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瑄一回到長安,就繼續埋身於政務。
三月中旬,工部尚書崔光遠陪同李瑄到達工匠司,驗證新發明。
工匠司位於原本的十六王宅坊。
皇帝於乾元元載,己辰日下達詔書,詔令先登《大唐月報》,然後以活字印刷,同傳天下。
詔令規定,凡文人、工匠、商人、黎庶等有一技之長,皆可創造器具,發覺未知,推應算學。不以“奇淫技巧”論,統為“發明”。
在《大唐月報》上的登文聲明,技藝將改變世界,闡述工匠之長,涉及到方方麵麵。
李瑄用直轅犁變為曲轅犁舉例子,最簡單的改造,卻使得百姓在耕種的時候更省時省力。更少的付出,得到更多的回報。
又著重點明,擁有“發明”者,不論出身貴賤,皆以重賞。
其中包括爵位。
開平民百姓,通過技藝光宗耀祖的先河。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時代一去不複返。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才是王道。
以李瑄的威望,下達詔書後,無數匠人磨拳擦掌,那些心裡有想法的人,廢寢忘食地研究器具。
是以,工匠們稱乾元元載的詔書,為“己辰工令”。
後世,也會被一批人堅信是工業革命起始的真正開端。
工匠司,除了本司的官吏,還聚集一批從各地遠道而來的工匠。
他們互在一起,討論並聯係自己的技藝。
至尊親臨工匠司,震動整個工匠司。
畢竟崔光遠也無法琢磨李瑄何時會至,今日下朝的時候,李瑄直接通知崔光遠要到工匠司,還來不及準備。
整個工匠司因李瑄的到來,而蓬蓽生輝。
在工匠心中,李瑄是最偉大的皇帝。
他改變工匠的地位,使工匠衣食無憂。
還特意成立工匠司。能親眼目睹龍顏,激動地不能自己。
李瑄也親切地向工匠們問好。
平易近人,贏得好感。
一番簡單的交流以後,步入正題。
“至尊,此為綿織布機的發明者,陳三年。”
崔光遠向李瑄介紹一名看似隻有三十歲左右的年輕人。
“草民拜見至尊……”
陳三年也立刻向李瑄拜見,誠惶誠恐。
“不必多禮。給朕講講紡車的效率如何,又如何紡織成布?”
李瑄看著眼前的一輛“紡車”,向陳三年詢問道。
不可能親身演示,畢竟從棉花變成棉布需要許久。
“遵旨!”
陳三年領旨,立刻來到棉紡織機旁邊。
他是萬年縣人,從小跟著父親學習匠人技藝,多觀看婦女紡織絹的全過程。
當棉花開始推廣的時候,陳三年又看到從天竺傳來的棉布。
他認為這些棉布太粗糙。在得知天竺諸國將棉布視為奢侈品,想與絲綢畫上等號的時候,陳三年嗤之以鼻。
長安城外,沃野千裡,開遍白花。
作為匠人,他知道一步生成的棉花,理應比絲綢便宜。
而己辰工令,又向陳三年乾勁十足,他參照自古以來的紡車,經過數年時間,研製出棉紡織機。
新式的棉紡織機的各部零件,多達數百種,精密繁瑣,看起來就覺得不一般。
作為發明者,陳三年能獨立完成織布,對織布的每一個步驟都了如指掌。
陳三年捏著一團棉花,從棉花的起紗、梳理、撚合已經完成。
然後又向李瑄描述,將捏成一股的線拉過織布機上的針眼。
經線在織布機上垂直地掛著,緯線則是水平方向上的,它們分彆由織布機的上下兩個軸拉起,呈九十度交錯的狀態。
緊接著通過將交錯的經緯線壓合在一起,組織出橫紋結構……
最後,織成的布需要經過處理,包括染色、印花、熨燙等。不同的處理方式可以製造出不同的效果……
從紡線到織梭,陳三年一步一步地向李瑄描述。
李瑄心平氣和地傾聽。
他自己也觀察棉紡織機,他非一竅不通,能看出這是腳蹬式,從零件上,認為這棉紡織機於現在還是比較先進的。
“此織布機一天能織布多少?”
待陳三年講述完畢後,李瑄向他詢問道。
“回至尊,隻要棉花完成選撚的步驟,一天可以織兩匹到三匹的棉布。”
陳三年不敢誇大,保守回答道。
想提高產量,還得另尋他法。
即便如此,他的棉織布機,也遠遠優於域外國家製作的棉布。
“將未染色的實品讓我一觀!”
按照現在的生產力,兩三匹足夠多了。
一匹為長四丈,寬一尺八寸。
加上剪裁,一匹布能製作好幾件衣服。
“至尊,這是草民用此紡車織出的布匹,請您過目。”
陳三年從一個箱子裡取出一匹棉布,向李瑄呈上。
顏色很突兀,但李瑄能看出做工精細,比天竺上供的棉布還精致。
他伸手撫摸,非常柔軟、舒服,是棉布的感覺。
棉布與絲綢,各有優劣。
李瑄記得後世的棉布,也發展出很多名布,其貴重程度,不亞於極品絲綢。
最重要的是,當棉花普及以後,棉布更容易用於平民百姓。
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這種情況,是無法避免的。而穿起來舒服又實用的棉布,絕對可以引領一時風潮。
“不錯……不錯……”
李瑄將棉布放回去,拍了拍手。
他腦袋裡還有一些知識,但他更希望由其他人說出來,或創造出來。
他不會吝嗇爵位賞賜。
“工匠者,精益求精,要勇於進取,攻破難關。此紡織機已經很好,但我希望將來可以有更高的效率,甚至以更獨特的方式出現。你可以向工部申請一筆錢財,用以研究新一代紡織機。”
“我在乾元元載己辰下詔,稱工匠可得爵位,並非戲言。此紡織機,雖類前任,但是你在棉花的基礎上,改進、獨創,不亞於發明。”
“君無戲言,今封你為金明縣子。享受爵位帶來的俸祿、賜田。”
李瑄肯定陳三年的功績,沉吟一番後,給予他爵位。
即便是千金買馬骨,李瑄也要賜陳三年一個不錯的爵位。
不僅如此,還要在下一期的《大唐月報》上大宣特宣。
讓世人知道,發明創造,可以換來榮耀。
不可否認,華夏人對官位、爵位,自古以來都有執念,大詩人都不能免俗。
大唐幅員遼闊,地大物博。
當更多人願意在這方麵下苦功夫的時候,即便貢獻再小,也可以形成積水成河之勢。
“三年,還不快謝至尊恩典……”
看到嗔目結舌的陳三年,崔光遠立刻向他提醒道。
“草民謝至尊賜爵,從今往後,草民將傾儘全力,創造出更好的紡車。”
反應過來的陳三年立刻向李瑄拜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