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何善恒所言,香江警察署次日便在報紙上刊出公告,言辭明確:東亞銀行前員工的種種行徑,目前並無確鑿證據表明是彙灃銀行在背後指使操控。
與此同時,證監處也緊隨其後發布公告,聲稱:經全麵細致調查,彙灃銀行在此次事件中並未涉及任何違規違紀之舉。
也就是說,彙灃銀行直接被政府機構強行“摘清”了與此次事件的不當關聯,哪怕一切證據都表明,這些東亞銀行前員工皆是被彙灃銀行在幕後主使。
沒錯,政府機構就是如此輕描淡寫地為彙灃銀行開脫了罪責。
這般行徑,無疑是在向公眾傳遞一種信號——彙灃銀行有著總督府這個靠山,哪怕其行為存在諸多疑點,也能在政府的庇護下安然無恙。
更讓人驚訝的是,在前一天,東亞銀行向外界所召開的記者招待會所說的內容,居然隻有《東方日報》等寥寥數份報紙進行了報道,其餘報紙,清一色地都是將頭條內容交給彙灃銀行那邊的記者招待會所辟謠的內容。
很顯然,這些報紙都被彙灃銀行那邊暗中收買”或“深度施壓”了,選擇將此事的輿論壓下,最後不用多久,便會不了了之。
從表麵看,警察署的公告和報紙的報道傾向,似乎讓彙灃銀行暫時穩住了陣腳。
不過,昨天林浩然在東亞銀行召開記者招待會的時候,那可是由香江兩大電視台進行了直播,整個香江都有不少人全程觀看了這場記者招待會。
再加上《東方日報》這份在香江銷量遙遙領先、影響力巨大的報紙的報道,彙灃銀行妄圖憑借其在香江的霸權地位,將輿論徹底壓下去,簡直是癡心妄想!
《東方日報》可是林浩然獨資的報刊,哪怕彙灃銀行再權勢滔天,也無法插手《東方日報》的報道。
而政府部門目前雖然偏心於彙灃銀行,但興許是得到了總督麥裡浩的警告,這些政府機構倒也沒有向《東方日報》等媒體使壞。
因此民眾的輿論聲並沒有因此而停止。
反倒是不少市民開始為林浩然打抱不平。
東亞銀行的各個分行,因為那些員工被炒魷魚,人力開始顯得有些不足。
不過,林浩然宣布對東亞銀行實施私有化舉措後,不少市民對提現一事不再那麼急迫了。
在他們看來,隻要東亞銀行能獲得林浩然的注資支持,資金安全便有了堅實保障。
況且,香江銀行公會已明確給出期限,允許市民在7月份前重新選擇銀行,隻要在7月截止日期前將資金從東亞銀行轉出,就不會被列入黑戶名單。
正因如此,儘管各分行門前依舊排著長隊,但人數較之前已明顯減少。
“二選一”的不公平競爭,終究是讓許多人還是選擇放棄東亞銀行,雖然他們可憐東亞銀行的遭遇,但是麵對自身利益與便利的考慮,現實天平還是傾斜了。
畢竟,在香江這個金融活躍、競爭激烈的地方,市民們習慣了在穩定與便捷中做出最優選擇,而香江銀行公會,已經代表了彙灃銀行、渣打銀行、恒聲銀行等香江大部分的銀行機構,市場占有率超過九成,如果他們選擇東亞銀行而放棄其它銀行,顯然是不理性的。
特彆是彙灃銀行,憑借其龐大的業務網絡和長期積累的客戶基礎,在這場輿論風波中,即便被質疑,卻依然能憑借著“安全牌”吸引大部分市民。
基本上,這場擠兌潮中取現的市民,有超過一半的客戶最終選擇將資金轉移到彙灃銀行去。
嘴上在口頭支持東亞銀行,實際上卻用腳投票,將資金大量轉移至彙灃銀行。
這就是現實。
麵對這樣的情形,林浩然並沒有著急。
如今,他暫時讓輿論保持熱度,就足夠了。
等東亞銀行徹底私有化成功,他才會正式發力。
6月22日,九龍倉攜手置地集團對外發布了一則重磅公告。
公告顯示,九龍倉采取發行債券的方式,成功籌得2.6億港元現金。
當然了,九龍倉之所以如此輕鬆便籌得這筆資金,是因為這筆資金全部由置地集團這邊出,因此置地集團也成了九龍倉的債主。
隨後,這筆資金迅速投入二級市場,吸納了等值的九龍倉股票。
緊接著,九龍倉憑借收購來的這些股份,與置地集團達成了一項關鍵協議:置地集團拿出其持有的11.8%會德豐股票,與九龍倉進行互換股份。
待換股流程全部完成,置地集團正式持有九龍倉26%的股份。
這一成果,是置地集團與九龍倉曆經一個多星期的談判後,最終達成的雙贏局麵。
從這筆交易來看,2.6億港元吸納了26%的股份,這相當於將九龍倉的市值估算為10億港元。
此交易可謂是皆大歡喜。
而置地集團也正式成為了九龍倉的第二大股東。
另外,包家通過股市,正式將持有的股份占比達到51%,同時,包家正式宣布,對九龍倉進行私有化。
而剩下的股份,包家自然不繼續吸納了,而是由置地集團進行吸納。
畢竟,此前林浩然與包裕剛已經商量好,由包家持有51%,置地集團持有49%。
此事一經公布,倒是引起了一部分人的關注,不過影響卻是不大。
此刻,大家的心思還放在彙灃銀行與東亞銀行之間的競爭,九龍倉私有化的事情在這場競爭麵前,顯得顯得有些波瀾不驚,像是一顆投入深潭的石子,雖激起些許漣漪,卻很快被金融巨浪的喧囂所掩蓋。
畢竟,自從包裕剛奪得九龍倉的控製權之後,九龍倉因為常年不分紅,且財報常年沒有盈利,早已經被不少股民嫌棄了。
所以,九龍倉的股價,並沒有因為九龍倉與置地集團聯合發布的公告而上漲。
按照接下來的計劃,置地集團在吸納足夠的股份之後,九龍倉便會進入強製私有化,到時候,剩餘的股份,將全部由置地集團獲得。
林浩然從包裕剛的女婿吳廣正處獲悉,包裕剛目前正在修養,為一場大手術做準備,期間謝絕見任何人。
手術是什麼,林浩然自然非常清楚。
包裕剛如今處於早期肺癌,治愈的概率還是非常大的。
再加上他也知道包裕剛為了這次的手術,邀請了全世界最權威的專家來香江主刀。
因此,他便沒有去打擾包裕剛。
轉眼間,時間又過去了幾天,來到了6月25號。
這一天,林浩然終於收到了一個好消息,證監處那邊批準了東亞銀行私有化成功。
李佩才家族在將手中剩餘的股份都出售給林浩然之後,便拿著資金,專注於創建自己的新銀行,準備以自身這些年來打下來的人脈資源以及充足的資金,再度在這個金融市場上打下一片剩餘自己的江山。
至此,林浩然所持有的東亞銀行股份正式超過90%。
再加上通過二級市場吸納的股份,逐漸讓持有的股份達到了93%。
雖然實際上持股隻有93%左右,但是在證監處的配合下,也已經足夠進行強製私有化了。
接下來,那些還持有東亞銀行股票的市民,要麼隻能選擇以6港元的股價出售給銀河證券公司,要麼就相當於持有一張廢紙。
因為,剩餘股東的股票會被強製注銷,那些持有股份的股民,隻能被動地持票到東亞銀行各大分行又或者銀河證券公司去換取現金。
當東亞銀行正式私有化成功之後,林浩然也不再沉默了。
首先,一直沒有行動的置地集團、萬青集團、港燈集團、東方報業公司、中華煤氣、九龍巴士、香江電話等林浩然旗下公司,紛紛登報公告,即日起,各公司的一切金融業務,將全部由彙灃銀行、渣打銀行等轉移到東亞銀行。
彙灃銀行等各大銀行倒也是非常配合,因為這涉及到他們的金融口碑,一旦不配合,誰還敢將業務放心交托?
於是,各大銀行雖心有不甘,卻也不得不按照規矩,協助這些企業完成金融業務的平穩過渡。
損失最大的,莫過於彙灃銀行了。
這一次,彙灃銀行所涉及的業務金額,直接超過一百八十億港元,可謂是損失慘重。
恒聲銀行也因此損失小二十億港元。
其它銀行,或多或少地也損失了不少。
這番操作,在香江雖然引起了不小的轟動,但是許多人卻早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因此大家也並沒有大驚小怪。
這些都是林浩然掌控的企業,如今東亞銀行已經被林浩然私有化了,自己的企業把金融業務都交給自己掌控的銀行,一切都合情合理。
而東亞銀行在這段時間裡,擠兌潮也逐漸慢慢平息下來。
令林浩然意想不到的是,選擇撤離東亞銀行,選擇提現去其它銀行的客戶,並沒有想象中那麼多。
最終,原本六十多億港元的儲戶資金,最終剩下20.8億港元,也就是說,最終儲戶以及一些公司的業務,最終讓東亞銀行損失了大約42億港元的資金,這部分資金,已經被他們或轉賬、或提現的方式,轉移到其它銀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