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光是他們,就連班上其他人也是這種態度,帶隊的劉渡舟思考了一下後,於是就答應了他們的請求把所有人都分到了一個科室去。
但是具體分什麼科室,這時候就有些讓人犯難了。
最後考慮再三,最後還是將人分到了中醫兒科去了。
交給這裡的副主任王伯嶽。
這也是方言家裡的老熟人了。(見295章)
王伯嶽王老出生在四川中江縣一個三代中醫世家,祖父王焜山在清末逃荒至成都,以醫藥救人,不慕名利。父親王樸誠精專兒科,待病人如親人,被成都百姓譽為“王小兒”。
沒錯這位是來自四川的小兒王。
王伯嶽自幼受家庭熏陶,六歲到四川高等師範學校劉洙源先生處讀私塾,奠定古文基礎。
十六歲立誌學醫,先到成都“兩益合”藥店當徒學藥,掌握中藥知識和炮製方法,遍讀中醫入門書籍。
三年出師後,拜成都名醫廖蓂階先生門下,學習仲景學說和溫熱病治療經驗,同時上午隨父侍診,醫學理論和應診能力不斷提升。
1935年正式獲得中醫師資格。
王伯嶽在1955年的時候,和父親一起進京當時負責他們的人就是外公何休,剛到京城的時候,他們就住在外公何休家裡。
外公離世後,後來兩個舅舅家裡表哥的工作,他都有幫忙解決。
他目前是西苑醫院兒科副主任,也是衛生部《華夏藥典》委員會委員編委,和方言編撰的《中藥炮製學》的編委。
方言當時準備裝修四合院前院的時候,老丈人去信托商店買古董,當時就從王伯嶽王老手裡買了兩個古董花瓶,現在就放在小老弟房間裡。(見299章)
這麼多人裡麵要說誰和王伯嶽最熟悉,當然就是方言了。
見到方言的時候,王伯嶽王老熱情的對著方言招呼,就差主動給他去倒茶了,沒辦法故人家的外孫嘛,當長輩的肯定是要表現的熱情一些的。
方言趕忙讓他彆忙活了,哪有主治醫生給見習學生倒茶的道理?
這不亂套了嘛。
其他人也看出來,方哥這又是遇到熟人了。
這會兒來得早,兒科好幾個診室,還沒有人排到這邊來,王伯嶽就和方言聊上了:
“聽說你已經繼承你外公的衣缽了?”
“之前他的那些醫案筆記被我舅舅找到了一些,然後我看了後學了不少東西,後麵宋祚民,王鵬飛,楊藝農,祝伯權四位老爺子幫忙,對外宣稱我繼承了我外公的衣缽,然後我就拿到了我外公大徒弟手裡的一部分的醫案和書籍……”
方言簡單的將事情經過說了一遍,基本上和王伯嶽知道的也差不多。
這京城兒科的幾位在他進京之前就已經有名氣了,所以他到了京城後,就沒有小兒王這個稱號了。
不過老爺子也沒在意這個,聽到方言講完了事兒,笑著說道:
“也挺好,也算是你外公在天有靈保佑你了。”
他感慨道:
“隔了這麼多年,還能讓你把他衣缽給繼承下去,這可不是誰都能做得到的。”
“咚咚咚……”剛感慨完,診室的門就被敲響了。
一個年輕人抱著自己家孩子站在門口,看到裡麵二十幾號白大褂,仿佛是在圍著開會似的,有些不太確定的問道:
“這裡是王大夫的診室……嗎?”
王伯嶽聽到外邊的聲音,立馬招呼道:
“對,是我,趕緊進來吧!”
患者家長對著王伯嶽王老說道:
“王大夫,我們又來了。”
王老點點頭:
“嗯,嗯,我記得你,你二月底來過。”
患者家屬擠出個笑容,說道:
“嗯,沒錯,您老記性好。”
王老也沒廢話推了推眼鏡後說道:
“你等等我翻一下醫案……”
說著從抽屜裡翻出了上個月的醫案,一邊翻還一邊問:
“叫什麼名字?多少歲。”
“朱容,一歲半。”患者家長回應道。
很快王老打開其中一頁:
“好,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