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李帥,隴右軍中,您的老部下甚多。當立即挺軍出河西走廊,與隴右軍會師。”
車神塞見氣氛緩解,說出自己的想法。
一鼓作氣收服隴右軍,調隴右諸胡,合漢胡大軍三十萬,以河隴為根基,進可攻,退可守。
“大軍先在涼州城周圍休整。我會秘密派遣使者,向隴右諸軍使、守捉使傳信,共謀大事。”
李瑄沒有采納車神塞的意見,決定稍稍緩一緩。
李適之和李奕被接入莫門軍後,會被保護起來,必要的時候,還有白蘭羌王相助,李瑄不必擔心。
隴右王難得被調往長安,群龍無首。
李璬即便到來,也無力指使河隴諸軍去攻擊莫門軍。
李瑄之所以選擇暫緩東進,是因為他覺得一旦他東進,李隆基就會離開長安,跑到更安全的劍南,依托蜀道,遙控平叛。
離開長安,棄百姓而逃的皇帝,還是天子嗎?
那時李隆基的威望將降低到冰點。
但李隆基絕對不能因為李瑄棄長安離開。
隻能因為安祿山而逃離。
那才是李瑄登場的最佳時機。
李瑄不想留李隆基到劍南,更不想使李亨至靈武。
這會超出李瑄的掌控,所以李瑄最好要截住他們。
一個月後。
李瑄派遣密使,將親手信件分彆送到神策軍使南霽雲和副使李晟、張萬福、武寧軍使荔非元禮、綏戎軍使段秀實、定戎軍使曲環、白水軍使楊景輝、河源軍使安重璋、金天軍使鉗耳大福等,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希望他們能祝他一臂之力。
曆史上的南霽雲是大唐忠臣,為大唐死節。
但這一世南霽雲是李瑄一手提拔,並接受李瑄的思想。
八年來,他麵對皚皚雪山,今毅然決然地接受李瑄的邀請。
段秀實內心糾結,他不懂李瑄麵臨了什麼,在這幾年內,突生變化。
他從小就是孝童,正如他曾立下的豪言壯語:搜章摘句,憑這本事不能立功。
李瑄很少任命文人為將,段秀實是例外。作為李瑄青睞的儒將,段秀實在軍營中靜坐一夜後,終於對李瑄的使者有答複。
他選擇相信李瑄!
他深深的明白,自李瑄踏入玉門關,收河西兵以後。就沒有人能阻擋李瑄向長安進發。
其他的將領,有的出於對李瑄的敬拜;有的認為李瑄不可阻擋。在得到李瑄傳信後,他們紛紛回信,誓死追隨,休戚與共。
隴右軍更不用說,許多將士都想重新跟著李帥效力,如果選擇抵抗李帥,很可能被手下取走項上人頭。
隻是隴右諸軍已經收到穎王李璬的命令,讓他們在金城一帶,依靠黃河天險建築防線,抵禦李瑄的前進。
連在柏海的神策軍、定戎軍、綏戎軍都被李璬征召,可見李璬的病急亂投醫。
同時,還傳令吐穀渾、黨項、蘇毗、通頰等部,以及直接歸屬於大唐的青海九曲吐蕃諸部來金城支援。
此時瑪祥·仲巴傑如果有膽子進攻柏海,將不費吹灰之力。
至於白蘭羌,已經和“大唐”決裂。
莫門軍將李適之、李奕保護起來,退往白蘭羌。
而白蘭羌又不交人,讓李璬很無奈。
看著隴右諸軍將領的履曆,李璬心虛得很。
他們身上的印記,可比河西諸將重多了。
誰知道諸軍使中,還有沒有莫門軍使高鍇這樣的死忠?
好在李璬召集諸軍前來的時候,主將們答應。
呂重賁覺得蹊蹺,讓李璬做好提防。
河隴這地方邪乎的很,本想招募鄉勇,但百姓一聽是抵抗反賊李瑄,應募者寥寥無幾。
地方郡守各懷鬼胎,李璬下達的強征命令,被他們忽視。
李瑄隨時會殺過黃河,總要留一條退路。
他們的擔心不是多餘的,李瑄派遣探馬,翻越大雪山,從孔道過,輕而易舉地來到隴右威戎軍。
這裡是以前吐蕃的新城,安重璋曾在這裡常年任威戎軍使。
過威戎軍,可以輕易到達鄯州城、湟水城,也可以渡過湟水,通過日月山,到達青海、九曲。
李瑄雖在涼州城,但派遣的探馬數以百計,隨時可以與隴右諸將取得聯係。
他們按照李瑄的吩咐,向金城行軍。
另外,李瑄也與廖崢嶸建立聯係。
讓他通過長安留下的探子,將長安的風吹草動通知他。
李瑄感覺時機差不多後,會直接收網。
……
洛陽,正月初一。
安祿山拿下洛陽後,變得更加膨脹。
由於他身體肥胖,長年長瘡癤,範陽起兵之後視力漸漸模糊。
這讓安祿山氣惱,他在洛陽看到巍峨壯麗的宮殿後,想當皇帝的心思,再也難以遏製。
安祿山讓狗頭軍師高尚暗中逼迫洛陽的年邁老人,和一些僧人、道士,勸諫他榮登大寶。
安祿山連像模像樣的推辭都沒有,當即就召集文武大臣,將早已準備好的龍袍披在身上,在洛陽稱帝。
安祿山在燕地起事,定國號為“燕”,自稱大燕雄武皇帝,改元聖武元年。
他將達奚珣等投降,且有威望的大臣拜為名義上的丞相,表達自己器重漢族士人和正統之心。
實際上的政務由嚴莊、高尚、張通儒等人把持。
是以,安祿山開始製定雄心勃勃,征服天下的計劃。
他派遣崔乾佑和兒子安慶緒一起,進攻潼關。
安祿山稱帝的消息在數日後傳至長安。
彼時,李隆基剛得知李瑄叛亂的消息,又聽到安祿山稱帝,再也無法遏製住憤怒,用鞭撻宮人的方法,來發泄心中的戾氣。
這個時候,除了楊玉環和高力士,誰也不敢靠近李隆基。
好在不久後李隆基終於收到好消息。
安慶緒進攻潼關,被哥舒翰的守軍輕易擊退。
半月後,崔乾佑再攻潼關,死傷數千人,依舊不能攻破。
潼關自古位置不同,往往要看黃河改道。
武則天天授二年的時候,遷潼關到黃河、渭水河岸,建築高城絕地,形成現在的潼關天險。
這裡南有秦嶺屏障,北有黃河天塹,東有年頭原踞高臨下,中有禁溝、原望溝、滿洛川等橫斷東西的天然防線,號稱“關門扼九州,飛鳥不能逾”。
聚集潼關的兵馬越來越多,叛軍縱鐵騎無數,想打破潼關卻難如登天。
李隆基也終於鬆一口氣,期望李光弼和郭子儀能早已收服河北,將安祿山這偽皇帝首級傳遞過來。
河北現在亂成一鍋粥,饒陽太守盧全誠、濟南太守李隨、清河長史王懷忠、景城司馬李瑋、鄴郡太守王燾等郡正式開始反抗安祿山,他們短時間內聚集鄉勇十幾萬。
哪怕沒有顏真卿和顏杲卿,河北也逐漸擰成一股繩。
楊國忠看準時機,又令北海太守賀蘭進明率領五千精銳士兵渡河援助河北。
安祿山不得不下令史思明和蔡希德率兵剿滅不臣服的河北諸郡。
失去涼州城,對李隆基打擊愈來愈深,他甚至直呼要禦駕親征,與李瑄一決雌雄。
好在未傳來金城防線失守的消息。
他一再詢問李璬,能否阻擋李瑄渡過黃河,但李璬的回答模棱兩可,讓李隆基心中無比擔憂。
他也想到隴右諸將會像河西諸將一樣反叛。
但這些將領掌握兵權,一旦下令更換他們,怕是會立刻激起反彈。
李隆基現隻想哥舒翰能戰勝叛軍,得知哥舒翰病情好轉,接連不斷向哥舒翰問勝戰之策。
隻有戰勝安祿山的叛軍,才能將彍騎、飛騎,朔方、隴右的兵馬調遣至西麵抵抗李瑄。
但哥舒翰卻回書李隆基,依潼關而守,等待河北的兵馬,和南陽一帶的兵馬,兩麵夾擊叛軍,一年內叛亂可除。
這個回答令李隆基很不滿意。
三月,潼關。
在一次軍事會議上,有一名叫高元蕩的將領,向哥舒翰進言道:“啟稟大帥,安祿山本來用殺楊國忠的理由起兵,現如留三萬兵守潼關,率全部精兵渡過滻水殺死楊國忠,這是漢朝挫敗七國叛亂的辦法。”
聽到這樣的話,哥舒翰搖了搖頭。
他的河西兵一個沒來,他不可能有號召力掌控這樣的事情。
安祿山已經稱帝,哪怕殺死楊國忠,也改變不了這樣的結果,還會使戰局更加混亂。
但哥舒翰得知李瑄已經收他的兵馬,內心無比糾結。
殊不知這件事情很快傳到楊國忠的耳中。
楊國忠以居安思危為理由,向李隆基申請招募三千精兵用以自衛,並且派遣劍南的將領統帥。
眾所周知,劍南係是楊國忠的親信。
楊國忠又招募了一萬兵駐紮在灞上,派心腹杜乾運任主帥。
這一下,立刻就把哥舒翰惹惱了。
明眼人都知道駐紮在灞上的兵馬是在針對他。
哥舒翰可不是善茬,他一邊上奏李隆基,將灞上的兵馬交由他統帥,一邊設計將杜乾運召到潼關的軍營,將其斬殺。
這把楊國忠嚇得肝膽俱裂,立刻入宮。
“聖人,哥舒翰沒有經過您的命令,就將杜乾運殺死。我看他在潼關不動,是想等待李賊到來,裡應外合啊!”
勤政務本樓前,楊國忠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李隆基哭訴道。
他再次以哥舒翰為李瑄舊部的消息提醒,使李隆基疑心越來越重。
“監軍說哥舒翰未有過大的異動,國忠是否多想了。”
縱眉頭皺起來,李隆基還是沒打算處置哥舒翰。
長安城中還有王難得、安思順,但這兩人李隆基也不敢用。
“探馬已經來報,叛軍攻潼關不下,現在隻有薄弱的兵力布置在陝郡。主力已經回援河北,或攻擊洛陽南麵。幾千老弱病殘,哥舒翰竟然不出兵,這一定是有異心。”
“如今西麵的危機更大,李賊隨時可能渡過黃河。若隻是堅守,兩三萬就足矣,我們十幾萬兵馬在潼關,這是本末倒置啊!”
楊國忠一通貌似有道理的分析後,李隆基相信楊國忠的話。
當天,他派遣使者帶領數十名羽林軍到達潼關,向哥舒翰質問為何不出關進攻叛軍?
如果哥舒翰再言什麼理由,一定會被使者處死。
但哥舒翰看到羽林軍後,機智的他明白李隆基要弄死他,遂立刻向使者表示他已經準備好一切,明日就出潼關大破叛軍。
見哥舒翰回答得乾脆利落,特使隻能回去向李隆基稟告。
李隆基見哥舒翰出關,便留下哥舒翰一條性命,讓他戴罪立功。
曆史改變,此時才三月三十日,李光弼剛攻破常山郡,使河北諸郡士氣高漲。
郭子儀剛出井陘,還未和李光弼會麵分析局勢。
按照他們二人的策略,是讓哥舒翰堅守潼關,他們率河東、隴右軍剿滅河北餘孽,直搗黃龍,安祿山必敗無疑。
否則潼關失守,長安就危險了。
但他二人的策略注定難以到達長安。
四月一日,哥舒翰下令彍騎、飛騎為主的士卒出潼關戰鬥。
他在潼關的城頭上,看著飄蕩的三角軍旗,旌旗獵獵作響,陷入回憶。
他的父親是安西副都護,母親是於闐公主,前半生吃喝嫖賭,五毒俱全。直到父母去世,他還在揮霍。
在長安渾渾噩噩的時候,連一個縣尉都看不起他。
他幡然醒悟,四十多歲的年紀,憤而從軍,短短幾年,承蒙恩帥看重,一路從郎將到節度使。
現在想想,他最酣暢淋漓、意氣風發的時候,不是當節度使,更不是現在。而是跟隨李瑄在雪域高原馳騁的時候。
戰旗上仿佛映照著那時的倒影。
再看下方數以萬計的士卒,哥舒翰忍不住哭泣道。
雖然知道凶多吉少,但他還是儘最大努力,將兵馬駐紮在靈寶縣的原野上,與叛軍進行會戰……
……
早在三月份上旬的時候,李瑄在長安的探子,打探哥舒翰與楊國忠的爭鬥激烈,至三月二十日時,將消息傳到李瑄耳中。
李瑄之前猜測會和曆史上一樣潼關六月份被攻破。
但思來想去,覺得哥舒翰八成會被楊國忠弄死。
現在的哥舒翰比曆史上的哥舒翰掌控的權勢差太多,身邊又沒有自己的班底。
再加上哥舒翰是他提拔的,李隆基不可能沒有疑心。
這讓李瑄有一種脫離掌控的感覺。
“亂了。我必須現在就突襲長安!”
“哪怕李隆基沒有離開長安,我也得把他擋在那裡。”
三月二十一日,李瑄下定決心,對長安進行突襲。
以免讓李隆基和李亨父子跑了。
他們要沒了,李瑄掌握權柄的難度要提升數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