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西。
一隊騎士踏著輕緩的馬蹄,正徐徐而來。
他們衣裳破舊,為首官吏的官袍上還打著補釘。
數十名將士的盔甲上,滿是刀劍的痕跡,能看出修修又補補。
不論是文官還是將士,每一個將士的麵龐上都寫滿滄桑。
風霜雨打,眼神唯留堅韌。
即便如此,崔漢衡還舉著旌節。
五色斑斕的羽毛,筆直的節杖,一如離開長安時一樣,沒有絲毫受損。
與破爛的官服相映襯。
萬裡迢迢,跋山涉水,他們的胯下的馬匹,近乎全部更換。
還有騎士牽著戰馬,其上馱著從西方得到,並整理的書籍。以及一些蔬菜、水果,花草種子。
這些是崔漢衡和杜環所肩負的使命。
崔漢衡為大使,杜環為副大使。
其中杜環將從西域開始,一路的風俗人情,全部記錄下來。
杜環還記錄關於羅馬帝國的政治體製,民生策令。以及從凱撒時代開始的古羅馬帝國。
明確羅馬人的信仰與追求,也表明羅馬貴族在麵對爭端時的複雜性,以及與華夏人截然不同的思維和民族特性。
相比於李瑄南巡回來,迎接崔漢衡、杜環等回長安的陣勢更為隆重。
李瑄特意號召兩萬名天策衛、神策衛、飛龍禁軍、龍武軍、羽林軍,著各色盔甲,騎駿馬。自長安城外十裡,沿途屹立。
李瑄又親自帶著文武百官,以及太子李奕,燕王李淞,不置華蓋,於儀仗之下等待。
在李瑄的視線之中,崔漢衡持節杖的身影,在晨曦的光芒下,逐漸靠近。
由於環境艱險,隻備數套官服的使團,全部將衣服穿破。但在熠熠生輝的節杖之下,卻不顯得落魄。
他們所過之處,禁軍肅立,戰馬不吭聲。
文武百官,無一例外地將目光放在他們身上。
崔漢衡等使團成員的目光無比動容。
回到長安,仿佛真正回到家鄉,心中的石頭落地。
在萬裡之外,思想如排山倒海。
每一個人都歸心似箭,希望再見到國家與家人。
更有一些使團成員因闊彆家鄉日久,產生“近鄉情怯”。
他們也惦念曠野捐軀的將士們,一路上的艱辛,他們記憶猶新。
在那些野蠻的部落眼中,巍峨大唐不過是大一點的部落。他們看上大唐的寶馬與財寶,夜郎自大。
崔漢衡、杜環等人在天子百步外駐馬的時候,不待他們向李瑄走開,李瑄就帶著太子、燕王,五位宰相,快步向他們走去。
“臣等拜見至尊….”
五年過後,崔漢衡、杜環等再行唐禮,向李瑄拜道。
再見到意氣風發的至尊,他們熱淚盈眶。
至尊一點都沒變,他們離開的這幾年,大唐越來越強大。
“諸卿、諸將士不必多禮。你們排除萬難,敢為人先。用五年時間,往返羅馬與大唐,注定彪炳青史,大書特書朕代表天下,感謝諸卿、諸將士為大唐跋山涉水,邁向未知。自此以後,羅馬將在大唐的視線之內……”
李瑄親自將崔漢衡、杜環扶起來,為他們整理衣冠。
隻看這滿身痕跡,就知道他們的艱難。
五位宰相、太子、燕王,分彆攙扶其他官吏、將士,即便是隨行的役夫,也得到殊榮。
“臣謝陛下……”
曾經,效仿張騫、班超故事,是使者畢生憧憬的事情。
張騫流落西域十數年,是華夏開拓西域的重要功臣;班超生入玉門關,可歌可泣。以前崔漢衡對他們心馳神往。
現在則再無對他們的憧憬。因為他認為張騫、班超生不逢時,沒有遇到李瑄這種的聖君。
“先不必多說,朕已擺好酒宴,在花萼相輝樓宴請諸卿。”
李瑄握住崔漢衡的手。
現在他不想知道羅馬的諸多事宜,隻想為崔漢衡、杜環等人接風洗塵。
崔漢衡等人再次拜謝。
他們隨李瑄的龍輦,在浩大的聲勢中,準備轉向明德門,然後從朱雀大街通過。
六年多前,羅馬特使阿波加斯攜帶的蘋果等農作物,已經培育成功。
大唐初嘗不一樣的蘋果,而且還有紅蘋果。
這是好兆頭,大唐可以沿著適合種植蘋果的經緯,逐步在大唐推廣蘋果。
以進一步的選育、培養。
屆時,可以豐富唐人的食物,為百姓增加營養。
由於“崔漢衡出使羅馬”,一度在《大唐月報》上大宣特宣,使天下士庶都知曉這件重大曆史事件。
所以,無數人期待崔漢衡將新物種帶回大唐。
也有人對羅馬產生好奇,想放眼去看羅馬世界。
是以,在朱雀大街上,長安百姓對崔漢衡、杜環等歸來,表示隆重歡迎。
崔漢衡、杜環等,也感歎於大唐的變化。
嶄新潔淨的水泥路,旁邊的姹紫嫣紅,直到冬天,才會凋零。
西方稱長安為“盛開鮮花的城市”,實至名歸。
君士坦丁堡這座戰略要塞,和長安相比,都遠遠遜色。
這些變化,都要歸功於李瑄超脫尋常的眼光。
李瑄的策令,一旦下達,各部各屬,無條件執行。
因為李瑄的策令一定是對的。
那些反對李瑄者,已經被人們所遺忘。
就這樣,在百姓的熱烈歡迎中,崔漢衡、杜環等人沐浴更衣,到達花萼相輝樓,進行一場隆重的宴飲。
期間,崔漢衡向李瑄進獻西蘭花、生菜、歐楂、綠豆、包菜、菊苣、荷蘭豆、燕麥等可食用的農作物,並帶來更好品種的農作物,以及一些樹木、花卉種子。
物種的大流通,使國家的農作物更加豐實。
現就等待有人去發現那邊新大陸,將新大陸上更有價值的物種,帶回大唐,為工業的變革,打下基礎。
另有羅馬、古羅馬典籍,文籍,疑似史料的書籍四百三十七卷。
民間傳說、故事,八十九卷。
宗教書籍二十七卷。
涉及到科學、工藝技術、農業、冶鐵技術、數學的書籍,二百四十八卷。
另外崔漢衡和杜環還向法蘭克王國、保加利亞汗國的商人購買書籍三百八十卷。
其間還有記載不列顛諸島上,盎格魯撒克遜人的曆史。
他們信奉戰神,對羅馬的宗教非常抵觸。
這些記錄雖然有些語焉不詳,也有胡編亂造的成分,但可以作為輔助研究。
特彆是涉及到科學、農業、數學等技術的書籍,對大唐來說,是毫無疑問的瑰寶。
崔漢衡是用神臂弩的技術換來的,才使這些書籍成功從羅馬帶出去。
君士坦丁五世對強大的神臂弩垂涎三尺,認為他隻要有這些,可以讓保加利亞蠻子付出代價,洗刷羅馬的恥辱。
這也是李瑄曾授意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