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海號終是踏海而出。
高聳的“拓海號”甲板上,李承乾與一眾顧氏子弟憑欄而立,目光同樣投向那漸漸遠去的番禺港。
海風獵獵,鼓蕩著他們的衣袍,卻吹不散眉宇間凝結的沉重。
此去煙波浩渺,萬裡滄溟。
今生今世,可還能重踏九州故土?
無人能答。
這條路太過於陌生,無論能不能成功走出,他們這些人都注定會被整個曆史所銘記。.
消息立刻便被送回了長安,進而朝著整個天下漸漸散開。
一片片詩詞歌賦相繼出世。
對於這件事。
整個天下的士人皆是無比的關注。
這就是潛移默化的影響。
顧氏與李世民對此事的重視程度,早已在不覺之間便已經改變了天下人的態度。
浩渺汪洋,不再是令人卻步的絕域死地,它已化作九州之外,待一代代勇毅之士披荊斬棘、拓土開疆的無垠沃野!
這注定是一條篳路藍縷、以血汗丈量的漫漫長途。
而此途之上的開拓者——
其名,其誌,其功,必將銘刻青史,長存不朽!
而自“拓海號”揚帆那日起,李世民整個人的狀態也是越來越差。
他距離自己的儘頭終是不遠矣。
留給他的,唯有無邊孤寂,如影隨形。
大唐前路仍在,然其力已竭,再難策馬揚鞭,親征遠略。
為後世計,他終是擱置了案頭紛繁的朝政,將殘存的心力,儘付於為大唐江山鋪就坦途的未竟之業。
這同樣也急不得。
李世民一直都在調養自己的身體,想要多撐一撐。
大唐出海的消息不斷朝著天下各地傳開。
這種大事,自是四方皆是十分的關注,雖然還未有什麼成果,但在大唐的威儀之下,亦是選擇派遣使者前來恭賀。
而在顧靖的建議之下,李世民也終是答應了大辦此事,舉行慶典。
他要衝散大唐如今因他而起的頹然之氣。
這是李世民最後能為大唐做的,他想要給大唐留下一個蒸蒸日上的朝堂。
貞觀二十二年,一月末。
大唐天子李世民,迎來了他的五十壽辰。
在這“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能安然躋身“知天命”之年,已屬鳳毛麟角。
更何況,李世民還是一位宵衣旰食、勵精圖治二十餘載的勤勉帝王!
此等壽數,此等功業,此等心力——在煌煌青史之上,亦堪稱驚世駭俗!
萬國衣冠,鹹集長安!
整個大唐對於此事都極為的重視。
朝堂上下想要宣揚國威,就連百姓們也會因當前大唐的繁榮而感到自傲。
雖然身體不適。
但在萬國的使臣麵前,李世民仍是強忍住了身體的一切病痛,在宴席之上肆意的宣揚著自己的威嚴。
太極殿。
金殿巍峨,華燈璀璨。
萬國使節,依序覲見,獻上奇珍異寶,聲震殿宇的賀壽之聲響徹雲霄。
“恭賀天可汗萬壽!此乃深海龍宮之寶,唯天朝聖主可配其輝!”
“佛法東漸,護佑聖主!願陛下聖體永安,如金剛不壞!”
“雪域神駒,獻與雄主!願陛下龍馬精神,威臨八荒!”
“.”
一個個使臣按序走進殿內,獻出自己國家為李世民所準備的賀禮。
群臣皆是看著這一幕。
有人滿臉興奮之色,有人眼眶通紅。
此等盛世,與他們所有人都有著關聯,這是足矣讓任何讀書人感覺到自傲之事。
李世民端坐在龍椅上,同樣也在看著這一幕。
儘管他病容難掩,雙頰深陷,眉宇間滿是疲憊,但他身上的威儀卻仍是絲毫不散。
沒有任何人敢於直視他的目光,那種來自於靈魂之中的畏懼感足矣讓李世民不開口便可以威壓一切。
他一直都未曾開口,節省體力。
直至所有使者祝賀完畢。
李世民這才終是有了些許動作,深深的吸了口氣後,便驟然起身,掃視著在場眾人,淡然開口:
“諸卿遠來,賀朕生辰,更彰萬國睦誼,朕心甚悅。”
他的聲音並不大,但在這寂靜無聲的殿內,卻亦是能夠清晰傳進每一個人的耳中。
所有人的目光都在這一瞬間看向了李世民。
“朕觀天下,貞觀以來——”
“東至大海,西越流沙,南抵珠崖,北絕大漠”
“商旅絡繹於絲路,黎庶安其業,四夷慕其化。”
李世民的目光一一看過眾人,整個人的語氣愈發的嚴肅:“此非天幸,乃法度昭彰、甲兵精銳、君臣同心、萬民協力之故也!”
“朕嘗聞,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
“然——”
“我大唐之木,根深千仞,非尋常之風可撼!”
“我大唐之岸,磐石為基,非尋常之流可蝕!”
他的目光愈發銳利,整個人身上的威儀也在這一刻全然傾瀉而出:“朕願與諸邦,共享太平之福,永續敦睦之誼。”
“然——”
“若有不明天時、不恤黎庶、不遵法度、妄興刀兵、擾我疆域、亂我商道、害我臣民者.”
他緩緩踱步走到了一旁,再次拿起了那陪伴他大半生的弓箭:“勿謂——”
“言之不預也!”
“縱使朕垂垂老矣——”
“朕之甲士;”
“朕之良將;”
“朕之煌煌法度——亦當如泰山北鬥,永鎮乾坤!”
說罷,也不知是從哪裡來的力氣,李世民竟然再一次拉開了手中的強弓。
動作行雲流水,恍如時光倒流,重現當年策馬挽弓、睥睨沙場的英姿!
搭箭!
引弦!
鬆指!
“嗖——!”
一道破空之音猛然在太極殿內炸響,那支雕翎箭直直的插入了太極殿正中。
甭說是那些藩國使臣,就連大唐的百官都未曾想到這一幕,臉上不由自主的露出了驚駭之色。
但畢竟是朝臣,他們卻也反應極快。
隨著長孫無忌率先起身,一眾官員立刻便朝著李世民跪拜立刻下去。
“陛下神武!天威浩蕩!”
“臣等——伏惟再拜!”
聲震殿宇!
在這一聲聲的喊聲之下,四方的使者也是終於反應了過來,也不顧心中的膽寒,連忙便朝著李世民再次拜了下去。
——震懾!
李世民顯然是想最後再震懾一次四方藩國,這也是他這個帝王最後能為大唐再做的事。
顧易同樣也在看著這一幕,心中不由得亦是有些酸澀。
或許這也就是曆史的迷人之處。
人無完人。
無論其是非功過,能夠做到這些,對於一個帝王而言,其實便已經足夠了。.
——————
“貞觀一朝堪稱我國曆史發展的關鍵裡程碑。
在九州曆經長期動蕩後,唐太宗李世民成功實現統一與安定,同步推動國力增長與文化傳播。
他使得自炎漢時期開啟的多民族融合製度,在整個貞觀一朝再次得到了發展。
此舉彰顯中華文化的強大融合力,同時為後世奠定根基。
其所推行的拓海之策,雖未在當時立顯成效,然就後世發展而言,其奠基之功實不可沒。”
——《唐王朝興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