美?這對習慣了抄寫生字、背誦段落的孩子們而言,既新鮮又感到幾分沉甸甸的分量。
“好,光說不練假把式。”童老師環視教室,目光掃過一張張或興奮或困惑的臉龐,“現在,我們就將蔣夢言同學展示的方法實踐起來。請大家分成四人小組,圍繞課文《在六盤山》,重點討論:‘關懷’主題如何通過具體細節表現?它又如何轉化為‘信心’,最終克服‘困難’?十分鐘後,每組派代表分享發現。”
課堂氣氛瞬間活躍。椅子挪動聲、小聲討論聲此起彼伏。蔣夢言也被同桌和後桌熱情地拉入小組。組員們略顯生澀地複述著課文:“‘**脫下大衣穿在我身上’……‘**說困難不可怕’……”他們努力將蔣夢言的分析框架套用進去,卻總覺差了些火候。
蔣夢言不急主導,安靜傾聽,偶爾點頭,引導性地問:“**說‘困難不可怕,你不怕它他就怕你’,這話除了字麵意思,還傳遞了什麼?”學科委員李茂平想了想:“是不是……讓陳昌奉覺得有依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蔣夢言讚許一笑:“對!這就是關懷帶來的精神力量,它點燃了信心。再想想,**把自己的大衣給他穿,除了保暖,還有什麼意義?”
“大衣……那是**自己的東西啊!”文娛委員宋芳梅眼睛一亮,“特彆珍貴!**自己淋雨也要給他,這關懷……太重了!”大家七嘴八舌補充,逐漸觸摸到文字背後更深沉的情感溫度。蔣夢言看著組員們投入的樣子,心中感慨,童老師這堂課,確是在努力點亮一盞燈,引導大家去理解文字承載的情感和思想,而非僅僅停留於故事表麵。
十分鐘很快過去。各小組代表紛紛發言。分析深度雖不及蔣夢言,但在童老師引導和蔣夢言示範下,大家開始有意識地尋找“細節”與“情感”、“行動”與“力量”之間的聯係。有小組注意到**雨中“精神抖擻”的鼓舞狀態;有小組則強調了“攔腰抱住”動作所體現的及時與力量感。
童老師認真傾聽每個發言,不時在黑板上補充記錄關鍵詞句和初步感悟。她臉上帶著欣慰笑意,這堂課的效果超出預期。尤其令她欣喜的是,蔣夢言那番發言如同一顆投入水中的石子,激起的不僅是驚歎,更是全班思考與表達的漣漪。
“非常好!”童老師總結道,“同學們今天的討論積極且富有成果。大家開始學著像蔣夢言同學那樣,關注文字背後的情感密碼了。記住,閱讀記敘文,尤其是回憶革命先輩的文章,我們不僅要了解‘發生了什麼’;更要抓住情感主旨,體會作者‘為何這樣寫’;感受作者想傳遞的‘精神力量’。關懷、信心、戰勝困難,這三個詞就像三把鑰匙,幫助我們開啟理解此類文章的大門。課後請大家再細讀課文,將今日感悟寫入讀書筆記。”
下課鈴聲清脆悠長。童老師宣布下課後,不少同學仍圍在蔣夢言桌旁,嘰嘰喳喳討論著,眼神充滿好奇與不易察覺的欽佩。蔣夢言收拾書本,感受著這久違而純粹的求知氛圍,心中對這段“回潮”時光的珍惜感越發強烈。他深知,這樣的課堂,這樣的探索,在特殊的曆史時期,如同風雨飄搖中的一盞孤燈,珍貴卻不知能亮多久。他望向窗外,天色陰沉,心中卻因方才那堂投入的語文課,亮起了一小片澄澈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