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關閉大明宮、華清宮,以及鹹陽、新豐、華陰地區行宮。
下令關閉洛陽的上陽宮、翠微宮,紫薇城則留著。名義上洛陽與長安並為首都,中樞還是得有的。
宮殿關閉,每隔一段時間保養一次,防止快速腐朽。
其中,壯麗的大明宮經過改造,封鎖主宮殿區域,作為中央軍校的選地。
放還宮女、教坊女子、梨園弟子五千餘人。
如果她們有家鄉,給予錢財,歸入鄉裡。
如果沒有,或不想回去,讓她們在軍中選擇未婚將士而嫁。
宮女自古思春,不堪深宮寂寞,在中宗時代,隻因一次上元夜燈會,皇帝即興讓宮女出宮觀賞上元夜燈火,卻跑了三千多宮女。
到此時此刻,宮女在深宮大院之中,思外的情緒更重。
李瑄這麼做,也使宮女們達成心願。
隻要想走,都放歸她們,隻留下自願。
另外,也從諸宮中裁宦官六千餘人,給予他們田地。在長安城外生活。
這些宦官雖然資產、田產被沒收,但不代表他們不富裕。
李瑄允許宦官從慈幼堂挑選棄嬰收養。
減輕慈幼堂的壓力。
一些年老的宮人,都安排到慈幼堂。
實在是感情的,李瑄令他們為皇帝守陵墓。
雖然宮女宦官還有很大一部分,但李瑄此舉,震驚朝野。
自古君王,都是以建築宮殿,凸顯威嚴。
比如李瑄,就算在道政坊再建立一座皇宮,建立一座比擬萬象神宮的建築,文武百官也不會說什麼。
但李瑄卻反其道而行之,關閉眾多宮殿的大門。
特彆是大明宮。
竟用於什麼中央軍校,那些武夫何等何能?
即便封鎖朝會主殿,也會有損皇家威嚴。
有大臣向李瑄勸諫,但李瑄反問:“君王之威,可使萬民豐衣足食乎?”
中央軍校一定是龐大的建築群。要容納成千上萬的學生才是目的。
大明宮地理位置極佳,如果訓練的話,離龍首原近在咫尺。
不論是釋放宮女,還是裁減宦官,都使朝廷減少財政支出,並可以增加天下勞動力,糧食產量。
這句話傳到長安,沒有人不稱讚的。
百姓聲呼除賤為良!
以至李瑄的死忠狂熱文人產生一種“廢除奴婢製度”的呼聲。
有的時候,就是大勢所趨。
一步完成,雖然還未邁開下一步,但前方的路已然清晰。
詔書下達僅僅一日後。
京兆尹張巡召集乾將,除賤為良。
值此之際,李瑄再次加封嚴莊為山南西道東道、江南東道、西道、嶺南道、江南道、淮南道、黔中道黜置大使。
但是名義上的。
實際上以吏部侍郎張鎬為首,領一眾乾將南下武關,進入山南西道,然後向整個南方擴散,除賤為良。
其中包含戶部侍郎劉眺、工部侍郎王昌齡、刑部侍郎王璵、兵部侍郎張興、秘書監中書舍人楊炎、監察禦史李勉、殿中侍禦史王震、大理寺少卿敬括等等。
共組成吏部、刑部、禦史、戶部、兵部、工部、大理寺、審計、秘書監、太府、禦史台、河南府等十三個部門。
外加錦衣衛指揮鸞鳳司副司長裴胄給予消息。
共攜帶朝廷命官一百三十五名,流外官、刀筆小吏三百多名。
由右羽林大將軍羅興率領三千名天策衛騎兵護衛。
主要工作還是以郡縣長吏展開,但同時經過錦衣衛反饋的信息,一一調查。
郡守、縣令,不尊旨意,直接拿下。
反抗者先斬後奏!
諸都督府做好準備,隨時準備平叛,獲得軍功!
河東,由一部分河東軍,和太原軍留下的步兵布防,李瑄派出秘書監機要秘書兼監察禦史常袞,在天策衛的護送下,監察除良為賤。
劍南,李瑄派遣田承嗣這個狠人,任他為劍南道黜置使,配合杜甫、來瑱,在劍南地區監察。
河西、隴右隨是他的地盤,但他還是派遣兩名監察禦史,督促郡守,也望豪強大族識相。
靈武至九原一代,李瑄讓朔方都督王難得出兵。
邊塞之地,是最容易滋生豪強的地區之一。
朔方自太原一帶,自唐初以來,就是代北士族的地盤。
代北士族基本都是由鮮卑貴族漢化而來,現全部都以漢人自居。
雖現在代北士族一蹶不振,但官場上不得誌,肯定會從其他方向生門道。
……
長安城,臨近科舉,九衢之內,麻衣如雪。
今年正月的時候,朝廷就宣布科舉事宜,比平時多十科。其中緝捕科、算科、史典科、春秋科、天文地理科等,都是今年新增。
但有的科根本沒幾個文人報名,他們都持觀望態度。
寒窗苦讀,隻求為官。
他們覺得有的科即使考上,也無法當官。
但是一些擁有雜學的文人,覺得自己才疏學淺,準備嘗試一番新設的科。
明月酒肆。
不少文人士子,正彙聚在此喝茶閒聊,談聊著朝廷剛剛宣布的大事。
“除賤為良,隻怕天下動亂。”
一名文人悶悶不樂地說道。
不少文人士子出自世家大族,他們擔心自己的家族被除賤為良所波及。
風氣一旦形成,就很難改正。
而李瑄展開的除賤為良運動,是直接把豪強大族視為敵人。
放歸農奴,清查土地,接受審理。
這簡直是要命,畢竟許多豪強大族魚肉百姓,手裡握著人命。
一旦牆倒眾人推形成,憑借豪強的勢力,將死無葬身之地。
畢竟豪強大族不得人心,又分散在五湖四海,沒有兵甲準備。
哪怕聚攏上千農奴、佃戶,也一定會被一百名騎兵戲耍。甚至一百名披堅執銳的步兵他們都無法戰勝。
現在沒有什麼塢堡讓他們據守。
那些心裡沒有鬼,或者犯罪未留下證據的豪強大族,咬咬牙,破財消災。
但那些百姓道路以目,罪惡滔天的豪強大族,唯有造反這一條路可行。
“除賤為良,功蓋千古。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想重現盛世,唯有除賤為良!”
一名衣著樸素的文人開口說道。
一個人的身份,就決定他什麼立場。
家境貧寒的文人自然支持除賤為良,消除兼並。
否則天下的土地,遲早被這些豺狼虎豹吞噬。
李瑄掃退魑魅魍魎的決心,得到寒門文人和有誌之士的擁護。
“看告示上言,至尊頒布的除賤為良,絕對是為國家百姓的壯大之舉,但地方豪強大族不會乖乖就範,唯一擔心的就是發生事與願違的事情。”
也有文人相對保守,認為除豪強不能過激,可先效仿開元初年的檢戶擴田運動。
三方各執一詞,都有自己的理由。
“至尊心懷天下,連華清宮和大明宮的關閉,解散其中宮女宦官。我等無功名加身,還是不要操這份心了。”
明月酒肆中一名拿著大唐月報的文人說道,打斷眾文人的爭論。
“不錯,至尊一向倡導公平公正,所以科舉才有謄錄製度、糊名製度誕生。人人都知曉土地兼並嚴重,不加以製止,必會出現不可挽回的局麵。”
又一名文人說道。
現聖令已下,覆水難收。他們這些文人士子要準備科舉,而非去爭論無法改變的事情。
早在天寶六載的時候,文人就知道李瑄提倡的是公正,秉持的是仁德。
同時,李瑄眼中不容沙子,對罪證確鑿的官吏,一向不留情麵。
可以說,隻要不犯罪,如一些老臣一樣明裡暗裡罵李瑄,李瑄都不會怎麼樣。
一旦犯罪,李瑄必重拳出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