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真的老了。
雖然隻喝了幾杯酒,但他的身體便已經不堪其重,不得不提前退出宴席。
死亡近在咫尺。
就連李世民自己都感覺到了這一點。
但他卻仍是堅持著,在四方使臣麵前保持著自己的威儀。
萬家歡慶,不僅僅是這宮闕之中。
包括長安城的百姓。
同樣在這一場巨大的慶典之中,肆意的宣揚著如今大唐的繁榮。
整個長安城內燈火通明,每一個人的臉上幾乎都掛著笑容,這就是如今的大唐都城,當為世界之巔。
也會給後世留下無儘的傳說。
然——
於李世民而言,繁華落儘,唯餘孤寂蝕骨。
他並未返回寢宮。
而是步履沉緩的獨登淩煙高閣。
昏黃的燭火,次第亮起。
李世民是真的寂寞,能夠徹底讓他打開心扉的,或許也隻有這些已經逝去的人。
他就這樣緩緩走進淩煙閣,為那一個個已經逝去的老夥計點燃香燭,並告訴他們如今大唐的強大。
這些人之中,其實也不全是那般親近。
但到了如今這些人也早已成為了他記憶之中不可取締的碎片。
直至最後——
他這才走到了顧泉的畫像之前。
“子淵,大船已成,朕為其取名為拓海號,如今已經揚帆起航。”
他一邊為顧泉點燃燭火,一邊訴說著近來朝堂的一幕幕,“可惜啊,朕如今也已經到了年紀。”
“不能任性的拋下一切,親赴番禺。”
“若是不然——”
“朕定要仔細看一看這拓海號能否承擔的住你我二人的誌向。”
“不過你且放心,朕已經看到了畫像,屆時也定會詳細告訴與你。”
他的語氣愈發複雜。
看著顧泉的畫像,昔年的一幅幅場景再一次從腦海之中閃出。
從兩人相識,再到後續於戰場上的配合。
那一幕幕的場景都無比的清晰。
直至玄武門之時,顧泉拋下一切歸來,毀去麵容來幫助他。
無儘的孤獨感不斷襲來。
那奔湧的情緒在腦海之中無論如何都熄不下去。
想著顧靖的所作所為,以及最後時的種種,李世民看著眼前的畫像忽地竟生出了一個念頭。
他倏然轉身!
一把抓起案頭那支撰寫祭文的朱筆!
沒有絲毫猶豫,狠狠落下——
濃重、粗糲的墨痕,瞬間覆蓋了畫像上顧泉那清秀的容顏。
直到畫像之中的麵容與記憶中顧泉晚年時的樣貌逐漸合一,李世民這才停下手來。
他身體控製不住的開始顫抖,滾滾的淚水也在此時從他的眼中滾落了下來。
慶典仍在繼續,這是一場萬民狂歡的盛宴,從朝堂輻射向民間,又從長安朝著天下各地而去。
在李世民的授意之下,顧靖亦是開始開始插手起了遷徙百姓之事。
其實在我國的封建王朝曆史之中。
無論在任何朝代——
遷徙百姓都可稱之為大事之中的大事。
在生產力的限製之下,人口就代表了一切,一個地區的穩定便與這一切產生了息息相關的聯係。
嶺南為何會提前這麼快安穩下來。
正是因為昔年顧易遷徙了冀州的百姓前去,這才是真正的為番禺打下了基礎。
如今亦是如此。
李世民已然是決定要徹底讓整個高句麗防線融入九州。
這其中涉及到的問題有很多。
不僅僅是中途的消耗,同樣也要為那些百姓們想好,待遷徙過去該以何為生,其中所需要的人力物力極為龐大。
也好在如今的大唐確實夠強,為此事提供了足夠的基礎。
再加上顧靖威儀日高。
禦史台的監察擺在那裡,就根本沒有任何的官員敢於對此事做手腳,整個遷徙過程倒也算是十分的順利。
值得一提的是——
或許是因為高句麗一戰大唐的威儀實在是過於駭人。
西域如今的教化速度竟然也順暢了起來。
各方的反抗勢力,如今皆已被平。
長達十餘年的努力終於是在西域逐漸開花結果,隨著各方反抗勢力皆被平定,整個大唐的教化製度已經徹底在西域鋪開。
並且最前平定教化的第一批西域學子們亦是結束了學業。
開始返回西域各國,向各地散播起了九州文化。
九州文明的種子,隨之播撒向更遙遠的疆域。
而大唐的榮光與威儀,至此臻於極盛。
四境之內,諸藩屏息——
無一人敢仰視天顏,更遑論攖其鋒芒!
四海升平,萬象更新——
一切似乎正向著亙古未有的煌煌盛世穩步前行。
然而——
恰是這帝國如日中天之際,李世民的身體終是再也扛不住歲月的侵蝕,終是徹底倒了下去。
貞觀二十二年,七月。
李世民突然暈倒。
這仿佛就是一個開關一般,雖然在太醫的治療之下,李世民最後清醒了過來,但也難以在掌控朝堂。
大勢所趨,天命難違。
李世民不得不將朝堂交到了太子李治的手中。
敕令讓顧靖、長孫無忌、褚遂良三人輔政,開始正麵迎接起了自己的死亡。
消息傳開,九州震動。
一代聖天子的末年,足矣牽動天下百姓所有人的內心。
莫名的哀傷感瞬間彌漫了整個九州。
不知有多少百姓在為李世民起道,渴望著上天能夠再給這個帝王一些時間。
前往洛水行祭的百姓越來越多。
到了最後——
甚至李世民都不得不下一道聖旨,讓天下百姓無需為他憂心。
他並不畏懼死亡,也無需耽誤農忙為他祈禱,包括天下各地的官員,也不可在耽誤政事進賢什麼祥瑞。
這也是李世民能夠留給天下百姓最後的仁慈。
在他的聖旨影響之下。
雖然那種陰霾始終沒能輕易散去,但大唐卻亦是保持在正軌之上,始終都在緩緩向前。
最關鍵的是,或許是因為突然輕鬆了許多。
李世民的身體竟然有所好轉。
這對於整個大唐而言,都可為一件大幸事。
但仿佛就是天意一般。
貞觀二十三年,衛國公李靖病逝。
這個為大唐征戰許久的將軍亦是沒能抵擋得住歲月的侵蝕。
李世民對此悲傷不已,甚至還影響了自己的身體,終是迎來了自己的終點。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