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循規蹈矩的盛世,是讓後人翻開史書便要驚歎‘前無古人’的盛世!”
“諸卿須牢記——”
“今日節儉治水之苦,皆是為了來日百姓‘路不拾遺,夜不閉戶’之福。”
“若有懈怠者……”
他忽然笑了,笑意裡卻無半分溫度:“朕的《貞觀律》,可是比隋煬的苛政要‘寬厚’許多。”
《貞觀律》——正是李世民如今在修繕的律法。
與原本的曆史並不相通。
除卻仁慈之外,李世民對於貪官的懲罰卻又變重了很多。
這就是李世民當今的果斷!
在有了一個清晰的目標之後,前方的一切阻礙都不會影響到他。
眾臣紛紛稱是,旋即皆是告退。
轟轟烈烈的治水再次於整個大唐升起。
如今九州的修繕水利的技術絕對要遠遠超過原本的曆史。
任何技術都是會隨著時間不短進步的。
昔年因為顧康的出現大大拔高了水利方麵的進程,自然而然便促成了這其中的發展。
但此次的治水卻仍是頗為不易。
大唐太窮了!
如今天下大亂方了,且自李淵稱帝之後,對於麾下百姓們的賦稅一直都不算多,再加上常年的征戰以及李淵喜歡以重利來換他人的支持。
這自然而然便造成了朝廷的貧窮。
其實李世民這一次就是在刀尖上跳舞,修繕水利可並不是那麼容易得。
但就真的應了那句話。
天下人心中皆是有著一杆秤的。
他們或許不認字,或許不知道什麼經典,也不明白什麼大道理,但是能通過朝廷的舉動來感覺出善惡的。
與昔年楊廣所行的徭役不同,這一次的修繕水利獲得了天下四方的支持。
不僅僅是四方的百姓;
同樣還有哪些地方豪強。
這就是一件利民之舉,尤其是在經過昔年顧康顧熙等人修繕水利營造出的盛世之後,天下人對於李世民的這個舉動隻會更加的支持!
天下百姓渴望盛世真的已經渴望太久太久了!
他們想要一個平穩的環境,想讓自己的家人全都能活下去。
如今吃點苦.對他們而言並不算什麼。
這或許同樣也是獨屬於華夏民族骨子之中的特點之一。
——先苦後甜!
整頓吏治的好處在這種時候就完全體現了出來,雖然時間才過了不久,但隨著一個個的官吏相繼被拿下斬首,他們的下場也已經刺激到了太多人。
最起碼,此舉算是保證了治水之時官員的下限。
但哪怕就是這樣。
李世民同樣也是讓顧泉派出了很多的使者,與之前的禦史台不同。
這一次的使者是走入民間。
察百姓疾苦,並通過百姓來了解當地的官員。
此舉確實出乎了所有人的預料,李世民在乎百姓的程度要遠遠超過此前的任何一位皇帝。
甚至就連如今的朝中都生出了一絲反對之心。
但李世民的回答十分簡單,於太極殿向眾臣當眾宣言:“不察百姓疾苦做不了明君,不擔社稷之重成不了盛世。”
“身為帝王,若隻顧自身安逸,避重就輕,畏首畏尾,又怎能破開困局,護得萬家燈火?”
“朕既坐了這龍椅,便要以天下為己任,縱前路荊棘滿途,也定要踏出一條康莊大道!”
如此明誌,那些人聞之皆是自愧。
此舉確實是起到了作用,再次為李世民拉出了一批隱藏的貪官。
而李世民所做的可不僅僅隻有這些。
對於關中之地。
當他聽聞到關中之地很多受災比較嚴重的百姓,為了活下去而選擇賣子求生之後,更是在宮中挑出金銀珠寶為他們將孩子給贖了回來。
而在他的帶動之下,朝廷群臣也不得不做出自己的表示。
巡視各州遭害的農田,救濟、慰問貧民;
雖然李世民同樣也未曾離開長安,但他所派出的使者們就仿佛是成為了他的化身一般,告訴天下百姓來自於皇帝的仁德。
換做彆人的話,或許還不會如此。
哪怕就算同樣也會以李世民的名義,卻也不會忘記給自己揚名。
但這一次的使者可不同。
是由顧泉所率。
那些所謂的使者更是本來就是平民百姓,就是薛三等一眾經過顧氏培養的普通百姓。
顧泉不需要揚名,他們同樣也是如此。
至於為了顧氏揚名——他們則根本無需這麼做。
隻要顧氏還在朝中。
天下人,便會將這一份功勞自然而然的算到顧氏的身上。
明君配顧氏,便會迎來盛世。
這已經是整個九州抹不去的印記了。.
但治水之事自是不會一帆風順。
雖然李世民已經做好了萬全的準備,且在他的影響與種種手段之下,整個大唐朝廷更是萬眾一心。
但意外終是會降臨。
貞觀三年,旱災再次降臨。
也好在這一次的旱災並不是如同顧熙當年所麵對的那種蔓延數州之地的大災,但亦是對整個賑災之事造成了影響。
雖然李世民堅信,人力定能勝天。
但為了安撫天下百姓。
他仍是不得不做出退步,於洛水舉行祭天大典,並讓房玄齡等人行求雨之事。
除此之外——
李世民更是自陳己過,施行大赦。
更是派出了更多的使者去慰問四方的百姓,甚至是還讓人在四處建造廟宇,將一個個為了修繕水利而死去之人留名。
也好在,這一次的旱災並不算太重。
在李世民的種種手段之下,並未對整個修繕水利之事造成太大的影響。
相反,李世民的此舉更是喚來了百姓們的感念。
四方雲動。
各地接連響起陛下聖德之音。
這一代人在經過多年的艱苦之後,終於是漸漸察覺到了一個明君能夠給整個天下帶來多麼大的影響。
洛水之地的祭祀更多了。
隻是與之前完全不同,以往的祭祀是百姓們懇求顧康、顧熙、顧琛、等一個個打造出盛世的仙人們降臨來救贖他們。
如今,則是感謝。
大字都不識得一個的百姓們不懂那麼多彎彎繞繞,在他們心中自是會覺著這或許當真是仙人降臨了。
哪怕他們都帶不了什麼貴重物品,可這又能如何呢?
時隔多年時間。
自炎漢戾皇帝之後便一直開始不斷衰弱的顧氏,重新回到了九州。
而且這一次所產生的影響亦是遠超以往。
一個個走出基層、一個個真正走入天下人之中的顧氏子弟們,在李世民這個君王的領導之下,重新在天下人心中樹立起了大唐的仁德,顧氏的仁德。
再加上一直在為整個九州守住國門的顧彥等人;
顧氏也終是邁向了這條顧煜選好的道路。
顧易一直都在默默注視著這一切,心中思緒同樣也是極為複雜。
其實他也明白——
這一條道路同樣也注定無比艱難。
但顧氏免不了此次的蛻變。
單一與一個王朝綁定,這確實是能給顧氏帶來無比的輝煌,甚至能夠抗衡皇權。
但隻要顧氏不踏出那一步,便始終都會受皇權所迫。
獨自一人扛起一個王朝的興衰
昔年的顧熙已經做過了。
顧氏要是始終都不蛻變的話,終究是會跟著一個注定會逝去的王朝而湮滅。
也唯有與整個九州相綁定才能免於其中因果。
哪怕這條路注定艱難。
但顧氏隻要想要永遠的輝煌下去,就必須要承受住這一切。
想著,顧易最後還是選擇將洛書協律器融入到了顧泉的體內,為將來所做著準備。
同時間——
他也開始觀察起了顧氏的下一代人。
不僅僅是他們的屬性,同樣也關注著他們的性格,顧氏的擔子越來越重了,除了代表著才能的屬性之外,性格同樣也是其中關鍵。
但這一切至少目前還無需心急。
這一代人的使命還未結束。
無論是顧彥等人也好,亦或是朝中那些顧氏子弟們也罷,就連顧泉同樣也在等。
等到九州休養過來;
等到天下百姓漸漸富足,從疲憊中恢複。
目前,還是屬於他們的時代。.
——————
“貞觀二年春,太宗以農事為本,詔令修葺天下水利,敕百官崇儉約。
上躬行垂範,先出宮女三千餘,省掖庭之費以充國用。
是時,民聞詔而悅,州縣皆興工役,河渠疏浚,堰閘整飭,隴畝得溉者不可勝計。
秋,複遣使巡行四方,察民疾苦。
見饑饉之地,鬻子求生者眾,上惻然憫之,命有司出內帑贖還其子,複賜粟帛安業。
百姓感泣,皆曰:“陛下割私財以活稚子,德被草木,雖堯舜何以加焉!”
房玄齡等奏請錄其事於史,曰:“自隋季板蕩,父子離散者久矣,今聖主恤幼,仁聲達於四極,此貞觀之化也。”
海內稱慶,鹹頌聖德。”
——《唐書.太宗本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