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至還有文人士子,因爭論的麵紅耳赤,在青樓上演真男人大戰。
讓此次的爭論,更填話題。
盛世圖變,讓保守的文人,反應過於激烈。
甚至比那些被侵犯到利益的官吏表現的還要誇張。
杜甫正在煩惱如何要到華清宮一帶,與李相相見。
沒有製科及第,已經成為杜甫的遺憾,即便他想成為刀筆吏,也怕李瑄不給他機會。
“杜二,有官差找你……”
就在這時,一名婦人帶著兩名吏部官吏來到小酒肆。
杜甫租住在這婦人家中,婦人也知道杜甫平時喜歡來離家不遠的小酒肆飲酒。
“二位不知找我何事?”
杜甫得知官差來找他,十分好奇。
雖然他的親戚有不少當官的,但都是一些小官。
而這兩名婦人口中的“官差”,穿著青色的官袍,這是九品官的象征。
“杜甫,杜子美?可有身份證明?”
一名青袍官吏在確認杜甫的身份。
“正是在下!”
杜甫點頭,將自己的戶牒取出。
他以為這兩個官吏隻是檢查他的身份,身正不怕影子斜,將“身份證”取出,任由他們檢查。
“這是吏部的敕牒,七日內到吏部報到,領取魚符、官袍……”
青袍官吏通過戶牒,確認杜甫的身份無誤後,將一張代表著任命官吏的敕牒遞給杜甫。
杜甫心中錯愕。
他出身官宦世家,自然知道敕牒代表著什麼。
任命朝廷命官的時候,才有敕牒。
帶著疑惑,杜甫接過敕牒,當他看到敕牒上的內容後,心神更震。
任杜閒子杜甫,為吏部考功司主事……
這就是任命他的敕牒。
而且還是有一定權力的從八品下吏部考功主事。
哪怕是進士,也會因這個位置搶破腦袋。
“杜子美有福氣了,李相親自提拔你,我們今後是一部同僚,要彼此照應呀!”
青袍官吏這才向杜甫拱手承禮。
這一次,李相一下提拔眾多官吏,隻有杜甫和張鎬,是為白身。
而且杜甫剛從製科落第。
所以相當引人注意。
“多謝兩位告知!”
杜甫和小酒肆的文人士子這才恍然大悟。
原來是李相推薦他為官!
隻是杜甫感動加激動的同時,又深感慚愧。不論如何,他畢竟是落第了。
李相不僅沒有遺忘他,又讓杜甫成為吏部考功主事。
他何德何能?
雪天放晴,不足以形容杜甫此時的心情。
柳暗花明的人生境遇,讓杜甫想高歌呐喊,詩興噴湧。
他遇到了今生的貴人。
他更希望,李相是他此生的伯樂。
他要全力以赴,幫助李相完成常平新法。
使百姓回歸平靜,安居樂業。
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小酒肆與杜甫一同喝酒的文人士子,都趕忙恭喜杜甫。
杜甫一一回禮,他祝福在一起喝酒的文人士子,希望他們也能如願以償。
回到住所的杜甫,第一時間手寫書信,將這個好消息,告訴遠在洛陽的妻子楊娧,或許用不了多久,他們就能再一次重逢。
……
華清宮內宮。
這一日下朝以後,李隆基邀請李瑄遊玩。
雪未全化,李隆基和李瑄一起驪山上的朝元閣祭拜。
朝陽閣位於驪山西繡嶺的第三峰,在天寶二年大建,是一座道教宮觀。
李瑄和高力士陪同李隆基,“虔誠”地為李隆基祈福。
祭拜完畢後,李隆基賜李瑄入華清宮溫湯。
並且將一個新建還未使用過的湯池賜給李瑄,讓李瑄隨時可以溫湯。
此湯處於月華門側,雖然規格不大,大約是太子湯的三分之二,但代表著李隆基對李瑄看重。
李瑄是不喜歡溫湯的,但李隆基賜湯,假裝很開心的收下。
全當去泡了個澡。
一個時辰後,李瑄出湯,著好衣服後,長發被宮女擦拭乾。
她們為李瑄梳理發型,因為李瑄的威名和英武,現又加宰相的威嚴,使宮女們在侍奉李瑄的時候心花怒放。
不過李瑄認為她們沒有長離梳得好,又無比溫柔。
出殿以後,李瑄到飛霜殿的偏殿拜見李隆基。
“七郎說自己是第一次溫湯,感覺何如?”
李隆基在偏殿笑問李瑄。
得知李瑄第一次溫湯,李隆基想讓李瑄長長見識。
冬日溫湯是天底下最舒服的事情之一。
“回聖人,溫湯的感覺,恍若仙境。臣見識淺薄!”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
舒服是肯定的!
李瑄就怕太舒服了。
“哈哈……七郎為相,在華清宮處理政務,可多來溫湯。溫湯之前,向中官說一聲準備便是!”
李隆基大笑一聲,向李瑄說道。
“多謝聖人!”
李瑄點頭拱手。
“常平新法何時可以實施?”
李隆基又問李瑄。
“朝廷有一些目光短淺之輩,但這無法阻礙新法的推進,待臣新提拔的判官到來,就可立刻展開新法。”
李瑄向李隆基回答道。新法不是一蹴而就。
一些不利的消息已從京畿傳來,以後諸道也一定會有不滿的情緒。
“好!我相信七郎可以儘快完成變革。”
李隆基對李瑄抱有很大期望,認為李瑄在短時間內就可完成變法。
有道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李瑄明白這個道理,隻是笑著保證。
這時,楊玉環步入偏殿。
她柔順的長發,還帶了一些濕潤感,似乎是剛從海棠湯出浴。
如出水芙蓉一般,臉頰白裡透紅,雙眸微微有些迷離。
“三郎,我聽姐姐們說最近長安士人抱怨製科隻錄取官吏,不見白衣。”
楊玉環在李隆基旁坐下以後,輕聲向李隆基說道,她說話的時候,嫵媚的眼波瞟了李瑄一眼。
“這……右相壞我聲望啊……”
李隆基拍了一下玉案。
楊玉環不提這件事也罷,她一提,李隆基就不得不向李瑄說這件事情。
野無遺賢,萬邦鹹寧。
當時李隆基是很爽快的,精神上有滿足感。
但事後就發現不對勁了。
文人士子一定會大肆宣揚野無遺賢這件事情。
李林甫固然是罪魁禍首,但他也難辭其咎。
李隆基本想這件事情就這麼過去,時間會淡忘一切。
但在李瑄的傳話下,楊玉環有意無意將這件事情說出。
由楊玉環說出,李隆基也肯定不會發怒。
“右相年紀大了,總是行鑽營之事,不顧大局。”
“不過臣有一建議,如果實施,天下人都會稱讚聖人。”
李瑄明諷李林甫一句話後,拱手向李隆基說道。
“七郎快講!”
李隆基立刻讓李瑄說出計策。
“科舉糊名……”
李瑄將精心策劃的科舉糊名製和其規則,告知李隆基。並向他說道:“科舉由隋朝開創,我朝成型。開科取士,打破門閥的影響力,使天下英雄,入聖人甕中。”
“任何對科舉的完善,足以名垂青史。行這樣公平之事,寒士出頭,必誓死效忠聖人,也體現出聖君的英明與仁德。”
科舉糊名,勢在必行。
從曳白狀元,到野無遺賢,短短幾年,刷新士人文人的三觀,是科舉糊名的絕佳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