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郎能將自己家財,充當國用。又執法嚴明,才使國家越來越富有。不過七郎還是要保持與宰相們的和睦。”
李隆基又想起李瑄與李林甫的恩怨。
“臣遵旨!”
李瑄簡單的三個字敷衍,代表並不想與李林甫和睦。
李隆基能聽出來。
他得知李林甫的兒子李屹被打得毀容了,發瘋了一樣,終日不見人。
儀容是君子的關鍵,李隆基的長子李琮打獵時被猛獸傷到麵部,終生留下疤痕。
李琮的母親是華妃,在皇後無子嗣的情況下,有著高貴的身份,卻因臉上疤痕無緣太子之位。
所以李隆基想要再調解李瑄和李林甫,幾乎不可能。
如今這種情況,最好是罷一人為相。
李瑄是新法的主持者,自然不能被罷。
李林甫當了十幾宰相,在李隆基心中勞苦功高,讓他享受幾年好時光,他留戀那幾年的滋味,希望還有那種機會。
參觀左藏庫後,李隆基回到興慶宮。
他很開心,但也有些不順心。
他想冬天快些到來,前往華清宮中,再大夢一場。
希望一覺睡醒的時候,爭端結束,變法完成。
九月一日,科舉在貢院舉行。
李瑄作為主考官,親自主持科舉。
謄錄文吏也在待命,彌封手也已準備就緒。
直到現在,李瑄都沒有指定閱卷官。
但心中已經有人選。
裴遵慶、李峴、岑參、顏真卿、上官青等數十人為閱卷官。
等考試完成,謄錄文吏抄寫完畢,彌封以後,再向他們下發文書,到貢院改卷。
第一次新科舉一定要公平公正。
隨著鐘聲敲響,數千考生浩浩蕩蕩,魚貫而入。
時辰到,監考官下發卷紙。
考生第一時間閱題。
第一題《觀書有感》。並附有李瑄的詩。
這首詩,未在長安流傳。但卻富含哲理,意味深長。
考生皆讚歎李相的才華和成熟,要不是標明為李相所作,他們還以為是數十年閱曆的人為之。
依靠觀書有感,考生們想法五花八門。
有的考生想依李瑄的詩而套作,有的考生想另開詩賦,有的考生想以自己的觀書有感賦文。
但文筆的深淺,思想的薄厚,立意的遠近,還需要作成以後由考官審閱。
第二題新法的策令,文人們皆知新法,但若是潛意識裡反對新法,一定做不好此題。
此題目才是最關鍵的一題,哪怕詩賦再好,新法策令不行,會直接淘汰。
至於第三題的算術,讓考生們驚奇,他們聽說算科才有算術,怎麼進士科也要考算術?
一些考生在心中抱怨。
所有考生的題目一樣。
除了經典的“雞兔同籠”以外。
第二算術題為:今有北鄉算八千七百五十八,西鄉算七千二百三十六,南鄉算八千三百五十六。凡三鄉,發徭三百七十八人。欲以算數多少衰出之,問各幾何?
第三算術題為:今有甲持錢五百六十,乙持錢三百五十,丙持錢一百八十,凡三人俱出關,關稅百錢。欲以錢數多少衰出之,問各幾何?
這是一個官吏算人頭稅和關稅的題目。
為地方官吏後,時時要用到,也非常簡單。
但就是這種簡單常用的算術題,卻讓一部分考生抓耳撓腮。
他們熟讀經典和聖賢書,算術也隻是學習最普通的。
《九章算術》不僅需要讀,還需要研究,舉一反三。
把這些掌握,對於日常算術,綽綽有餘。
大部分考生都能做出算術題。
那些答不出算術題的,除非能寫出驚為天人的新法策論,否則進士無緣。
考到一半的時候,李瑄出現在考場上。
李瑄看考生的名單,有吳中四士之一包融的兒子,包何。
也有小有名氣的詩人李嘉佑等。
新科舉製度下,他們能否和曆史上一樣脫穎而出,就不得而知了。
李瑄出現在考場上,使考生們震動,也讓考生們產生壓力。
一般進士科,隻是禮部侍郎監考。現在卻是權勢最大的宰相負責。
考試的題目,明顯是李瑄所出。
李瑄隻是走動兩圈,就回到幕後看書,沒有過多給考生壓力。
“咚咚……”
太陽落山,鐘聲響。
不論有無完成,考生必須離開座位。
所有的試卷由監考官收取,在層層監察下,交給謄錄文吏。
接下來的半個月時間,謄錄文吏將在禁軍看護的貢院內,抄錄卷紙。
每抄錄一份,都由監考官比對,不得有抄錄錯誤。
謄錄一般的錯誤,可以塗畫更改,但不能太離譜,每抄一份,如果出現十幾處錯誤,就不用再乾謄錄文吏了。
相比於以往,新科舉發榜時間較長,文人士子更受煎熬。
但新科舉全憑實力,學而優則仕,名望沒有用處,姓氏不論貴賤。
那些貧寒文人,對未來充斥著信心。
然科舉完畢後,僅僅五天時間,新安令李銙,被押送回長安,帶到禦史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