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匆匆而逝。
此事在整個朝堂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不僅僅是因為突厥進攻,也不是因為顧煜能夠擋住突厥來犯。
作為當代顧氏家主。
顧煜能夠擋住突厥來犯並不會給人帶來太大的震驚。
真正讓群臣感覺到意外的還是顧泉的身死。
如今的顧泉可不是那寂寂無名之輩,顧氏的身份再加上他幾場大戰時所立下的功勞,早已讓他成為了軍中除了李世民之外的第二人。
這種人如今逝去群臣們又豈能不在意?
至於其餘想法
自是會有人心中猜測起了那鬼臉將軍的身份,但卻無一人敢主動說出來。
畢竟當初顧泉可是當著李淵與群臣的麵跟隨顧煜離去的。
而且眾人也並不認為.
會有人為了支持彆人而付出這種代價。
此事,就在這種莫名的氣氛之下,在朝堂之中漸漸消散。
李世民終究還是被勸住了。
他並未整備三軍,而是以攝政的身份再一次向突厥派出了使者,重新擬定了雙方的盟約。
顧煜奏疏之中說的那些話,他十分深以為然。
對於一個掌權者而言。
真正艱難的就是忍讓以及保持初心。
李世民一直都在不斷地警醒著自己,告誡著自己不是想要爭一時的長短,而是要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他一定會去報仇。
讓頡利可汗知道多次背棄盟約襲擊大唐的代價。
但不是現在。
他現在要做的是穩住朝堂,走到那個位置之上讓整個天下徹底從多年的混亂之中恢複過來。
在想清楚了這點之後,李世民立刻便開始了自己的圖謀。
他開始減少天下人的賦稅。
並不是以李淵的名頭,而是以“太子李世民”的名號,不斷於整個天下收攬著民心。
除此之外——
他同樣也是對科舉進行了一定的修改。
恢複太學,成立國子監。
為自己將來執政做著一係列的準備。
所有人都能感覺得出來,大唐的天已經要徹底變了。
李淵已經徹底成為了一個擺件。
而李淵自己也明白這一點,眼看著在李世民的治理之下,整個大唐一切都是那般的井井有條。
終於,就在八月三日。
李淵似乎是終於做出了決定。
他喚來了裴寂,向裴寂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若朕退位,加尊號稱太上皇該當如何?”
——退位!
雖然裴寂同樣也早已料到了這一天,但當他真正聽到這個消息之時心中仍是有些不甘。
又有誰會甘心呢?
他是李淵的人。
從李淵起事之後便一直都是他的心腹。
好不容易才走到了一統天下,成為朝中獨一無二之人,可這一切竟然就要這樣灰飛煙滅了。
他怎能甘心?
雖然如今的他已經漸漸的被架空了,但最起碼他的官位還在。
人就是這樣。
當李世民漸漸收起屠刀,那種死亡的威脅漸漸消失之後,裴寂便會想要的更多。
若是到時李世民上位。
彆說什麼權利,他現在的官職怕是都保不住。
“陛下萬萬不可如此啊!”裴寂立刻便跪了下去,一臉鄭重的勸說起了李淵。
但李淵顯然是心意已定。
他這個人就是如此,很多時候都極為的猶豫,但當他隻要心意已決之時,旁人也難以改變他的想法。
哪怕裴寂再怎麼不甘心,也不得不接受這個現實。
而這發生在太極宮內的消息卻也不脛而走。
就在次日,整個朝堂之中便已經傳出李淵已經有了退位之心的謠言。
此事在整個朝堂之中掀起了滔天駭浪!
——太上皇!
群臣們對此唯一能想到的就是,昔年漢高祖劉邦在徹底統一天下之後,尊奉自己的父親劉太公為太上皇。
可那是什麼情況?
大漢的江山是劉邦自己爭過來的。
而反觀他的父親劉太公,則並未給與到什麼幫助,隻是靠著父親的身份做到了太上皇來享福,這倒也合理!
可李淵終究不同。
李世民的功勞確實很大,但又有誰能抹去李淵的功勞?
簡單而言——
大唐的這個天下,李淵是幕後的這戰略推行者,而李世民則是實行者。
這兩人的功勞是無法來分先後的。
這怎麼能當太上皇呢?
可就算群臣對此再怎麼議論,也終究無法抗衡當前的大勢。
上至朝廷內部各個權臣;
下至天下百姓;
何人又不想讓李世民繼位?
誰又能改變?
東宮。
聽到這個消息之時,李世民自是無比的興奮。
如今的他已經完全變了。
做皇帝,就是他要打造盛世的第一步!
原本以為還要等些時日才可以。
如今李淵竟然想要直接退位,他自然無比的興奮。
但他也十分清楚,自己是必須要經曆那所謂的“三辭三讓”的。
禮法在很多時候都是皇權的保護傘。
李世民對自己十分的自信,他可以不需要這些,但他也需要為後人著想。
八月初八;
李淵正式下詔,稱“天眷明德,屬在秦王。”,正式決定傳位於李世民。
一場屬於父子二人之間的拉扯在整個唐廷之內發生。
李世民第一次拒絕;
第二次拒絕;
甚至就連李淵都有些生氣了,雖然知道李世民這樣做的意思,但仍是覺著有些氣憤。
第三次——
他更是決定先下聖旨,令李世民不可拒絕後,才再一次下了傳位詔書。
而這一次李世民自不會拒絕。
八月九日,太極宮顯德殿。
李世民正式接受百官接受百官朝賀,宣布改元“貞觀”,以長孫王妃為後,長子李承乾為太子,大赦天下,正式繼位稱帝。
一個嶄新的時代,自這一日起正式到來。
而就在次日。
李世民便宣布廢除掉武德舊政,推行貞觀新政,並在整個朝堂之上做了一係列的人事調度。
隻知道這一刻群臣才徹底意識到了李世民到底有多麼果決。
這就是李世民的無敵之心。
方甫繼位,便直接頒布新政,做出人事調度。
他並不害怕群臣不滿,進而生亂。
任何人都不足以阻擋他建立盛世的決心,他也不願意在這些事麵前浪費任何的時間。
封長孫無忌為吏部尚書、齊國公;
房玄齡為中書令、邢國公;
杜如晦為兵部尚書、蔡國公;
尉遲恭為右武侯大將軍、吳國公;
昔年那一各個追隨他的文武,皆是在這一刻正式進入到了大唐朝廷的權利核心,屬於貞觀朝的根基就此而形成。
其中甚至都包括了魏征等一眾追隨過李建成的大臣。
這就是李世民的不凡!
隻要他察覺到了一個人能力的不凡,便會摒棄前嫌。
朝野上下,風雲四起。
他並未給與顧氏什麼明麵的獎勵,隻是將相繼根據他們的功勞做出了提拔,同樣也並未乾涉這屬於太傅的職權。
這倒是讓很多人生出了其他想法。
覺著李世民此舉,就是因為顧氏在當初並未明著支持他之類的芸芸。
但卻皆不知曉李世民給與顧氏的賞賜早就已經給了,隻不過一切都未曾徹底表現出來而已。
嶄新的時代正式到來。
相比於當初顧煜所進行的改革,李世民這個皇帝親自動手所實行的新政,自是要更加徹底的多。
他再次重新劃分了州郡,並裁撤相關官員。
與原本曆史之中不同。
如今的李世民,在走過了更多的土地之後,他隻會遠比原本的曆史更加清楚天下百姓的疲敝。
同樣的,有巨鹿以及曾經的一個個盛世的模板在此。
他也更加清楚該如何讓百姓修養。
土地分配;
吏治上的清明;
刑法;
商業;
在長安的這些年裡,李世民可不僅僅隻是想著如何解決自己的危機,同樣也在考慮著該如何讓天下富裕,如何打造盛世。
對於這些他早就已經想好了一切。
雖然在細節上仍舊需要長孫無忌,房玄齡,魏征等人來進行補充。
但李世民身為帝王他隻需要指出一個大致的方向,便足夠了!
其實李世民是想要將顧煜給召回朝中的。
他十分清楚顧煜的才能。
隻要顧煜能夠回來,絕對能配合著他這個帝王,最快速度的打造出一個前所未有的盛世。
但隻可惜的是顧煜已經扛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