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誌和鄧同誌上車後,方言發動汽車駛出協和大門,朝海澱花園路六號的中物院駛去。
雖說這個年代沒有導航,但方言對京城地圖早已爛熟於心,就像前段時間深夜在巷子裡穿梭追逐時,每條胡同的寬窄曲直在他腦海裡都異常清晰。(見864章)
從協和到中物院不過十五公裡,此時早高峰已過,路線選擇很明確:經長安街、平安裡西大街、西直門外大街向西。
路上紅綠燈寥寥,交叉路口也少,隻是道路狹窄,雙向僅兩車道,好在車流量稀疏。
1978年的北京街頭,除了偶爾掠過的綠色帆布吉普和公交電車,最多的便是清一色的“二八”自行車流。
方言的車駛過西直門,陽光透過梧桐樹的枝葉灑在擋風玻璃上,形成斑駁的光影。他瞥了眼後視鏡,朱同誌看著方言寫計劃,鄧同誌則低頭翻看著手中的病曆本。
車輪碾過平整的柏油路,遠處已能看見中物院的紅磚樓頂,比起後世車水馬龍的海澱,此刻的時光顯得格外靜謐而從容。
海澱在1978年還算不上繁華,主乾道兩側時常閃過大片農田,農作物與楊樹交織的風景裡,能看到戴著草帽的農民彎腰勞作。
方言一路上偶爾和後麵的兩位聊上兩句,他們搞科研的對方言他們中醫的工作還是有些好奇的。
此外朱同誌還問了方言的家庭情況。
雖然他來之前就看過方言的資料,不過還好是從方言這裡聽到了不少新東西。
就比如方言也看國外的期刊,對一些國際科研方麵的進展也知道的很清楚。
甚至還有一些沒有受到他們重視的“小消息”,當然了他們也隻是當做聽個樂子,畢竟方言怎麼說也是外行嘛,能夠聊這些都不錯了。
一邊聊著,一邊開,越靠近花園路,街景便逐漸“城市化”起來:學院路沿線的“八大學院”外牆刷著紅漆標語,首都醫學院的白大褂身影、首都鋼鐵學院的機床轟鳴聲,為這片區域注入了學術與工業的雙重氣息。
中物院所在的花園路6號,恰好位於學術區與生活區的交界。
附近的副食店、糧站和職工食堂錯落分布,穿著藍布工作服的行人往來其間,還有自行車筐裡的鋁製飯盒叮當作響,儼然一幅七十年代科研大院的生活圖景。
這裡離學院路不過兩公裡,灰磚外牆的科研樓與紅瓦頂的高校教學樓遙相呼應,門口掛著的“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木牌雖不顯眼,卻透著股莊重的神秘感。
車穩穩停在中物院門口,方言瞥見門口持槍衛兵目光如炬,正警惕地盯著自己。直到後排車門打開,朱同誌和鄧同誌下車,衛兵才放鬆下來,“啪”地敬了個禮:“首長好!”
朱、鄧二人點頭回應,轉身對方言笑道:“方大夫,多謝送我們回來!”
“不客氣。”方言應著,順勢朝院內望去……
隻見一麵世界地圖彩繪牆映入眼簾,“向科學進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勇攀科技高峰!”的標語赫然醒目,兩側行道樹整齊延伸,透著股莊重的科研氣息。
朱同誌接著說:“就不請你進去了,訂單稍後我會轉給衛生部,定製保健箱就勞你費心了。”
方言點點頭:
“明白。”
然後叮囑到:
“您二位也彆忘了我說的注意事項。”
朱、鄧兩人有些哭笑不得,方言是真怕他們不當回事。
朱同誌說道:
“知道了!我待會兒就安排讓人協調選拔生活助理。”
方言說道:
“那好,您二位多注意身體,我就先回去了。”
朱同誌和鄧同誌點點頭,和他說道:
“嗯,再見!”
“路上慢點開。”
方言上車後,和兩人揮揮手,然後開車駛離了中物院,準備原路返回。
等到方言走了後,朱同誌笑著說道:
“這個小年輕還挺有意思……”
鄧同誌說道:
“他挺軸,從開始到現在,明裡暗裡提醒我好多次要遵守實驗安全流程,搞得我像是個新兵蛋子似的。”
朱同誌說道:
“哈哈,人家這是工作認真負責,我感覺他說的還挺有道理的。”
“你工作的時候還真的要注意才行了。”
“回頭我優先給你配個生活助理,監督你的生活起居。”
鄧同誌說道:
“我有什麼監督的,我生活比你健康多了,剛才體檢結果你比我還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