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聽到他的問題,非常坦然的點了點頭:
“當然了,上次《禦修醫方類聚》就是我參與校驗的,對於這些古籍我還是比較有發言權的。”
“永樂元年1403年,朱棣下令解縉等人開始編纂,初名《文獻大成》。永樂二年1404年,編成初稿,但朱棣認為內容不夠完備,遂令姚廣孝等加入,重新進行編纂。永樂五年1407年,全書編纂完成,朱棣親自撰寫序言,並定名為《永樂大典》。”
“這裡麵涵蓋經、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術、占卜、釋藏道經、戲劇、工藝、農藝各個領域,收集了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的各種典籍資料,全書彙集了古今圖書七八千種,共22877卷,目錄60卷,分裝成11095冊,約3.7億字。”
說完他頓了頓,看向大塚敬節。
大塚敬節倒是沒有什麼表情,反倒是一旁的助理說道:
“這些都是很正常的知識,你知道也不稀奇。”
方言點點頭,然後繼續說道:
“你們日本收藏的《永樂大典》分散在多個機構,不同機構所藏卷目的內容各不相同。”
“根據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除了宮內廳書陵部,在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大阪府立中之島圖書館,東洋文庫,天理圖書館……以及這次來的京都大學裡,都有收藏,並且日本考古學家富岡謙藏,和內閣中擔任農林大臣山本悌二郎的家中也有收藏,其中中醫內容的資料應該集中在宮內廳書陵部,京都大學,和富岡謙藏手裡。”
這話一出,頓時日本那邊的人不淡定了。
實在沒想到方言居然知道這麼多。
這個其實是後世他們自己爆出來的,方言隻不過就是記性好點而已。
但是在現在方言說出來就讓他們感覺有些恐懼了。
也就是說很可能在他們來之前,這邊就已經得到他們要用《永樂大典》交換秘方的情報了。
並且調查清楚整個永樂大典在日本的分布情況。
甚至在各人的家裡藏品,他都知道的很清楚。
這種對非公開私人收藏的掌握,直接證明這邊已深度滲透日方文物掠奪網絡。
日方原以為國內的事情這邊不知道,卻未料這邊連“誰家書架有幾冊”都一清二楚,這說明,這邊很可能掌握更多未公開的文物線索。
方言幾乎已經是明示:“我們清楚你們藏了多少”。
這迫使他們不得不考慮到一個情況,那就是這邊後續的全盤追索,既然要有誠意,那你們搶的還回來,是不是也算誠意?
你可彆說自己不知道,你要是不知道,那我可以告訴你東西放什麼地方了。
當這邊對日方底牌了如指掌時,《永樂大典》的“稀缺性談判價值”瞬間就被大幅削弱了。
而且方言特彆提到富岡謙藏(曾參與侵華文物掠奪)和山本悌二郎(戰時內閣成員),實質是將文物問題與曆史罪行掛鉤。
他們的恐懼並非單純因方言“知道得多”,而是發現信息黑箱被打破,原以為隱蔽的掠奪網絡遭全麵曝光;而且學術人設崩塌,文化盜竊行為從“曆史模糊地帶”被拉到道德審判台,還有就是這次戰略被動了,談判籌碼快速失效,且更麻煩的是可能引發更大規模追責。
一瞬間,他們想到了很多東西。
哪怕是嘴上再強硬,隻要是自己的邏輯站不穩腳,談判的天秤就會朝著一個方向倒。
乾壞事兒可以,但是被人拿到了證據,就他媽很尷尬了。
一時間,大塚敬節額頭上的汗水都出來了,腦子裡開始快速的思考,到底應該怎麼樣破局,今天好像是被鬼纏上了似的,怎麼乾什麼什麼都不順利。
每次對方都要從他們意想不到的角度發動攻擊。
來之前在飛機上做過很多設想和預案,現在發現對方根本就不按照套路來。
大塚敬節把目光投向王玉川,感覺肯定是這個家夥乾的。
他就是對日本那邊太了解了,才能想出如此狡猾的計劃。
這邊也不急,大有一種給大塚敬節考慮的樣子。
隻有方言和老季正在專心致誌的鑒定。
方言翻書很快,老季這邊則是幫忙篩選,放在一旁的放大鏡說明他這會兒並沒有去看書的材質,而是在查看書中的目錄。
日方那邊有人注意到了這點,但是剛才方言一句話給他們都乾沉默了,大塚敬節沒有開口,其他人也隻能乾看著。
而且方言的舉動其實也正常,他看的速度實在有些快,是在瞄一眼整片內容後,然後就翻到下一頁,更像是在找尋什麼內容一樣。
大家也沒警惕起來。
就在這時候大塚敬節終於開口了。
他扶了扶眼鏡,故作鎮定地開口:
“方大夫對日本收藏如數家珍,正說明中日文化血脈相連!正如鑒真大師東渡傳法,貴國典籍能在日本得以保存,何嘗不是文明火種的延續?”
他話鋒一轉,冷聲道:
“不過您提及富岡謙藏私藏一事,嗬嗬……恕我直言,連日本學界都未曾公開的資料,您從何得知?莫非貴方的情報網已伸入學者書齋?”
說完他看向“罪魁禍首”王玉川教授,說道:
“王先生,滲透的手段可不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