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勁看到方言表情有些怪異,還以為他是沒理解到,於是對著他提醒道:
“方大夫,您可能不太清楚印度那邊的飲食文化。”
“那邊比較粗獷……”
老王先生接過話茬說道:
“是非常的粗獷!”
“他們的環境比較臟亂,沒有人特意管製,所以基本上都是靠個人素質,一頓飯裡麵有什麼東西估計他們自己都不太清楚,雖然當地人習慣了吃起來沒事兒,但是我們這些遊客身體不太行的就容易中招。”
“當時和我一起去的人,也是上吐下瀉,隻有當地導遊什麼事兒都沒有。”
說罷他又講道:
“還有,我也懷疑他們的醫院治療也是在瞎搞。”
“當時我本來隻是感覺上吐下瀉,但是治療之後就開始出現胃疼了,我甚至懷疑他輸液都不乾淨,反正這輩子我是不想再去那邊了,簡直就像是個巨大的垃圾場。”
方言哪裡是不明白,他是太清楚了。
那個國家飲食條件和衛生醫療條件,屬實能夠讓人大開眼界,在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有人能睜眼說瞎話,欺負沒有出過國的人,說諸如:
“他們整個社會都很平和,愛好和平,在印度街頭能看到大量人臉上掛著微笑,氛圍平和愉悅。對比首都、上海行色匆匆的人們,印度人不會因生活逼迫而緊張忙碌,他們的平和是一種對生活的態度。”
“他們是一個百分之七八十的人吃素的民族,吃素必然心善,進而行動緩慢,所以不善戰。”這也是他認為印度整體平和的原因之一。
“貧民窟雖大,但犯罪率很低,幾乎見不到小偷,因為在街上幾乎見不到警察。”由此得出印度治安良好的結論。
等到網絡發達之後,看到真實的情況後。
就會發現汙染是“輕度、中度,重度,和印度。”
方言定了定神,對著老王先生說道:
“當時在印度住院,醫院是怎麼說的?”
老王先生回應道:
“他們說是我消化係統問題,不太適應當地飲食所以出現了應激反應。”
“這在西醫中屬於典型的旅行者腹瀉Traveler"sDiarrhea。”
“我甚至都不知道這名字是不是真的。”
“後麵我走的時候,他們又改口說是急性胃腸炎,認為是我攝入不潔食物導致腸道菌群紊亂或病原體感染,引發消化係統應激反應。”
方言對著他解釋道:
“這兩種其實是一個病。”
老王先生恍然。
方言這時候腦子裡快速的分析起來。
如果是在印度住院的話,會用到哪些藥呢?
方言想了想,猜測首先應該會使用抗生素。
比如針對細菌感染的常規用藥,如氟喹諾酮類。
但可能因濫用破壞腸道菌群。
還有止泄的藥物,如洛呱丁胺用於緩解腹瀉症狀,但這種藥又可能延緩病原體排出。
另外止痛抗炎的藥大概率也會使用,這用於緩解腹痛,但會掩蓋炎症反應。
還有靜脈輸液補充水分和電解質,但老王先生懷疑輸液不乾淨,所以也可能因衛生條件差導致繼發感染。
“當時我離開印度後找了家醫院治病,把情況告訴了醫生,當時的醫生告訴我,印度就是這樣的,他們的藥都可能是假的。”老王先生說道。
看的出來他這會兒非常後悔那次旅遊。
這時候的王勁也說道:
“我谘詢過醫生,他們說當時那種情況輸液吃藥,就算是真的,也會出現問題,比如抗生素過度使用,就導致腸道益生菌被抑製,加重黏膜修複障礙。”
“輸液或治療環境不衛生,就可能引入新病原體,加重胃部感染,就比如我嶽父之前。”
“初期急性胃腸炎未徹底治愈,反複刺激胃黏膜,尤其我嶽父曾接受過胃切除術,最終就發展為慢性胃炎,或者是反複胃出血。”
方言說道:
“嗯,治療了半個月時間,因為當地醫療水平的限製,沒有能夠及時有效的控製住病情,普通人就算是半個月都夠嗆,更何況他之前還有手術史,最終急性炎症轉為慢性損傷是非常有可能的。”
其他都說保守了,什麼非常有可能啊,那就是肯定的。
王勁來到桌邊,找到一張最新的檢查報告對著方言說道:
“你瞧瞧,這裡檢查報告上寫著呢,吻合口炎。”
“意思就是我嶽父二十年前的那個手術位置出問題了。”
吻合口炎是指在胃腸道手術如胃切除術、腸切除術等做完後,胃腸道吻合部位也就是手術中將兩個胃腸道斷端連接的部位發生的炎症反應。
這種地方常見的病因,一般都是感染,局部血液供應不良,消化液刺激,還有手術後營養不良。
他這個明顯是手術部位受到細菌、病毒、真菌等病原體的感染,引發的炎症。
菌群在手術創傷的基礎上會侵入吻合口組織,導致感染性炎症。
臨床一般最開始時患者可能會出現惡心、嘔吐、腹脹、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狀。
然後是疼痛,可為隱痛、脹痛或刺痛,通常在進食後加重。
接著是發燒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