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尊現代表江山社稷,萬不可在戰場上縱橫衝馳。改革未成,當以天下蒼生為重!”
一聽李瑄決定禦駕親征,李峴連忙向李瑄勸說道。
“是啊!若太宗皇帝一般,平定天下後,坐鎮都城,統禦四方。才為天子之行……”
李峴話落後,裴遵慶、劉晏、楊綰、顏真卿紛紛向李瑄勸說道。
世人皆知天可汗神勇蓋世,古代的霸王亦不能及。
每戰必先,於千軍萬馬之中,取敵將首級,如同探囊取物。
這也成就李瑄的無尚威名,為李瑄蒙上神秘色彩,讓大唐百姓,以及域外胡人為李瑄編寫無數離譜的傳奇故事。
但宰相們認為國家蒸蒸日上之際,至尊不能以身犯險。
畢竟在戰場之上,明槍易躲,暗箭難防。
“卿等無非是擔憂朕一如往常般衝鋒陷陣。然朕心中清楚,朕已不適合躍馬疆場上。”
“朕禦駕親征,隻是統籌全軍,提振士氣,以期早日結束戰鬥。同時,磨礪久未戰爭的禁軍兵卒。”
李瑄娓娓向宰相們解釋道。
有一點,不得不承認。
大唐缺乏能統領十萬兵馬的帥才。
武威都督李朱師老將遲暮,敦煌都督郭虛己威望和資曆、戰功都略顯不足。
而河西又恰恰是最容易出擊回紇王庭的地方,所以李瑄需要去武威軍、敦煌軍坐鎮。
大唐當前最不能接受的是失敗。
一次戰鬥失敗,損失大唐的威望,打擊百姓自信是其次。
最重要的是傾耗大唐巨大資源。
李峴、裴遵慶等宰相麵麵相覷。
如至尊所言,他們也不好去阻止。
至尊是戰神,出師則勝。
回紇可不是泥捏的,經過骨力裴羅、磨延啜兩代雄主的南征北戰,已經建立王朝。
大唐的十幾年的剝削,使回紇王庭以“向大唐納稅”的名義,強征牧民的馬牛羊,今回紇對大唐怨恨者大有人在。
如回紇不束手就擒,兩方必會有一場硬仗。
“既如此,臣等預助至尊旗開得勝。”
李峴作為首席宰相,第一個鬆口。
總不能因擔心至尊陷入“白馬之圍”,去拒絕至尊。
連他也認為,隻要至尊統禦全軍,必能一舉殲滅回紇,統一草原。
“諸卿放心,回紇移地健新繼位,我們有葉護太子這張牌。在內憂外患下,勝利一定在大唐。”
李瑄滿意地點了點頭,又看向裴遵慶等四位宰相。
此次戰鬥,他還會試驗大殺器。
雖然大炮還未被完成製作,但自乾元三載震天雷、炸藥包出現後,到明年春天,有更多更完善的炸藥包和震天雷。
也有震天雷小型化。
李瑄從天策衛中挑選一千人為“火炮兵”,已經到牛首山下駐紮,學習火藥的使用,練習投擲技術。
天可汗的威名,加上火藥那震天動地的巨響。一定可以將回紇打得措手不及。
“臣等遵旨,隻望至尊能儘早回歸長安。”
裴遵慶等宰相明白在理。
至尊戎馬半生,高山、雪域高原、草原、海洋、沙漠等都馳騁過。
大雨大雪大風大浪中行軍,是家常便飯。
他們不能以自己去要求至尊。
“傳令都督府區域內的郡縣,囤積糧草,製備乾糧,加強整訓,調動軍心,明年二月初一,正式進軍。”
李瑄這麼說,是讓中書省起草詔令,向都督府、郡縣傳達指令,整軍備戰。
禁軍方麵,李瑄也會親自下令,讓禁軍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維持精銳的戰鬥力。
“臣遵旨!”
楊綰領命。
“啟奏至尊,回紇可汗移地健派遣使者攜重金,現已渡過黃河,大唐該如何處理?”
李峴向李瑄征求意見。
要麼讓回紇使者從哪來滾回哪去。
要麼將寶馬、黃金留下,使者回去。
兩國交戰,不斬來使。
李瑄從沒有殺過使者。
“指斥移地健偽造英武可汗遺言,趁著葉護太子不在單於城篡權奪位,並不尊天可汗的調令。沒收使者攜帶的物品,讓他們回去稟告移地健,自縛雙手,至長安請罪。否則必為葉護太子討回公道。”
李瑄向宰相們吩咐。
回紇的黃金他自當笑納了。
大唐現一直在儲藏黃金、白銀。
既然發展工商,那就必須有更有價值的貴金屬。
受製於時代,紙幣還不能發行。
曆史已經證明,發行“大錢”,會被百姓拋棄。
且當前銅錢造假嚴重。
因為與銅價相比較,造假有利潤可圖。
總有人鋌而走險,製造假的開元通寶。
哪怕是在李瑄的統治下,造假幣也層出不窮。
朝廷無法收回假幣,李瑄的一貫主張是打擊造假幣者。
隻是造假幣者往往躲在山中,在海上,很難一網打儘。
唯有重金賞賜舉報者,才能遏製造假幣的風氣。
而且銅錢太過沉重,即便有中央銀行,現商人購買貨物,依舊用車、用馬馱運錢幣。
既然不能造大錢,不能發行紙幣。銀幣、金幣的製造,絕對是穩住貨幣的重要的一環。
控製呼羅珊地區的銀礦、金礦,用貿易掠奪周邊國家的黃金、白銀。
再加上除賤為良以來的儲存,不出十年,大唐有資格開始建立金幣、銀幣體係。
大唐中央銀行票據上的防偽手段,是為未來發行紙幣的第一步。
“臣遵旨!”
宰相們拱手領命。
翌日,宰相在朝堂上,全力支持至尊進行軍製改革。
以政事堂、兵部、天策府為主,通過軍功、資曆,為所有的都督、副都督、都督府僚屬、中郎將、將軍等確立軍銜。
都督府原郎將及以下的士卒,由都督府按照朝廷的評定規則頒布軍銜。
以天策府為主導,設立能裝在盔甲上的鐵製軍銜,以及裝在常服上的普通軍銜。
士官為鐵,尉官為銅,校官為銀,將官為銀鍍金。
少尉到元帥分彆以日月星辰的樣式設定軍銜樣式。
尉為五角星,校為彎月,將為太陽。
普通士兵和士官則是簡單的道道杠杠。
軍銜佩戴在肩膀上。
而佩戴在胸前的勳章則沒有廢除。
跳蕩勳章、勇士勳章、英雄勳章、玉麟勳章。
時至今日,玉麟勳章依舊是最難獲得的勳章,得到者寥寥無幾,證明其含金量。
軍銜雖多,但和九品十八階一樣。
隻要立功夠大,夠狠,可以連升三階。
而少尉之前,不限製升格。
意味著一個新兵能勇猛殺敵,很快能衝到一定階位。
若年輕,會被送到中央軍校培養。
出軍校後,也會提拔軍銜。
按照李瑄的計劃,暫不設對標正一品的元帥軍銜。
除了李瑄,誰提元帥都會使其他將領不服氣。
而且即便是李瑄的老部下,離元帥也差一些。
車神塞、來瑱、郭子儀、李光弼、王難得、南霽雲、段秀實、李嗣業、李朱師九名都督。
兵部尚書封常清、兵部侍郎張興。
羅興、薛錯、裴瓔三名禁軍將領。
錦衣衛指揮使廖崢嶸。
一共十五人,為肩扛四日的大將軍。
李瑄也有意授予錦衣衛軍銜,因為錦衣衛與軍事接連極深。
唯有錦衣衛和兵部,既有品級,也有軍銜。
其餘上將軍共設二十五名,除了剩餘的都督外,就是荔非元禮、曲環、高鍇、尉遲勝、彭任等資曆非常老,跟隨李瑄到底的將領,另外,郭子儀的部下李懷仙、唐朝臣,李光弼的部下仆固懷恩,王思禮的部下劉正臣,也為上將軍之一。
其他的副都督,多為中將軍。
除了極個彆軍長為中將軍,大部分軍長為少將軍。
因為在這個時代任軍長者,幾乎都飽經戰火洗禮。
待天下太平,統領三五千人的軍長最多為大校。
除非一軍擴容!
按照朝廷的製度,隊長一般為上士、少尉。
營長一般為中尉、上尉。
團長一般為少校、中校。
這樣的組成,必會有不少士卒在一戰中成為隊長,甚至營長。
成為“官吏”,可以直接用勇氣決定。必能使一些士卒悍不畏死。
隻是在薪資上,軍官整體低於官吏。
但成為軍官,也遠遠比之前高太多。
唯一的缺點,就是大唐在養軍過程中,壓力變大。
在募兵製度中,當兵拿餉,變成天經地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