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向朱同誌建議道:
“您需要調整飲食結構,忌辛辣刺激,務必避免辣椒、蘿卜乾等重口味食物,比如自製的海椒拌蘿卜乾,防止加重體內內熱。”
朱同誌麵露難色,改變飲食習慣談何容易,何況他本就嗜好這類風味。
“那我該吃些什麼?”他問。
方言答道:
“多攝入養陰清熱的食材,建議早晚餐用山藥小米粥、茯苓糕替代普通主食,日常可飲用蓮子百合粥或枸杞菊花茶,以滋陰降火,減輕體內火邪。”
朱同誌又問:
“什麼是燥熱食物?”
“例如辣炒鹹菜罐頭、辣子雞、麻婆豆腐、辣椒回鍋肉等,”方言解釋道,“總之,食用後易讓人上火的菜肴,都屬於燥熱食物。”
一旁的鄧同誌補了一句:
“就是你老家那類口味。”
朱同誌無奈摸了摸後移的發際線,最終點頭應下。
方言提筆將這些注意事項記錄在醫案中,又叮囑道:
“另外,每天至少保證6小時睡眠,避免長期熬夜。您之前每天僅睡4小時甚至更少,這對身體負荷極大。”
“可我睡不著啊,”朱同誌麵露愁容,“即便提前上床,腦子裡也全是工作,輾轉難眠。”
“我會在藥方中加入安神藥材,”方言說,“再教您一套陳摶的睡功,若覺得有效,可推廣給其他人。”
“陳摶是誰?”朱同誌一愣。
方言稍感意外,但想到對方專注理科,便耐心解釋:
“陳摶是北宋著名道家學者、養生家,被尊為‘陳摶老祖’,宋太宗趙光義曾賜號‘希夷先生’,並向他請教養生之道。民間稱他為‘睡仙’,《宋史》記載他‘善睡,常辟穀數旬不起’。”
“蘇軾在《睡軒》中寫道:‘君且歸休我欲眠,人言大覺是金仙。從教世路風波惡,賀監猶能道故園。’便是化用了他的典故。”
“他獨創‘蟄龍法’睡功,強調睡眠需與天地陰陽相合,認為‘睡者,道之用神也’,主張通過睡眠修養心神,達到‘虛極靜篤’的境界。”
“總之其實也沒說的那麼玄,你就當是個睡覺的功夫好了,能夠讓你快速的進入睡眠的狀態。”
朱同誌聽到後,點了點頭。
心裡已經在想著,方言如果要讓他念什麼經,他就當做沒聽到好了。
結果他就聽到方言說道:
“陳摶的睡功,被後人道醫簡化過,已經是非常好學了。”
朱同誌說道:
“隻要不教我念咒就行。”
方言哭笑不得,自己倒是想知道怎麼念咒,但是奈何這是真傳,就連袁青山都不會。
方言對著他說道:
“您睡前的四十分鐘,最好了就什麼書都彆看了,工作上的事情也彆想了,製造一個寧靜的氛圍。”
“把床鋪鋪平整,枕頭高度以您自己“一拳樹立”為宜,差不多就是十到十五厘米的樣子,貼合頸椎自然曲度。”
朱同誌點點頭:
“嗯,然後呢?”
方言說道:
“然後身體放鬆,臥姿任選,這個側臥和仰臥,有兩種姿勢,初學建議側臥。”
“比如右側臥,就是微曲雙腿左腿輕疊於右腿上,右手掌心托腮,左手自然放於左髖部,全身呈“弓形”,如胎兒蜷縮狀,放鬆腰腹,左側臥就是反過來。”
朱同誌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這挺好記的。
接著一旁的鄧同誌問道:
“那仰臥呢?我喜歡仰臥該怎麼躺?”
方言轉過頭看了他一眼,說道:
“那就平躺,雙腿分開與肩同寬,腳尖自然外展;雙手掌心向上,放於身體兩側,離軀乾約10厘米,呈“大字型”,舒展胸腔。”
鄧同誌點了點頭。
默默的記了下來。
方言繼續說道:
“然後姿勢擺好了,就到核心功法了,這裡是呼吸和意念引導。”
“分彆是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數息法,閉眼後,專注於自然呼吸,默數吸氣與呼氣的次數,從1數到10,循環往複。”
“如果雜念浮現,比如工作事項,不必強迫驅趕,隻需輕輕將注意力拉回呼吸,如同“觀雲聚散”般淡然。”
朱同誌說道:
“有點意思哈……有點像是之前有個外國人教我的冥想。”
方言說道:
“這個數息法是降心火的。”
“接著就是踵息法這是引腎水的。”
“腎水?”朱同誌好奇的問道。
方言說:
“腎水其實就是腎陰,說白了就是咱們身體裡維持生命的‘保命水’,負責滋潤全身。中醫講腎是‘水臟’,管著藏精、長骨頭長髓,頭發好不好也歸它管。”
“你掉頭發就是因為這‘水’不夠了,養不住頭發。而且這水要是不足,還管不住心火,就容易心慌、睡覺老做夢。”
朱同誌一下子明白過來:
“原來這麼回事!快說說下一步咋做,我記著呢!”
方言一邊用手比劃一邊講:
“你就這麼想啊,吸氣的時候,氣從鼻子進去,經過胸口沉到小肚子,然後慢慢往腳底板走,就像泉水滲進泥裡一樣,慢慢的、穩穩的。呼氣的時候,感覺全身的‘濁氣’從腳底板排出去,就當是把一天的累都‘踩’進地底下了。呼吸彆著急,怎麼舒服怎麼來,儘量慢一點,一分鐘大概五六次就行……吸氣時肚子輕輕鼓起來,呼氣時慢慢收回去,彆憋著氣。”
“完了呢,就開始放鬆身體,從腦袋開始,心裡念叨‘前額放鬆……眼周放鬆……下巴放鬆……’,然後順著脖子、肩膀、胳膊、肚子、後背、腿,一直到腳底板,就像拿溫水從上到下衝澡一樣,把緊張的地方都衝開。”
“最後想象自己躺在雲彩上或者水邊,身子輕飄飄的,心裡什麼也不想,特平靜。”
朱同誌和鄧同誌都在心裡默默跟著過了一遍流程,就聽方言接著說:
“要是做完這些還沒睡著,也彆著急,就保持那種‘半睡半醒’的狀態,彆硬逼著自己睡,有時候越不想睡反而就睡著了。”
“要是半夜醒了,也彆慌,接著從頭數呼吸、沉氣,多來幾次就又能睡著了。”
“嗯,明白了!”朱同誌說道。
方言對著他們說道:
“行了,我再給您開個方子,然後給你們做個正骨。”
聽到這話,兩人都一怔,朱同誌問道:
“正骨?我們骨頭沒問題啊?”
方言回應道:
“中醫強調“形神一體”,身體結構與臟腑功能互為影響。”
“我們認為骨骼結構失衡會壓迫經絡,導致氣血運行受阻,長期伏案工作、或者是固定姿勢,很容易引發頸肩腰背肌肉緊張,正骨可矯正微小關節錯位,緩解肌肉僵硬,使氣血順暢運行至頭部和臟腑。”
“朱同誌您的肝鬱化火,在中醫中與“肝主筋”也密切相關。”
“肝氣鬱結會引起筋縮、肌肉攣急,正骨能通過鬆解筋骨間接疏解肝鬱,輔助平息心火。”
“還有,骨骼結構正位後,臟腑位置恢複自然狀態,藥力更易直達病所。”
“例如:調整腰椎可增強腎區氣血循環,輔助滋陰補腎藥材發揮生發固本之效。”
聽到這裡的時候,鄧同誌說道:
“明白了!他的意思是,這個人是個整體!就像是咱們那個收錄機一樣,明明是裡麵零件鬆了,但是我們一拍外頭的殼子,他就能用了。”
“……”方言無語。
不過該說不說,他這個比喻還有那麼點對味兒。
另外,剛才一邊說,也一邊開朱同誌的藥方。
根據之前收集到的那些信息,治療原則應該是滋陰清熱,交通心腎,疏肝健脾。
因此,方言開的藥方中需要包含滋陰降火、養心安神、疏肝解鬱的成分。
同時,考慮到朱同誌有便秘的問題,需要適當加入潤腸通便的藥物,但避免使用苦寒瀉下的藥物以免傷陰。
所以治法是:滋腎水以涵肝木,清心火以安神明,疏肝鬱以調氣機。
方言的方劑按照這個邏輯就開了出來,並且寫好了作用,畢竟還要給其他的人檢查,必須寫清楚:
生地黃15g,滋腎陰、清虛熱(針對陰虛火旺,舌紅少苔)
北沙參12g,養陰生津,潤肺益胃(改善口苦、便秘)
麥冬9g,清心除煩,養陰潤燥(緩解心悸、失眠)
玄參9g,滋陰降火,解毒散結(製約心得安引發的虛熱)
黃連3g,清心瀉火,直折亢陽(針對舌尖紅、脈促)
酸棗仁15g,養血安神,斂汗生津(改善多夢、早醒)
柏子仁12g,養心安神,潤腸通便(替代乳果糖治便秘)
柴胡6g,疏肝解鬱,升舉陽氣(緩解肝鬱化火)
白芍12g,柔肝止痛,養血斂陰(協同柴胡疏肝不傷陰)
茯苓9g,健脾寧心,利水滲濕(配合山藥小米粥強化脾胃)
製何首烏30g,補肝腎,烏須發(針對脫發核心病機)
火麻仁9g,潤燥滑腸,滋陰通便(替代乳果糖治標又治本)
煎煮方法:
先煎製何首烏30分鐘,再下其他藥物;
火麻仁搗碎後下,最後10分鐘加入。
服用時間:
早晚餐後1小時溫服。
方言開的藥方主要把握兩個核心:
滋陰為主,清熱為輔。
用生地黃、北沙參、麥冬補心、肝、腎的陰虛,三管齊下。
黃連隻放3克,專門清心火,又不會傷胃(朱同誌舌頭中間黃但舌苔少,說明胃也虛)。
加玄參平衡黃連的苦寒,避免清熱時傷了陰液。
此外,安神、通便、護發一起調:
酸棗仁能治失眠,柏子仁既能通便又能養心,兩者搭配,一個“收”心神,一個“通”腸道,還不會像西藥那樣傷陰。
火麻仁能潤腸通便,還能滋養毛囊,改善脫發。
另外疏肝也要護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