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李瑄上承天命,下保庶民……朕今退位之,國不可一日無君,自天寶十六載二月十一日,太子李瑄繼承皇位!”
劉單又“請”來李隆基的詔書,宣示著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李隆基正式退出皇位。
李瑄在中書省議事廳文武百官的見證下,成為新的大唐天子。
他站在大堂的中央,龍行虎步,接過劉單手中的詔書。
此時此刻,李瑄腰板挺直,不再行禮。
仿佛一瞬間天命加身一般,李瑄雖穿著玄黑色的太子袍,但氣質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
他斜眉入鬢,目中似有辰星。
那標誌性的短須都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舉手抬足間,更有一種擁抱蒼生,睥睨天下的氣質。
包括劉單在內,文武大臣紛紛整理衣冠,向李瑄行大禮:“臣等拜見陛下,萬歲,萬歲,萬歲!”
他們行禮畢後,高喝三聲萬歲,以祝賀李瑄為大唐第八位皇帝。
這一年,李瑄三十歲。
對於一名男子來說,這是年富力壯的時期。
如李世民、李隆基,都是年近三旬的時候登基。
李瑄自天寶二年開始,每一年幾乎都在建功立業。
他的戰功,古往今來無人能及。
雖中途拜相,政績卓越,但離盛世相差甚遠。
現叛亂過後,百廢待興,李瑄要向百年盛世,發起衝擊。
“眾卿平身。”
李瑄抬手示意文武大臣起身。
“謝陛下!”
能入中書省議事廳的文武大臣,就算不肯定李瑄謀朝篡位的行徑,最起碼步伐是一致的。
“朕承天命,登臨皇位。當殫精竭慮,整飭朝綱,使河清海晏,國泰民安。朕必敬天法祖,勤勉於政,納忠諫之言,絕逸豫之行,期以盛德之治,垂範後世,不負宗廟社稷之托,蒼生黎庶之望……”
李瑄向文武大臣發表他勝利結算感言。
“臣等必傾力輔佐陛下中興大唐!”
文武大臣再拜,喜於言表。
這是天下人奮發有為的時代。
這是有誌者磨拳擦掌的時代。
這是文人士子心潮澎湃的時代。
是李瑄將大唐從危難之中扶起,革除弊病,才能煥發新生。
許多大臣堅信他們能重新迎來盛世。
因為有李瑄在,大唐威名赫赫,九天闔閭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他們幾乎不用擔心邊患侵擾,隻要全心全力發展內部,整飭吏治,治國安邦。
“按照製度,新皇登基第二日,進行登基大典。”
“秘書監立即通知在京九品以上職散勳爵、外國使節,另組織三百名長安周邊有威望的長者,明日在太極宮參與即可,不必鋪張浪費……”
李瑄又宣布登基大典的時間。
和漢代不同,大唐的登基大典,不選良辰吉日,一般都是在皇帝駕崩後的第二日。
亦或者皇帝禪讓的第二日。
明日為二月十二,為李瑄登基之日。
“臣等遵旨!”
大臣們拱手,今天雖已稱帝,登基大典完成,才算法理上的天子。
陛下未繼位的時候,就禁止奢靡,以身作則節儉。
由於戰爭前的儲備,抄家楊氏和安祿山、史思明等叛將的財富,獲得洛陽城被洗劫的財富,吐蕃、回紇等國的巨額貢品,豪強大族的貢獻等,現在兩京的左藏庫和內藏中金銀珠寶數不勝數,但李瑄卻隻賞賜功臣。
絕不會因為身邊人一句拍馬屁的話去賞賜。
更不會因喜好去揮霍。
李瑄要將好鋼用在刀刃上。
“自高宗以來,皇帝有稱聖人的習慣。但朕初禦宇,無德行樹立。朝野內在,不得我稱為聖人。”
李瑄又向大臣們囑咐此事。
聖人,毫無疑問是這個時代最高稱呼。
名義上皇帝最大,意識上聖人更勝一籌。
自古皇帝都有祭拜聖人的習俗。
李唐自詡是老子的後代,所以從高宗皇帝開始,就繼承老子的聖人稱號。
大臣們私下稱呼聖人,朝堂上一律稱“陛下”。
但李瑄認為,李唐的皇帝是沒人可稱聖人的,徒讓後世恥笑。
聖人這兩個字神聖,在華夏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公認的聖人屈指可數。
在一個人蓋棺定論之前,一切都可能有反轉。李隆基是最好的例子。
即便李隆基在開元二十四年之前死亡,稱聖人也不太可以服眾。
大臣們麵麵相覷,不稱聖人。今後在私下,隻能稱至尊。
“諸卿入坐,我等商議明日登基大典時的事宜。”
“天寶至今已有十六載,安祿山叛亂於天寶,楊氏禍亂於天寶,民生於天寶凋敝,此已不吉也!朕欲改元,有什麼建議,卿等儘可言明。”
李瑄回到座位上,示意文武百官坐下,並提出改元事宜。
新帝登基,改元是必然的事情。
年號具有重大且又神聖的象征意義。
古往今來,帝王在選擇年號時,會在名稱中寄予自己的政治期望,或昭示某種政治信號。
絕對不能不符合時宜地取一個突兀的名號。
如李隆基在位時的三個年號。第一個年號雖隻有短短不到三年,其間卻寄予著李隆基攘奪權位的政治意圖。
先天,出自《易經·乾卦》:“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於人乎?況於鬼神乎”。
解釋起來就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眾所周知李隆基身為老三繼承皇位。他以先天為年號,表示天意如此,不可強求。
所以先天隻用三年,就改元開元。
其意義簡單明了,握住權力的李隆基,要開創新紀元,向朝野表明他的宏圖壯誌。
隻是到了開元後期,各種各樣的破事接踵而來,李隆基的兄長又接連去世,再加上地方官吏弄出太上老君顯靈,獻符天寶千載,所以改元天寶。
天寶最明顯的寓意就是李隆基覺得大事都辦完了,開始享受成果。
然而國家的規律就是盛極必衰,在鼎盛時期不改革,必然會走向下坡。
天寶,不是一個成功的年號。
“啟奏陛下,天寶多災,又臨兵禍,百姓苦不堪言,臣且以為,百姓渴望太平,可取泰平為年號,泰有安寧、平和之意;平為太平、公正之音。寓意天下太平,百姓安居樂業……”
在文武百官沉思的時候,裴遵慶起身向李瑄拱手,推薦自己的年號。
他是相對寬和的大臣,推薦年號為寓意較為平淡,以發展民生為主。
“泰平雖不錯,但朕以軍功名揚天下,此年號缺乏一些銳氣。”
李瑄微微搖頭,沒有采納這個年號。
他喜歡類似於開元之類的年號,不喜歡這種儘顯盛世之音。
“陛下神文聖武,當用神武年號,突顯文治武功。”
剛從蜀地回來的兵部侍郎張興心直口快,他想到什麼說什麼。
在他心裡李瑄的武功威名,配得上神武二字。
“陛下不可,且不說神武年號太銳,寓意空洞。那安賊剛用聖武年號,直抵神武。另神武為先帝尊號,不能強加。”
禦史中丞顏杲卿當場反駁張興提出的年號。
年號可以藏住戰功,不一定非要鋒芒畢露,如神武之類,太過剛銳。
當今天下太平,陛下明顯是要開創超越開元的盛世。
如果是其他寓意的年號,中途可以改元。
無戰爭發生,一上來的就神武,沒有意圖。
“是微臣想得不周到,臣認錯。”
張興雖然熟讀史書,但在這方麵他沒有過多研究。
他是拿得起,放得下的人,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
“無妨,諸卿不必有過多顧慮,要像張侍郎一樣直言。”
李瑄點頭,他不會用這種明顯帶著武意的名號。
為皇帝獻年號,一定是精通史書者,如果用了以往朝代用過的年號,顯得不太專業。
所以李瑄給文武大臣考慮時間。
他心中有幾個青睞的年號。
永樂,天啟等。
永樂和泰平一樣,表達的政治寓意非常好,但表達過於和平。
天啟,也要再觀望一下。
“陛下文治武功,在眾望所歸中繼承大統,朝野服從。陛下執政,有變革天下的意圖,可以啟新為年號,啟有開創之意,新代表著氣象。此寓意陛下將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推行新政。國家一定會因此充滿生機,富足強大。”
顏杲卿說出自己的年號。
他話音落,有一些文武大臣頻頻點頭。
他們覺得啟新能代表新氣象,兼以文武。
“顏中丞所獻年號不錯,先擱置起來,諸卿還可以說出更有寓意的年號。”
李瑄聽到顏杲卿闡述啟新,覺得符合他變法革新。
“啟奏陛下,《易經》乾卦有四德,為元亨利貞,取貞在前,元在後,改元貞元。貞有正、堅固之意,元有開始、根源的含義。此年號寓意國家遭受重大變故後,開啟新紀元、恢複元氣;也有破舊立新的改革之意,使國家昌盛繁榮。”
尚書右仆射李峴說出一個比啟新寓意更深的年號。
點頭的大臣更多。
李瑄也擱置這個年號。
“啟奏陛下,臣且以為,當今天下有禮崩樂壞的趨勢。天下衰落為失德而致。從上到下,應該重振德行。當改元為乾德,以乾之剛勁進取,與德剛柔相濟,展現國家新氣象。”
京兆尹盧奐重視德行。
他的年號雖寓意不錯,但沒有幾個大臣應和。
他們不是傻子。
李瑄不認為自己缺德,但他的皇位確實是從李隆基手中搶過來的,年號還是不要帶德字為好。
不過他也將乾德的年號擱置。
又是幾個大臣獻出年號,恒治、盛華、泰昌等,都有不錯的寓意。
在李瑄沒有敲定年號前,大臣們自然要進行一番辯論,誰也不想放棄這次增加名望的機會。
文武官吏先後說出乾德、貞元的年號後,讓李瑄想到乾元的年號。
仔細一揣摩,乾元這個年號也不錯。
曆史上也是安史之亂中,用乾元的年號。隻是被李唐自己不爭氣,顯得此年號有點虛。
“諸卿覺得乾元的年號如何?”
“乾是《易經》八卦之一,代表天,象征著剛健、陽剛之氣,元有開始、起點之意。寓意著如上天一般剛健有。從改革到盛世;從期許到完成;從君子豹變到氣象萬千,都在乾元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