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為何這次感覺不一樣呢?”
恩蘭達紮路恭的車隊在明德門外,等待唐廷的同意。
他曾來過一次長安,那一次他雖是求和,但他腰板是挺直的。
哪怕長安繁花似錦,他也認為吐蕃遲早會追上。
可這一次,恩蘭達紮路恭明顯感覺到長安城的莊嚴與神聖。
邏些與長安一比,就像一座破爛小城。
一百年,一千年,他們吐蕃都難以鑄造這樣的城池。
恩蘭達紮路恭對李瑄是憎恨的,是不服氣的,隨著戰爭的煙消雲散,他回想與李瑄所發生的戰爭,發現吐蕃一敗塗地,全無反抗之力。
他已經想明白,哪怕是正麵衝突,他們也不是李瑄的對手。
他佩服李瑄的神勇無敵,服氣李瑄的統帥之能。
但這不代表恩蘭達紮路恭沒有勇氣去守衛吐蕃僅剩的國土。
正如瑪祥仲巴傑所言,他們吐蕃在等漢人史書中的“變數”,那盛極必衰是至理。
他們這一代等不到,還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奉聖人之命,召吐蕃大使至勤政務本樓前。”
宮中黃門騎馬而來,到達恩蘭達紮路恭前宣告。
他身後還跟隨一隊羽林軍,“護送”吐蕃的隊伍,進入明德門。
“遵大唐皇帝之令!”
恩蘭達紮路恭彎下腰,向羽林軍的方向一拜。
他畢恭畢敬,希望此次出使大唐,能使大唐滿意。
年年納貢,歲歲來朝是一定的。
吐蕃現在國力孱弱,希望大唐能少要一些貢品,讓吐蕃不至於苟延殘喘,能保留一部分實力。
另外,恩蘭達紮路恭此行想見到前任讚普,尺帶珠丹。
吐蕃一行車隊,在朱雀大街上緩緩行進。
由於隊伍很特殊,又有羽林軍在旁,讓長安過往的百姓好奇他們的身份。
“他們是吐蕃人,還有吐蕃的官服,應該是向大唐朝貢而來。”
有見多識廣的人,認出恩蘭達紮路恭一夥人的身份。
那被油布覆蓋的物品,明顯是金銀珠寶。
“吐蕃終於徹底臣服我大唐,以後隴右邊關,不會再流血了。”
有文人天真地說道。
“據說涼州城繁華,僅次於長安、洛陽和揚州,現邊關無戰事,可以前往漫遊,豐富閱曆。”
有文人將目光瞄準武威的姑臧城。
“隻要絲路暢通,有小相公打敗吐蕃的威名,天寶將更盛於開元。”
也有人無限憧憬,希望日子越來越好。
“是啊!小相公的新法形勢一片大好。據說城外建立有濟生堂,哪怕家境貧寒,也可以送子女為醫者。”
更多的長安百姓盼望著濟生堂能完成,使他們能看得起病,買得起藥。
在一片議論盛中,吐蕃隊伍在羽林軍的領路下,進入興慶宮南麵的大道。
所有人談論的都是小相公,從赫赫武功,到廟堂新政。
他們認為朝廷的一切,都與小相公相關。
李林甫兒子嫖未成年妓女被打得半死,已淪為笑柄。
李林甫的聲威,正在迅速削弱。
人們都認為,接下來是小相公的舞台,小相公會將大唐推至新的高峰。
興慶宮內,勤政務本樓。
李隆基特意將李瑄、李林甫、裴寬三人從中書門下堂召出,來看看吐蕃獻出的貢品。
同時談論今後吐蕃對大唐上貢的馬匹、牛羊數量。
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二樓的簾子後,親眼看著吐蕃的隊伍在街道上駛過。
官宦已經通知李隆基,吐蕃的隊伍到勤政務本樓下,但李隆基依舊和李瑄、李林甫在交談。
有意將吐蕃使者晾在樓下。
“三位宰相認為吐蕃今後該上貢幾何?”
李隆基就這件事情詢問李瑄和李林甫、裴寬。
“此事可將吐蕃大相召來一起商議。”
李林甫這麼說一句。
這是李瑄的功績,李林甫議論的時候,總覺得十分彆扭。
“右相此言差矣!吐蕃強弩之末,已翻不起風浪。大唐已將吐蕃威服。吐蕃上貢數量不是他們決定,而是聖人決定。這才能顯示出聖人威加海內外,也要讓天下百國知道,不臣服大唐的後果。”
李瑄日常出來反駁李林甫,並說出一些令李隆基暢快的話。
“七郎說得不錯。”
李隆基大悅,緩緩向宰相們說道:“不如讓吐蕃如回紇一般,每年上貢馬三千匹,牛五千頭,羊三萬隻,皮毛五十車。”
這些貢品能從一定程度上,維持大唐的繁華。
李林甫本想說聖人英明,但見李瑄沒說話,他果斷閉嘴。
李瑄總是在中書門下堂反駁他,打擊他的威望。在一些事情上,李瑄會蠱惑聖人。
“聖人過於仁德!吐蕃和回紇不同,他們國內還有諸多牧場,牛羊馬無計。多讓吐蕃納供,就是削弱他們的力量。”
李瑄並不讚同這些年貢的數量。
雪域高原氣候變暖後,吐蕃的畜牧業、農業得到有效發展,吐蕃雖然戰死、被俘虜的士兵眾多。
但大唐沒有攻入吐蕃的腹地,吐蕃少年一輩遲早會成長起來。
應該讓吐蕃上貢,削弱吐蕃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