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不想有尊嚴的活著呢?
“萬歲!”
“萬歲!”
每一艘從龍船旁駛過的船隻,都會高呼萬歲,以表示對至尊的敬重。
而且兩岸鄉裡,無數百姓在大運河旁觀看龍舟南下。
李瑄身穿常服,在龍船的甲板上,看著這一切,聽著這一切,心潮澎湃。
“夫君,您南巡的動靜,驚到了商民。”
裴靈溪陪李瑄在甲板上,向李瑄說笑道。
三十多歲的裴靈溪雍容華貴,她依舊美麗動人,特彆是眉眼,如少女時一般。
他們夫妻多年,始終如初。
皇帝的身份,並沒有對他們的夫妻關係帶來隔閡。
這是李瑄的品德所致。
裴靈溪認為自己是古往今來,最幸福的皇後。
夫君能贏得蒼生愛戴,裴靈溪發自內心地高興。
“上一個順著大運河南下的皇帝是隋煬帝。他入江都,再也未回到洛陽。”
李瑄見裴靈溪說隊伍陣勢大,他說出這番話,非常不合時宜。
“隋煬帝怎麼能與夫君比較呢?”
裴靈溪覺得這話不吉利。
大唐人都知道,隋煬帝是暴君、昏君,大唐取而代之,是順應天道。
“聯想到這些故事,我才能清醒、自勉,才能貫徹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崇高理念。”
李瑄緩緩回答道。
國家和社稷,都可以改變更換,唯有百姓是不可更換的。
隋煬帝第一次下江南,竟然出動了五千多艘船。
出港時,從第一艘船開拔,到最後一艘船離港,花了近兩個月時間。
浩浩蕩蕩的船隊,一字排開,前後數百裡,那真是叫一眼望不到邊。
隨從加上各類雜役,差不多有十餘萬人;所到之處,地方官吏帶著五百裡範圍內百姓,給船隊提供糧食、肉食、日常所需,每天送餐及補充消耗資質的百姓有數萬名。
真是折騰百姓啊!
所以李瑄南巡的時候,儘量從簡。
他南巡是為視察民生,不似隋煬帝一樣,留戀江都美好。
“夫君是聖哲,妾身當全力支持。”
能隨李瑄出行,一路觀賞風景,裴靈溪已心滿意足。
她不過是一個小女人,唯一能做的,就是治理好後宮,不給夫君增添煩心事。
與裴靈溪溫存一會兒,薑月瑤、霜兒、長離三女,帶著兩個小女兒,到達甲板上。
走路還不太穩當的小女兒,叫著阿爺的模樣,讓李瑄開懷地笑了。
相比於在馬車上趕路,於大船之上,欣賞風光,無比地愜意。
她們也期待江南的風華,看一看傳說中的長江,還有那詩中的江南水鄉。
船隻行駛,遇碼頭會停下。
一般會留在碼頭過夜,日出再行。
李瑄又不趕時間。
每到一碼頭,地方官吏就來拜見。
李瑄隻是象征性地問一下地方的民事。
他的目的不是淮水以北的區域,不會具體去視察。
於十月,李瑄到達臨淮,在這個緊鄰淮水的郡停下,進行休整。
李瑄也打算在臨淮郡視察一番。
內衛著便衣,在迎接李瑄的人群中戒備。
李瑄讓廖崢嶸派遣錦衣衛,打探臨淮郡的情況。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地方官吏乾得怎麼樣,治下百姓一清二楚。
許多時候,一地百姓皆對地方官吏道路以目,然朝廷卻不知情。
大唐幅員遼闊,官吏們勾結在一起,欺上瞞下太容易了。
越是離皇帝遠的地方,這種情況就越可能發生。
長安距離淮水一帶較遠,距離江南更遠。
這次李瑄下江南非常突然,沒有向行省通知。
九月決定,九月出發。
等李瑄順著大運河南下的時候,通過商隊船隻,大運河沿岸的郡縣,才知道至尊在南巡。
地方官吏肅然,賣力整頓郡縣,生怕李瑄在某個渡口停下,殺向自己所在的衙門。
臨淮郡雖在淮水以北,卻屬於淮南省。
現臨淮太守為常鉉,今年四十餘歲。
隨行的官吏告訴李瑄,常鉉考核頗優。
對李瑄來說,這並不能說明什麼,現任上的太守,就沒有考核差的。
即便如此,每年都要殺幾個太守,還要免職一些。
“臣臨淮太守常鉉,恭迎至尊大駕光臨,吾皇萬歲……”
“恭迎皇後和諸位娘子……”
臨淮碼頭,常鉉整理衣冠,帶著臨淮的官吏,向李瑄拜道。
隨後,官吏們皆齊拜。
“免禮!”
李瑄抬手示意。
他穿著簡單的秋季常服,但在臣子們眾星捧月下,再明顯不過。
而且常鉉在長安見過李瑄。
碼頭外有縣兵、捕快守護。
得知李瑄前來,百姓們攜老扶幼,從臨淮各地趕來。
普通百姓都想一睹龍顏,沾一點喜氣。
自大唐建立以來,皇帝老兒在淮南百姓眼中,隻是一個稱呼。
從未有皇帝到達過此地。
更彆說還是李瑄這個兼大詩人、大英雄為一身的皇帝。
淮南百姓用的曲轅犁,是李瑄發明的,改進的水車,出自李瑄之手。
新種的棉花,蔬菜,都由李瑄從域外引進。
孩童們口中“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等詩句,朗朗上口。
安祿山叛亂,聽說要打淮南,百姓心驚。
除賤為良,百姓得到耕地的那一日,痛哭流涕。
這種皇帝,誰不想一見?
彆說不是農忙時節,就是農忙,臨淮郡臨淮縣的百姓都會前來迎接。
“至尊不辭辛苦,親臨臨淮,實乃我等之幸,百姓之福。”
作為太守,常鉉上前再表敬意。
雖舟車勞頓,但皇帝的車馬,禁軍的戰馬,都要從船隻上運下來,這些臨淮郡無法安排。
“登基五載,方有時間到達臨淮。朕隻是隨便看看,爾等一如之前即可。”
李瑄隨意說一句。
“臣等遵旨!”
至尊的性格,下麵的官吏大概清楚。
能乾出除賤為良,殺得人頭滾滾,李瑄到後,誰敢懈怠?
“常太守,臨淮郡現多少人口?”
李瑄吩咐裴靈溪等女,自己在附近遊玩,等待車馬下船。
他則帶著隨從官吏,和常鉉一起,在大運河通濟渠連接淮水之處觀察,看著大運河平緩的水流接連淮水,向常鉉詢問道。
“回至尊,臨淮有四萬七千零七十二戶,共二十八萬七千三百人。”
常鉉向李瑄回答,如數家珍。
臨淮郡人口不少,但也隻是相對的。
曾經的臨淮郡屬於河南道,在河南道中,除了齊魯的那幾個偏僻郡。臨淮郡可以競爭倒數第一。
華北平原,自古以來,都是華夏最富庶的地方。
從地形上看,臨淮郡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