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費夫疑惑不解。
他幻想中的世界,也就是現在長安的樣子。
李瑄曾在波斯新創立的圖書館用漢字寫下“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得知這句話的意思後,阿費夫就向李瑄五體投地。
“不可一概而論。我華夏民族,數千年來,從部落形態一直走到今日。其中有過無數次進步。對君王來說,如果數十年無為,國家沒有一絲變化,就不配為社稷之主。”
李瑄知道阿費夫受限於眼界。
其實這種心態,在漢人士大夫階級一直存在。
在李瑄確立國策之前,連一眾宰相都認為,文治的巔峰,就是農耕的巔峰。
工匠世代卑賤這一點,就遏製住無數奇思妙想。
那些商人為了賺錢,也會有諸多發明創造。
“天可汗不愧是天下的共主。我這種卑微文人,永遠也達不到您的境界。”
阿費夫內心更欽佩李瑄。
他想到自己的國王,心中一聲哀歎。
老國王突然獲得權力,就像中獎一樣,隻知道享樂,沒有勵精圖治之心。
王子自小沒有良好的教訓,承受不住權力之重,也沉迷聲色。
這次跋涉而來,他們勸了好久。
若非大唐這個巨無霸作為後盾,若非天可汗在西域的威望,波斯王國早就被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吞噬得渣都不剩。
波斯百姓的生活,並不比大食統治時好多少。
再看看大唐的百姓,隻要有手有腳,願意吃苦,都會衣食無憂。
阿費夫深入了解天可汗的除賤為良政策。
波斯的農奴問題,比大唐還嚴重。
如果波斯能完成除賤為良,才算煥發新生。
“世上無難事,隻怕有心人。我相信波斯會越來越好。”
李瑄又向阿費夫鼓舞一聲,話鋒一轉道:“大唐準備建立智慧宮,待閣下回國後,可令翻譯機構和圖書館的人材求學於大唐,我們一同研究文化藝術,研究科學與科技。”
波斯王國,雖然沒有大唐的直接駐軍,但李瑄埋了很多釘子。
比如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的家族。
李瑄趁著勒索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把艾布·哲爾法爾·阿拔斯的家人贖了回來,得到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的效忠。
現在哈立德·伊本·巴爾馬克被老國王普尚的信任。
另外,李瑄在木鹿城籠絡眾多波斯文人,建立翻譯機構,和圖書館,搜羅人才。
可以將這些人才引入大唐的智慧宮。
另外,波斯王國還要將呼羅珊地區的金銀等豐厚資源獻給大唐。
大唐以波斯的貿易,又可以賺不少錢。
李瑄不可能無節製地幫助波斯,形成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國,那無疑是養虎為患了。
“敢問天可汗,什麼叫智慧宮?”
阿費夫好奇地向李瑄詢問道。
“智慧宮是由一些精通天文、地理、人文、曆史、哲理、數學等學者組成的機構,世界各個國家的書籍,都可以在這裡翻譯,來自天南地北的學者共同學習,共同進步。使文明之花在這裡綻放,璀璨奪目。”
李瑄長話短說,大概向阿費夫解釋何為智慧宮。
他將智慧宮建立在天中洛陽,已經篩選一部分大唐人才。
雖然長安是西都,大唐的核心還是在崤山以東。
把所有的資源向長安傾斜,遲早會頭重腳輕,甚至讓長安崩潰。
在洛陽,擁有南北大運河,比長安更容易調動資源。
智慧宮的一切研究成果,都在大唐的核心地域實行。
那些外國使者即便攜帶自己的研究成果回到自己的國家。
也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要有此聖地,待我回木鹿城後,立刻攜帶波斯各方學者到達智慧宮。”
阿費夫了解到智慧宮的用處後,立刻說道。
他沒有考慮其他因素。
即便知道智慧宮會使大唐更強大,更有影響力。他也會義無反顧地帶領國家的人才前來。
有的人,需要探索的平台。
“善!靠近文明,波斯和大唐的關係才能長存。為在智慧宮一同探索,乾杯!”
李瑄向阿費夫舉杯。
阿費夫立刻雙手端起酒杯,與李瑄一飲而儘。
光波斯的學者是不夠的,等商貿建立,將智慧宮的名聲打響,李瑄還會籠絡天竺的學者,大食、羅馬,甚至法蘭克的學者。
讓世人認為,真理會在智慧宮誕生。
伴隨著宴會眾人酣暢淋漓的飲宴,在日落黃昏的時候,百國盛會落幕。
有的番邦使節因酩酊大醉,無法向李瑄行禮。
李瑄不在意,令禁軍將他們送回使館。
他喝了不少酒,也有些醉意。
這麼多年來,他第一次有這種情況,遂回寢宮休息。
翌日,大唐開始與諸國商議貿易的細節。
在大唐恩威並施下,沒有國家會拒絕。
即便是很小的國家、部落,也承諾會一年最少派遣一支商隊到達大唐,將本地的特產帶到大唐。
也允許大唐的商隊,進入他們的國家進行貿易,他們有義務保護大唐商人的安全。
連點成線,隻是現階段絲綢之路的第一步。
百國盛會後,有的國家使節開始返回。
比如雲南王子鳳伽異就急著回去向閣羅鳳彙報天可汗的聖令。
不久後,閣羅鳳會來長安朝拜天可汗。
也有一些西域的國王,向李瑄申請再在大唐居住一段時間。
他們見識到長安的繁華後,不願意離開。
還有像葉護太子這種被動留在長安者。
葉護太子隻是讓一部分使團先回單於城向磨延啜複命,說明天可汗挽留他的原因。
葉護太子還向磨延啜寫一封書信,勸說磨延啜忘記以前的不愉快,全心與大唐友善。
而且葉護太子又給磨延啜上血壓,描述百國盛會的壯觀景象,與天可汗的英明神武。
昔日李隆基這個聖人,都得老老實實地坐在一旁。
……
三月十五日。
羅馬大使阿波加斯結束將近兩年的出使時間,於今日啟程,返回羅馬。
離開長安時,阿波加斯帶回去一些農作物種子,也不管適不適合種植。
又將自己的所見所聞,以紙書寫,帶回羅馬。
這一日,李瑄騎著汗血寶馬,大張旗鼓地出現在朱雀街,使羽林軍儀仗開道。
後方還有文武百官跟隨。
這不是送羅馬使團離開,而是送與羅馬使團一起的大唐使團。
以秘書省十八學士之一的崔漢衡為首,大唐正式出使羅馬。
從裡海北部行走,困難重重。也任務繁重。
不僅要記錄沿途的山川地勢,也要看有無農作物種子,還要將一些羅馬的書籍帶回翻譯,並與君士坦丁五世一起商議夾擊大食帝國的日期。
此行不比玄奘西行容易。
如果成功,崔漢衡和使團將是第一波到達歐洲的華夏人。
李瑄已親自向在安西都護府的杜環寫詔書,令他為副大使,於龜茲城與崔漢衡會麵,一起出使羅馬帝國。
“今日何事?至尊竟親臨朱雀大街?”
“還有羽林郎儀仗,難道有什麼慶祝?”
“你們消息也太落後的,前日有告示,至尊要親自送崔漢衡出明德門十裡。”
“誰是崔漢衡?”
“是當今秘書省十八學士之一,出使羅馬的大使,據說他要行張騫一樣的故事。羅馬很遠,行至那裡要三年,如果遇到大雨等災禍,需要的時間更久。”
“了不得,崔漢衡一定會排除萬難,重回大唐。”
沿途的百姓議論紛紛,當他們聽說是崔漢衡要出使天下最遙遠的國度羅馬時,一個個肅然起敬。
現在如今百姓知曉外交的重要性,可以為大唐帶來更多可食用的水果、蔬菜、糧食。
一時間,人們認為崔漢衡會成張騫那樣的英雄,為他歡喝起來。
崔漢衡騎在馬上,看到百姓的歡呼,信念更加堅定。
他一定會出使成功,將至尊的囑咐完成。
此行羅馬,除了二十多人的文官使團外,李瑄還挑選二百名善於騎射的天策衛、神策衛勇士隨行,以保護使團的安全。
大唐使團中的良馬,一共五百餘匹,攜帶物品的同時,還有大量的金銀,用以沿途夠買物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