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此朱元璋專門派人快馬加鞭,將消息送到關外的魏武手中,想聽一下他的意見。
而魏武得到消息之後,第一時間就趕回到京城,這也是他在一年半中第一次回到京城。
經過一番徹夜長談後,魏武說服了兩父子更改線路,將線路改為南京到海州連雲港)。
原因很簡單,南京到連雲港的距離更短,更容易修建,其次連雲港是一個大型港口。
鐵路是一個國家的經濟血液流動循環係統,而大明將來是必定要開展對海外的貿易。
有一條直通海港的鐵路,無論是對海外貿易,還是對外征戰運送兵力和物資都會更方便。
然而等魏武召集科技院人員集體商議之後,得出的結論卻是修建需要最少一年半時間。
剛開始魏武還有些奇怪,按道理來說以大明現在的情況,根本不需要花這麼長時間。
頂多六七個月就夠了,畢竟設計的路線距離也才三百多公裡,而且修建也沒那麼難。
經過魏武的指點,大明不管是鋼鐵的冶煉技術,還是鍛造技術,都已經相當成熟了。
完全能夠生產出足夠強度且規格統一的“工字型”鋼軌,而且設計也沒有問題。
魏武也早就將相關知識教給宋忠,並且後者很快就吃透了。
再加上朝廷的全力支持,不管是鐵礦還是煤炭和木材,全都是優先且充足供應的。
而且有黑戶和倭奴的存在,勞動力方麵也不需要擔心,要知道這才是最耗時間的事情。
經過一番詢問之後才知道,原本問題是出在材料上,鐵礦石和冶煉鍛造是最關鍵的問題。
大明每年的鋼鐵出產是有限的,並且這些鐵礦石都是每年全國需要消耗使用的。
現在突然要修建鐵路,那就需要大量的鋼鐵,僅靠庫存沒有使用的那些鐵礦石根本不夠。
其次,鐵礦石的冶煉技術雖然有,但僅靠現有的煉鐵場是完全跟不上修建進度的。
對此魏武給出了解決辦法,利用蒸汽機作為驅動力,將煉鐵場徹底完成更新換代。
無論是煉鋼還是軋鋼,全部用蒸汽機代替人力,可以讓冶煉和鍛造的效率成倍提升。
然後在水道附近大量建設煉鐵場,同時招收民間工匠做人手,維持煉鐵場的運轉。
畢竟鋼鐵這種東西即便是在後世都有大量需求,大明將來的建設也離不開鋼鐵。
現在建設煉鐵場就等於是提前布局了,省的將來有需求的時候再一個個建設。
其次,藍玉送回來的那些倭奴,隻留下一部分用於鐵路最危險區域的建造工作。
剩下的那些全部丟到礦區,讓他們玩命的挖鐵礦,用來供應大明接下來的發展需要。
沒錯,就是挖大明境內的鐵礦。
原本魏武的計劃是利用外麵的資源發展,但運輸問題成了一個難以攻克的關卡。
既然如此,那乾脆就先用國內的資源,無論如何也要將第一條鐵路修建出來。
隻要這條鐵路線先修好,接下來的鐵礦石供應就會變得簡單很多!
喜歡大明:我每天收到一個未來的快遞請大家收藏:()大明:我每天收到一個未來的快遞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