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證明李瑄遲早不會再擔任尚書令。????當然,李峴也不認為李瑄會擔任中書令。
行省製度,一定是為再進一步準備啊!
即便有這種心理準備,但身為宗室的李峴,心中還是有些惆悵。
地方行中書省事,但李瑄要增設九部,明顯不會削弱尚書省的權力。
以後在不設尚書令的情況下,哪怕中書令重新變成首席宰相,但隻要左右仆射拜相,就能製衡中書令。
門下省的長吏侍中,也可以牽製兩省。
如果九部之中,再有一個尚書拜相,會製衡左右仆射。
相權的力量會再次被削弱。
“此為大變革,下官一時難測,請秦王給下官幾日時間捋清行省製度的關健。”
李峴心中暗歎一口氣,他對地區“行中書省事”完全沒有概念。
自實施郡縣製已經一千多年,這種嶄新的製度,沒有借鑒,隻能試行。
而且無法確定將哪些地區,歸於行省。
第一任行省的長吏一定要有傑出的才乾,統籌大局。
“不必著急,短時間內無法實施行省製度,右仆射可在閒暇之餘,慢慢解讀。”
“不要害怕失敗,我們一起承擔責任。”
李瑄緩緩向李峴說道。
布局行省製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也需要戰爭結束後進行。
先讓李峴這個宰相心中有底,接下來還會找其他心腹商議,給出意見。
他總結經驗出的行省製度,肯定有不適合這個時代的因素。
“如果策令不成,下官會辭相謝罪!”
李峴從座位上起身,向李瑄一拜。
他知道李瑄還有許多策令都沒有實施,如令李瑄罷相的“一條鞭法”、“考成法”。
隻是李峴好奇李瑄為何不再提這些策令。
現在李瑄隻是對常平糧倉非常上心。
李瑄要保證糧食充足,從西域運輸而來的糧食沒有間斷過,防止兵災延伸的其他災禍。
“沒有那麼嚴重,我掌握權力,為天下蒼生,無愧於心。”
李瑄示意讓李峴重新坐下,向他說道:“現如今朝廷重職,都被我們變革銳取的官吏擔任。開元、天寶的老臣多閒賦在家,他們逐漸思念聖人當政的時候,該怎麼做呢?”
自李隆基住進興慶宮以來,就再也沒有主持過朝會、宴會,哪怕是節日。
李瑄本人也不怎麼搭理老臣,以及曾依附楊國忠的官吏。
平時裡,在中書省進行議事,召集三省百官。
有人建議李瑄學李林甫、楊國忠一樣,在自己府邸處理政務,但被李瑄拒絕。
他堅持在政事堂處理軍政。
妻子們還未回來,李瑄常常夙興夜寐,有時候居住在尚書省。
幾乎每一日,李瑄都要聽到前線的消息。
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他自己不在前線,不做出指示。隻是約束靈寶的主力固守。
讓李光弼、郭子儀、王難得自己發揮。
結果河北大勝,王難得攜帶李瑄的天策上將令到達南陽後,固守南陽城,穩固局勢。
李瑄在譙郡太守楊萬石投靠安祿山後,令張巡為譙郡太守,給予他兵權,讓他和雎陽太守許遠,組織兵馬,率領部將雷萬春等,反擊河南方麵的燕軍。
“老臣們失去權力,抱怨也是必然的。他們沒有實權,無法威脅秦王。”
李峴向李瑄回答道。
“但我聽說聖人一直想見老臣們!”
李瑄含蓄地向李峴說道。
實際上是李隆基悶得慌,一直想給老臣們傳遞消息。
前不久,李隆基跑到興慶宮內的勤政務本樓上,那裡緊接著街道。
老臣們得知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後,立刻跑到街道上,向樓上的李隆基拜見。
據廖崢嶸說,李隆基在勤政務本樓上向老臣們招手,像是籠中鳥一樣等待求救。
一眾大臣趴在街道上哭泣,連路過的百姓都向勤政務本樓上的李隆基拜見。
帶著李隆基龍首原演武,李隆基隻安分一個月,就按捺不住自己的心情。
老皇帝還是太有活力了。
“聖人年事已高,過於懷舊,人之常情。”
李峴也不好說什麼。
他相信理智的李瑄,不會急不可耐地做出什麼聖人意外死亡的舉動。
即便再進一步,也要等聖人壽終正寢以後。
“也是!”
李瑄點了點頭。
現在李瑄給予權力的官職中,隻有兩點,一是擁護他天策上將、尚書令的職位,二是立誓支持李瑄變革。
李瑄已經暗中透露要在一年內再拜三位宰相,參知政事。
大臣們私下的爭鋒李瑄管不著。
一個國家的文官,永遠也不可能鐵板一塊。同樣的官職,都有自己的意誌和理解。
除非如李瑄這種威望巨大的人拍板決定。
“秦王,這是劍南的文書,崔圓願意尊奉秦王。”
李峴臨走之際,又想起關於劍南的事務,趕緊將文書呈上。
剛才接收的信息太多,讓他差點忘了這重大事件。
劍南是楊國忠的地盤,從軍中將領,到諸郡太守,都是楊國忠提拔。
即便劍南軍被抽調一部分前往南陽,李瑄依舊擔心楊國忠的死,使劍南割據。
所以,他最近一直下令安撫劍南的官吏,表明楊國忠已死,他們無罪,依舊會重用。
先穩住蜀地,等平定安祿山後,再好好治蜀。
現在劍南節度副大使為崔圓,蜀郡長史也是崔圓。
在楊國忠遙領劍南節度使的時候,崔圓被授為尚書郎,後出任蜀郡大都督府左司馬,代理劍南節度留後。
毫無疑問是楊國忠的親信。
李隆基出奔蜀地前,任命他的兒子為劍南節度使,任命崔圓為蜀郡長史、劍南節度副大使。
實際上崔圓已經是劍南楊國忠黨羽中的頭把交椅。
楊國忠在勸說李隆基跑路之前,崔圓就得到楊國忠的通知,在蜀地整修軍備,建造宮舍,儲存什具,準備好一切迎駕事宜。
誰知道迎了個寂寞。
他再得知消息的時候,李瑄已經完成馬嵬驛政變,逮捕楊國忠和楊氏。
這讓崔圓非常驚恐,夜不能寐。
“封崔圓為蜀郡都督,我會請聖人賜他為蜀郡公,實封二百戶。令他整備劍南軍,恢複西川守捉、戍堡,準備防備吐蕃。”
李瑄看完崔圓的文書後,點了點頭,給予崔圓任命。
曆史上的崔圓是宰相,但他實際上沒有宰相之才。但李瑄不能卸磨殺驢,否則很難處理今後事。
對於崔圓投誠,李瑄並不意外,他知道崔圓膽小如鼠,慫得很。
讓他“大丈夫舉事拚搏”,定然不敢。
又和李峴聊一些其他事宜後,李峴退下,他今天被李瑄灌輸的思想有點多,回去要好好想一想。
“秦王,郡王已經到鹹陽原,明日就能至長安。”
下午的時候,羅興向李瑄稟告道。
他口中的郡王,一定是李適之。
“明日我親自到鹹陽驛迎接父親,提前準備好車馬!”
李瑄麵露微笑,吩咐一聲。
上次見麵還是天寶十三載,現已經天寶十五載七月,許久不見他的父親。
不知道李適之看到他今日的成就,會如何感想?
……
翌日,上午。
李適之在兒子、女婿們的拱衛下,等待李瑄的到來。
歲月不饒人,同輩人接連去世,他也老去,長途跋涉的奔波,即便休息一晚,也麵有疲憊。
不過李適之眉宇之間,也有自傲的神色。
七郎是他的驕傲。
這段時間,在兒子們的“好言相勸”下,李適之已經想開。
他的祖父李承乾是太宗皇帝長子,他們一脈失去的皇位,將從他兒子手中奪回來。
秦王、天策上將、尚書令。
和太宗皇帝多像。
即便安祿山叛亂未平,李瑄依舊有超越太宗皇帝的武功。
王公貴族皆知李瑄將來要踏上那一步。
權臣,已不足以形容當前的李瑄。
李適之現在是郡王,但遲早是太上皇。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