屆時由高力士宣讀。
穿著黃袍,戴著皇冠參加大典,象征著權力的皇位,似乎都變得無足輕重起來。
四十多年前,他是九五至尊。
再回顧之前的輝煌,時間如反掌一樣。
“聖人,請上車前往太極殿。天水王攜帶文武百官,已經在那裡等候聖人駕臨!”
劉單向李隆基提醒道。
他對李瑄忠心耿耿。
昔日狀元及第後從軍,更沒想到會有今日。
李瑄讓他成為中書舍人,翰林學士,名義上是李隆基的機要文書,實際上是監視李隆基,包括李隆基的起居、膳食都在他管理之內。
看似走出權力的中心,但這種重要職位能交給他,今後少不了富貴。
封王的詔書,就是出自劉單之手,早在鹹陽的時候,就已經完成,由李瑄過目。
“李七郎現在已不是天水王,等他成秦王後,再稱呼他的爵位吧!”
疲倦的李隆基心情很不好,向劉單訓斥一聲。
“遵旨!”
劉單恭恭謹謹,應承一聲。
他早已想好如何和李隆基相處。
挨罵、挑刺是必然的,一些牢騷,他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即可,沒必要認真。
如果強要求他做些什麼,違背李瑄的指示,他肯定不會去聽。
重要的事情,他會稟報李瑄,由李瑄定奪。
李隆基見劉單這幅表情,還想說的話又吐回去。
他登上龍輦,在儀仗、華蓋的拱衛下,通過夾城,進入皇城,行駛向太極殿。
此時,文武百官列隊整齊,從太極宮的正門承天門進入,一路通過嘉德門,太極門,來到太極殿前的台階下。
此時,太極殿的廣場上,整潔嚴肅。
天策衛穿著嶄新的大唐明光甲,持儀仗兵器,立於兩側。
在天策衛後方,是數以千計的宮女、宦官。
旌旗飄揚,華蓋如雲。
雖然是臨時組織,但大典的儀式感,早已準備過無數次。
文武百官,身著各種顏色的朝服,手持板笏,列於殿宇之下,氣勢恢宏。
但他們的神態,卻不是參加大典時的肅穆,目光之中,也是耐人尋味。
百官的站位,也非常模糊。
陳希烈雖然還是左相,但他唯唯諾諾,沒人再當他是宰相。
李瑄沒有像處理楊國忠一樣,拉他去遊街,已是萬幸。
他現在隻想甩掉這個燙手山芋。
以至於陳希烈身為宰相,沒有領袖文武百官的站位,和前方十幾名紫衣大臣並排站列。
那個男子還沒有出現,誰敢站在文武百官的最前列?
“這會是什麼大典呢?”
趁李瑄沒有到的時候,有官吏忍不住竊竊私語。
“還能是什麼?拜相,封賞的大典。”
一名官吏回道。
“聖人已經在李七郎的保護中,自封不是他一句話的事情?”
“沒那麼簡單,昔日楊堅自封大丞相統領朝政,宰相又能乾什麼?”
有官吏覺得李瑄的野心甚大,無法琢磨。
更有官吏大臣認為這些談論毫無意義,此次典禮不論是什麼,都無法改變李瑄執掌大唐軍政大權。
實際的權力握緊,名義上的官職隻是錦上添花。
他們這些文武大臣想要恢複大宗的權力並不容易。
像張柬之一樣發動神龍政變,趕武則天下台,在李瑄身上並不適用。
因為京兆地區已經沒有彍騎、飛騎。
李瑄武將出身,在軍中勢力更大。
除非李瑄突然暴斃,或者執政之下天怒人怨,大宗才有機會再掌控權力。
即將至辰時的時候,穿著紫色官袍的李瑄,在鐵甲衛士的拱衛下,從承天門進入,他連入禁地,所過之處,兩旁的天策衛都挺直腰杆。
宮女宦官,都將目光放在李瑄身上。
當李瑄到達太極殿的高台下後,剛才還竊竊私語的文武百官,頓時不敢再吱聲。
李瑄儼然成了太極殿下的惟一。
他當仁不讓,一步步走到文武百官的最前方。
就在眾人以為李瑄會停下的時候,李瑄又拾級而上,登上太極殿的高台上。
平時在大典禮的時候,隻有太子才能登上高台,與李隆基一起。
十幾個呼吸時間,李瑄到達殿前台上,望著下方的文武百官,一語不發。
文武百官在不自覺中,心跳加快。
今日以後,朝綱混亂,誰還能在高位,就是李瑄一句話的事情。
唯有那些與李瑄有淵源,信奉李瑄的大臣,心潮澎湃。
“鐺鐺鐺……”
辰時已到,左右延明門前的鐘聲敲響。
那催人心的鐘聲,使文武百官心中更壓抑。
“陛下至……”
監禮官大喊一聲。
李隆基已經到從太極殿後的朱明門,步入太極殿中。
好幾年沒來過這裡,他看著熟悉又陌生的太極殿,滿殿輝煌,似有霞光萬道,彰顯著大唐盛世的榮耀。
依稀之間,李隆基夢回三十年前,他在這太極殿中朝會,百官俯首,恭敬聆聽。
那是值得追憶和癡迷的時刻。
隨著監禮官的喊聲,李隆基被驚醒,他在女官的拱衛下,在宦官的攙扶下,步履蹣跚地出殿,來到殿外的高台上。
那台下數以千計的大臣、宦官、宮女、禁軍,但他已經無法感受到自己威嚴。
特彆是李瑄竟然和他一同出現在高台之上。
“拜見陛下……”
李瑄向李隆基拱手一拜後,文武百官一齊拜道。
“眾卿平身!”
李隆基恢複一點威勢,示意文武百官免禮。
“謝陛下!”
“今行大典,為封王拜相之典禮,安祿山叛亂,神州動蕩,當提拔能臣,光複山河……”
李隆基不帶任何感情地說出此次大典的寓意。
這不是他想說的話。
但事情已經到達這種地步,他如果不按照李瑄的要求去做,一定會讓李瑄不滿。
李隆基擔心李瑄用卑鄙的方法對付他。
他不想死!
“力士,宣讀詔書吧!”
一通形勢上的演講後,李隆基將剩下的事情交給高力士。
他隻想快速完成對李瑄的封賞後,回到興慶宮中。
昨夜是思念,現在他太累了,心累,要好好睡一覺。
李隆基先聲完畢後,下方文武大臣眉頭緊皺。
他們目不轉睛的看著走向高台邊緣的高力士。
高力士雖老,但他中氣十足,他展開詔書後,鄭重宣讀:
“朕承天景命,君臨萬邦,夙夜憂勤,思賢若渴。今奸臣叛亂,國家危難,失去洛陽,百姓有倒懸之急,需賢良之佐;社稷之安,賴股肱之臣。李瑄文武雙全,心懷蒼生,有不世之功績……十載以來,直言敢諫,儘忠為國,其言其行,皆為眾人之楷模。軍政要務,兢兢業業,恪儘職守,處事公正,決斷英明,其能其績,有目共睹,堪為百官之表率……”
“特任命李瑄為天策上將,領尚書令,兼天下兵馬大元帥,授開府儀同三司、上柱國,封秦王,實封萬戶……”
高力士讀到對李瑄的任命時,一字一頓,字字重如千鈞。
“改文部尚書為吏部尚書,武部尚書為兵部尚書,憲部尚書為刑部尚書……”
“廢除右相,還為中書令;廢除左相,還為侍中。”
“中書省、門下省長官,不再為宰相。”
“令李瑄重組尚書省,設尚書左右仆射,諸使職差遣權力收歸六部尚書,六部之下,各司其職……”
“天策上將可開天策府,設僚屬,擁天策衛隊兩萬。輔助天策上將處理軍政事務。”
“從即日起,李瑄可以天下兵馬大元帥之職,調動節度使、郡縣任何兵馬,先斬後奏!可全權任命任何三品以下官職……”
“令李瑄全力主持平定叛亂事宜,朝廷百官、郡縣長吏,必須全力輔佐,不尊命令,視為叛逆,定斬不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