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向文武大臣表明即將要開啟以變革為主的時代後,暫未提起其他具體事宜。
今日是他登基大典,等明日正式上朝,任命新宰相後,再開始提出朝廷策令。
“今朕登基,天下當慶。十幾年來,朕與義父同心協力,如同親父,惜義父年邁,不勝朝廷實務,傳大位於朕,故當拜義父為聖文神武太上皇帝。望諸卿一如既往敬之。”
李瑄開始告訴群臣,對李隆基的安排。
太上皇帝,但前麵加了“聖文神武”的尊號。
聖文神武是李隆基當皇帝時眾多尊號中最大的兩個。
李瑄將這兩個尊號放在太上皇帝前麵,也算一片孝心。
“臣等拜見太上皇。”
文武百官起身向李隆基行禮。
他們雖不清楚李瑄所加封號的用意。但關於立太上皇帝的事宜上,文武大臣是無法插手的。
“眾卿平身。”
李隆基難以用喜悲來形容此時的心境。
李瑄這不孝賊子終究封他為太上皇。
但他清楚,這可能是文武百官對他最後一次拜禮。
今日以後,他將回到興慶宮中,難以踏出一步。
華清宮的溫泉,大明宮的蟬鳴,都會與他無緣。
看朝野的態度,李隆基不得不承認,他的時代過去,他再也沒有翻盤的可能了。
想要刺殺李瑄更是癡心妄想。
已經竊取皇位的李瑄,即便暴斃。文武百官也會扶持李瑄的兒子繼位。
“朕之生父宋王,撫育朕長大,教導朕習文練武,諄諄教誨,對朕的恩情,如終南大山之厚重,如滄溟大海之深廣。春秋幾逝,時光易老,朕無時無刻,不想著秉持孝道。宋王的品性如含霜履雪,淵渟嶽峙,朝野人儘皆知,今朕加大位,封宋王為慈德仁孝太上皇帝,望諸卿待之如朕。”
相比於封李隆基,封李適之的時候,李瑄言語動情,這是真孝順。
慈德仁孝,這尊號適配李適之。
此言一出,朝臣皆驚。
沒想到陛下連封兩位太上皇。
但太上皇加尊號,隻是陛下孝感天地,沒有權力。
李適之曾為宰相,含辛茹苦將李瑄撫養長大。
李瑄又靠李適之的門蔭入仕,直接為五品將領。
當李瑄軍功漸重時,李適之又以壯年之齡辭去宰相之位,為自己的兒子讓路。
現李瑄登基稱帝,不提高李適之的身份,也會顯得不合適。
“拜見太上皇!”
李峴帶頭向李適之拱手拜見後,文武大臣硬著頭皮去拜見李適之。
慈德仁孝太上皇帝。
百官也漸漸接受這個事實。
以後李瑄和李適之的父子關係,絕對是曆史上“父慈子孝”的第一流。
“平身!”
當李適之開口讓文武大臣平身後,李隆基才反應過來。
李適之何德何能,敢與他平起平坐?
李瑄真會搞事情,等他升天就這麼難嗎?
雖然現在太上皇沒有絲毫權力,但與分享,還是很彆扭。特彆是與李適之。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
現在李適之是李隆基最恨的人之一,以至於李適之之前做過的事情,在他眼中都異常虛偽。
現在李隆基隻想快點結束此次登基大典,回到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遠離這對令他崩潰的父子。
他的念想很快就被李瑄滿足,李瑄又勉勵群臣一番後,登基大典暫且結束。
大典雖不奢華,但極為隆重。
當有一日,國富民強,他會舉行一次真正的盛典,邀請天下百國的國王、酋長,在天下壯麗的建築,萬象神宮之中。
當前的大唐在李瑄眼裡,隻是兵強馬壯,威震萬邦,當不上繁華。
李瑄登基稱帝的消息,將以最快的速度,傳至天下郡縣。
現在南下將領已經就位,正在招兵買馬。
他隨時可以組建剩下的九個都督府。
他知道,江南、山南、嶺南等道,會因為他稱帝,進行觀望。
事到如今,以長安為主的關中地帶,不可能因為李瑄稱帝而動亂。
以洛陽為主的河南地帶,是由李瑄率領兵馬掃平,也不可能動亂。
更何況河南、河北已被李瑄免去兩年賦稅。
邊疆的郡縣,特彆是隴右河西,是李瑄的基本盤。
安西、北庭,則以都護府的方式存在,以胡人國家、部落為主。
他們仰慕強者,天將軍已經神話。
李瑄登基後隻是一道安撫的詔書,他們就會派遣使者,將貴重的珍寶,進獻給李瑄。
江南嶺南的地方官吏,對朝廷觀望,對李瑄反而是好事,隻要他們不動亂,就會給李瑄充分的時間。
在李瑄稱帝的第二日,追封生母為孝穆皇太後。
封李適之的續弦王氏為太後。
並擬定詔書封裴靈溪為皇後,嫡長子李奕為皇太子。
於二月十五日進行儀式,文武百官拜見皇後,皇太子。
二月十六日,李瑄封薑月瑤為貴妃,封長離為麗妃,封霜兒為華妃。
封次子李淞為燕王,長女李蓁蓁為永樂公主。
同時下詔為自己的姐姐妹妹封公主,公主以國封,以李玉瑩為蔡國公主。
為兄長封王。
李霅為許王,李琦為桐王,李季卿為沈王,李琅為庸王……
李瑄的封號,都是虛封,沒有食邑。隻有賜田和衣賜、俸祿。
他以身作則,包括自己的兒女都沒有食邑。
邊界是一步步被打破的。
自大唐立國以來,就有規定大唐公主的食邑不得超過三百五十戶,但武則天首次破例封太平公主食邑超過三百五十戶。
而李隆基的女兒太華公主更是食邑千戶。
李瑄已經停止這些食邑。
即便如此,他也認為臃腫的皇室,衣賜、俸祿,加田產也有點太多了。
李瑄不想封李適之兄弟的子女,因為李瑄一麵都沒見過。
這種憑白無故耗費國家資源,讓李瑄想到後世明代的“朱氏天下”和清代“八旗子弟”。
但這個時代,又有道義上的問題,如果不封,顯得李瑄六親不認。
於是,李瑄讓任宗正卿李霅找縣候、縣子、縣男給他們安排上。
推恩令,推兩次就能把他們的爵位推沒。
關於太子李承乾和李象的追封,也是有必要的。
因為李瑄要將他一脈連接到太宗皇帝李世民身上。
但讓李瑄頭疼的是,李承乾的行徑,和小宗代替大宗的行徑,使李瑄猶豫如何為李承乾追諡。
他私下還找宰相們商議。
諡號分為美諡,平諡,惡諡。
李承乾美諡肯定會遭受非議,惡諡又顯得李瑄不敬重先祖。
最終,李瑄追李承乾為思皇帝,廟號:懷宗。
執義揚善曰懷;慈仁短折曰懷;慈仁知節曰懷;失位而死曰懷;慈仁哲行曰懷;民思其惠曰懷。
唐懷宗,有一些同情的意味在裡麵。
李瑄追封李象稍微好辦一些。
諡號為康皇帝,廟號:孝宗。
唐孝宗。
當然,沒有當過皇帝的人,和皇帝還是有所不同的。
最多就是在宗廟的時候,依次排列。
而李瑄還是大唐名義上的第八帝。
該封的封完後,李瑄於二月二十日的朝會上,進行拜相事宜。
現如今宰相隻有李峴一個,肯定是不行的。
李瑄提拔裴遵慶為尚書左仆射。
為二號宰相。
將中書侍郎劉晏提拔為吏部尚書,參知政事。
為三號宰相。
將京兆尹盧奐提拔為中書省長官中書令,參知政事。
為四號宰相。
將門下侍郎楊綰提拔為侍中,參知政事。
為五號宰相。
另外,李瑄提拔張巡為京兆尹,以剛強的張巡,整治關中。
五位宰相,麵麵俱到。
有李瑄一手提拔的心腹,楊綰,劉晏。
特彆是楊綰,從一屆白身,十幾年一步步成為宰相。
他如今也才四十歲,是宰相中最年富力壯者。
從治理邊郡就能看出,楊綰對政務得心應手。
同時,楊綰對禮法、科舉有獨到見解,並精於鑒彆、考察人物。
而李峴代表宗室,且是素有威望,改革先驅大臣。
裴遵慶是朝中老臣,資曆雄厚,能斷大事。
他是被李瑄從清流大臣中硬生生掰過來的。
而盧奐比較奇妙,他與李瑄倒不是很親近,隻是儘職儘責,遵從朝廷策令。
沒有人認為盧奐會拜相。
連盧奐自己都無法理解,本來身體不好的盧奐,在自己拜相的那一刻,也陡然精神。
父子同為宰相,且素有清名,可當千古佳話。
李瑄拜盧奐為相的原因很多。
最重要就是盧奐清廉。正應李瑄提倡節儉,禁止奢靡的作風。
雖然李峴、裴遵慶、劉晏、楊綰也是清官,但沒有像盧奐一樣,對自己苛刻,基本上和他父親一樣,把俸祿都讓給親友,自己縮衣節食。
另外,朝臣中有一部分如盧奐一樣,心中對李瑄耿耿於懷的大臣。
李瑄能用盧奐,向朝臣證明,隻要能力足夠,任何人都有拜相的可能。
五宰相製。
李瑄平衡宰相的權力,讓他們輪流在政事堂當值,執政事筆。
不再是由一個宰相,直接處理所有政務。
防止宰相專權,也減輕宰相的壓力。
在李瑄的心中,已有一條紅線,誰違抗就敲誰!
秘書監也正式改革,成為李瑄的私人內侍機構。
以前內侍省宦官能乾的事,秘書監都可以去做。宦官不可做的,秘書監也能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