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九載,冬,十二月六日,興慶殿。
時隔十日,李隆基再次坐在大殿深處。
這段時間,他心力憔悴。天下的奏書如雪片般飛向長安。
全都是呈給李隆基!
除了一小部分力挺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外,大部分都是彈劾李瑄。
或亂政,或奸佞……
雖然李隆基覺得李瑄最近做事不順他心,讓他勞累。但言李瑄奸佞卻算是欲加之罪。
張九齡當宰相時,一直和李隆基對著乾,一點不得體,哪怕私事,也會勸諫。
當時李隆基恨張九齡恨得牙癢癢,但張九齡被貶後,每當李林甫誇讚一個大臣,李隆基都會下意識脫口而出:“這個官吏有沒有張九齡的風度?”
李隆基也知曉良藥口苦,但他想頤養天年,想在華清宮當神仙。
國家已經這麼強大了,為什麼還有這種瑣事去煩他呢?
為國家操勞大半輩子,他受夠了。
文武百官也意識到此次朝會意義重大,哪怕是李瑄的親信,也沒想到因一條鞭法和考成法的反彈會這麼嚴重。
更沒想到最終會糧價上漲,危害到百姓!
朝廷多次令地方官吏,有所作為,懲治豪強與商人,但除了原本李瑄任命的,親近李瑄的官吏外,其他對李瑄的命令置若罔聞。
他們與地方大族和豪強暗中達成協議,在天下間實施“綿水模式”。
天下的朝廷命官太多了,聯名彈劾李瑄的就有數千個。
反抗李瑄的大族和豪強更是數不勝數,他們料定李瑄不敢把他們全問罪,聖人也不願意看到這種情況。
處理這種事情,需要果斷。
聖人現在恰恰不具備這種果斷。
“陛下至!”
“拜見陛下……”
李隆基入大殿後,文武百官向李隆基一拜。
“眾卿平身。”
李隆基抬手說道。
“啟奏陛下,中書門下堂……”
李瑄依舊帶頭,向李隆基和文武百官,彙報政事堂事務,並主持此次朝會!
他沒有被困窘影響,泰山壓頂,波瀾不驚,舉重若輕。
他的聲音響徹興慶殿的每一個角落,慷鏘有力。
天下間在反對新法,而他卻胸有成竹。
人們讚歎李瑄的魅力,即便是張九齡,也沒有李瑄的風度。
日常事務彙報完畢後,李隆基點頭,表示知曉。
“李相,常平新法是否已經算是失敗?”
李隆基開始入正題,質問李瑄這個問題。
殿中的文武大臣心中一凜然。
果然還是開始了。
“臣並不覺得常平新法失敗!”
李瑄昂著頭說道。
“本來大唐諸地,糧價穩定。現從河北到嶺南,糧價飆漲十倍,百姓苦不堪言。這還不是失敗嗎?”
李隆基向李瑄質問道。
“糧食漲價,是因為地方官吏與地方大族勾結,借空常平糧倉,以至於不法商人趁虛而入。聖人如果下令調遣兵馬入中原、江南,處死那些官吏,必然不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這是李瑄第三次求情李隆基調兵至中原、江南。
天下邊軍五十多萬,除了東北和西域外,基本皆無戰事。
而且吐蕃已經沒有什麼力量,調遣十五萬步兵,五萬騎兵入中原,不會對朝廷產生影響。
再配合常平新軍,絕對可以讓這些地方官吏不敢像現在這麼上躥下跳。
在李瑄的籌備中,變法成功,這是唯一的道路。
這個時代的宗族觀念太深,郡望、鄉紳能主導郡縣許多事情。
不給他們放點血,他們不知道馬王爺有幾隻眼。
“荒唐,糧食被借空,即便有大族插手,也是合法手段,你想把天下官吏殺完嗎?”
李隆基駁斥李瑄。
“臣並不認為地方官吏所作所為合法。他們明知常平糧倉的重要性,還與大族勾結,而常平糧倉空,糧價上漲是必然的事情。”
“《唐律疏議》規定:參市,謂人有所買賣,在傍高下比價,以相禍亂而規自入者,杖責八十。”
“地方官吏知法犯法,罪加一等,當重罰重懲!”李瑄如是說道。
這時代,沒有鑽法律空子的事情。在李瑄看來,哄抬物價皆是因為地方官吏所引起。
他恨自己沒有兵權,不然從北到南,從西到東,把他們全宰了。
一場變革,想不流血就完成,是不可能的。
“律法的頒布,要考慮人心,這也是重要的一環。李相沒考慮到人心,這也是你的失誤。”
李隆基可不管那麼多,他隻看到常平新法出現弊端,讓他焦頭爛額,他想好好休息一番。
正如楊國忠所說,隻有李瑄退出相位,才能平息地方官吏和豪強大族的怒火。
“如果這麼說,這是臣的失誤。”
李瑄對此沒有辯解。
不想再說調兵的事情。
“李相的一條鞭法和考成法,本身就是錯誤,朕悔聽你之言。”
李隆基開始拷打這兩條策令,又道:“趁著這兩法還未頒布,從今日起,廢除常平新法和一條鞭法。”
正是因為稅收的改革和考成法的嚴厲,才使常平新法出錯。
否則的話,常平新法一定可以平穩運行。
“如果陛下讓臣全權調度,臣必能使兩法繼續下去。”
李瑄向李隆基請求道。
“朕這段時間夙夜憂慮,害怕天下因此大亂。大唐的繁榮,離不開百年來的功臣,不要再折騰功臣的子孫。”
李隆基否決李瑄的話。
言外之意很明了,地方官吏許多都是功臣的後代,不要再用考成法去逼迫他們。
順其自然,開元以來一向很繁榮,考成法不一定能改變什麼。
一條鞭法,也不一定會節省什麼。
有這種想法,代表李隆基對變法產生偏見,已經不再信任變法。
或者說,李隆基想安安穩穩,不想再多生事情。
“‘一條鞭法和考成法可取消。但地方官吏,被豪強大族利用,想妄圖動搖常平新法是事實。臣請對他們嚴厲處置。”
李隆基已經否定一條鞭法和考成法,李瑄便不再相勸。
他心中已經預料到什麼!
“如此,就不需要李相操心了。”
“宰相之位,不可長久。即今日起,罷李瑄宰相、吏部尚書之職。相應的變法使職,全部取消,以尚書右仆射,留用朝廷……”
李隆基一言不合,將李瑄的宰相罷免。
他沒有問李瑄失職之罪,隻是認為李瑄乾了三年的宰相,該退位讓賢了。
他要平息地方上的亂象。
而且以前李隆基一直當李瑄是武將用,還計劃著李瑄平定吐蕃以後,前往西域,將大唐的版圖推至雷翥海(今鹹海)。
不過高仙芝橫空出世,讓李隆基有些猶豫。
前兩年他召高仙芝入朝問話,他本以為高仙芝會精通大食的風俗人情。
但問談過後,頗為失望。
因為高仙芝知道的,李瑄早就告訴過他。
而且李瑄還說過許多不為人知的具體,如大食叫“阿拉伯帝國”,他們的皇帝為“哈裡發”。
甚至大食創立以來,四大哈裡發時期的主要事情,李瑄都已經為李隆基講清楚。
他知道大食版圖遼闊,僅次於大唐。而且還知道大食政教合一的體係。
這一點,對高仙芝一問三不知。
他也認為李瑄是博學的。竟然能通過沿途的商人,獲得這麼多域外國家的信息。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
罷李瑄為相,是否讓去西域,李隆基還未考慮好,現在的高仙芝還是戰無不勝的。
李瑄罷相,轟動朝堂。
文武百官已經清楚,李隆基此次朝會,就是為罷免李瑄。
宰相為皇帝所拜,哪怕親近李瑄的大臣,也沒有資格勸說李隆基收回成命。
一聲聲的歎息,在朝堂在響起,彌漫不一樣的氣氛。
許多大臣皆同情李瑄,心中對李隆基無比失望。
李瑄自拜相以來,兢兢業業,秉公執法,抑製兼並,鏟除奸佞,深受百姓愛戴。
李瑄罷相,誰又能扼製楊氏呢?
“天水王,你可服氣?”
李隆基眼睛盯著李瑄,他直接稱呼李瑄的爵位。
同時,他想看李瑄有沒有不滿的情緒。
“雷霆雨露,俱是君恩。臣無能,未能處理新法,讓陛下失望!”
李瑄向李隆基一拜,表示服從。
這一刻,他也徹底死心了。
話語中,又回到滿是恭維。他把過錯歸結於自己。
李峴、裴遵慶、路嗣恭等大臣心痛。
那句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又何嘗不是一種無奈呢?
而李瑄的這句話,讓李隆基心中一動,他有一種很奇妙的感覺。
李七郎是忠臣,隻是力氣用錯了地方。
“卿還年輕,等閱曆增長,可複為相。”
想到此,李隆基又對李瑄寬慰一聲。
他認為李瑄的錯誤,就是太年輕,太理想化。
一些大臣心裡清楚,等李隆基百年以後,李亨一定不會再用李瑄。
在場大臣,就連一直作對的保守派,都不免感歎。
唯有楊國忠臉上掛著微笑。
李瑄的突然倒台,讓楊國忠置身於夢幻之中。
他沒想到李瑄這麼傻,竟然因為變法,將自己葬送。
在他看來,李瑄想維護自己的權勢太容易了。
之前的宴會上,李瑄說話,比他好聽多了,讓聖人開懷,讓貴妃掩嘴。
楊國忠此刻,把腰板挺直,他鷹顧虎視,滿朝文武,沒有人能阻止他拜相。
這一次朝會,李隆基沒有繼續說下去。
罷免李瑄宰相之位後,宣布退朝。
李瑄再也沒有去中書門下堂,去任何衙門。
他現在隻剩下尚書右仆射這個閒職。
其他的使職,雖然權勢很大,但李瑄都有托付,平時重要的事情,向李瑄傳達文書。
“李相……”
哪怕李瑄已經失去宰相的職位,出興慶殿以後,還有許多文武大臣跟隨在李瑄身邊。
路嗣恭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李瑄打斷:“我已不是宰相,叫我仆射,或天水王。”
“天水王,您雖去相位,但下官認為您一定會像姚宋那樣,再度拜相,整治朝綱。”
路嗣恭向李瑄說道。
他從一個小小的姑臧令,被提拔到如今的侍郎,全靠李瑄。
他早已被李瑄的魅力所折服。
而此次變法失敗,他認為責任不在李瑄。
如果聖人早點采納李瑄的建議,派兵到中原、江南,那些地方官吏定不敢這麼猖狂。
可惜聖人沒有開元初年時的果決了。
“但願如此吧!我失去權力,楊國忠可能會拜相,你們以後要小心啊!”
李瑄語重心長地說道。
“楊國忠這個忘恩負義的小人,當初是您提拔他,現卻處處與您作對。”
有大臣怨恨楊國忠的反複無常,認為楊國忠背叛李瑄。
“算是我的錯誤了。以為他是貴妃的遠親,給他一點事做。誰知聖人會讓他兼任三十個使職。”
李瑄搖了搖頭,主動攬下這個錯誤。
“李相,哪怕您罷相,我等依舊支持您。常平新法能抑製兼並,一定要保留下來。”
顏真卿向李瑄說道。
他們準備如保守派一樣,組成小團體,對抗某些勢力。
他們相信憑借李瑄的威望,哪怕非相,也能發出自己的聲音。
“罷了!聖人討厭不安定,彆自討苦吃。”
李瑄否認顏真卿,他準備開始下一步計劃。
“但常平新法一定要保全,就怕地方上得寸進尺,不肯罷休。”
李瑄又話鋒一轉說道。
他本來就沒打算實施考成法和一條鞭法。
隻不過虛晃一槍,成功激起地方的憤怒。
“地方官吏豪強短視且貪婪,他們一定會得寸進尺。”
李峴篤定說道。
現在糧食被大族和豪強控製,他們見如此輕易就讓李瑄罷相,說不定會想著廢除常平新法,也好讓他們兼並土地。
甚至,逼迫李隆基處死李瑄!
“此不必多慮!他們這樣威脅聖人,絕對自尋死路。因為聖人已經退一步,不會允許地方上得寸進尺。”
裴遵慶開口向眾人說道。
殺死李瑄?
那還得了!
李瑄是什麼身份?
屈指可數的大詩人!
填詞開創者!
宗室,天水王!
征服吐蕃的名將,大唐的定海神針!
在民間威望無人能及,哪怕是在文人中也素有聲望。
這樣的威名,隻有一條能殺李瑄。
謀反罪!
但李瑄是李隆基都認為的忠臣,而且李隆基最反感得寸進尺。
“我相信諸位大有可為!”
邊走邊聊,李瑄與大臣們同行出興慶門後,向他們說了一聲後,上自己的馬車。
“去長樂坊酒肆!”
罷相的人,哪能淡定平靜呢。
哪怕李瑄心中平靜,也不能讓李隆基知道。
隔著一牆,李瑄沒有回天水王府,而是到長安最著名的長樂坊,同時,他派人宴請吳道子、杜甫、岑參、崔顥、顏真卿一起來喝酒。
王維在為母守喪,王昌齡在上洛郡當太守。
吳道子還帶著他的朋友,大書法家張旭而來。
他們選擇長樂坊的明月酒肆。
這個酒肆雖然不是長樂坊最大,最豪華的,但卻頗有名氣。李白在長安時時常來這裡,並在此酒肆寫下《長相思》,故而揚名。
今日李瑄攜友到來,讓明月酒肆蓬蓽生輝。
李瑄執宰的時候,長安各方各麵,都變得不一樣,連不可一世的權貴,都關閉門戶,不敢欺淩人。
在百姓心中,李瑄是周公那樣的賢明聖哲。
管店博士將李瑄請到最好的位置,呈上珍藏多好的美酒。
希望小相公今日能儘情儘興。
今日以後,明月酒肆必日進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