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郭淮對曹真道:“西羌之人,自太祖時便連年入貢,文皇帝也對他們有恩惠;我等如今可占據險阻,派人從小路直入羌中求救,許諾與他們和親,羌人必定會起兵襲擊蜀兵後方。我再以大軍正麵攻擊,首尾夾攻,難道不會大勝嗎?”曹真聽從了他的建議,立即派人星夜馳書前往羌中。
卻說西羌國王徹裡吉,自曹操時便年年入貢;手下有一文一武:文官是雅丹丞相,武將是越吉元帥。當時魏使帶著金珠和書信到達西羌,先去見雅丹丞相,送上禮物,詳細說明求救之意。雅丹引他拜見國王,呈上書信和禮物。徹裡吉覽過書信,與眾臣商議。雅丹道:“我與魏國向來往來,如今曹都督求救,且許諾和親,按理應當應允。”徹裡吉聽從了他的話,當即命雅丹與越吉元帥率領十五萬羌兵,這些羌兵都慣使弓弩、槍刀、蒺藜、飛錘等兵器;又有戰車,用鐵葉裹釘,裝載糧食、軍器等物:有的用駱駝駕車,有的用騾馬駕車,號稱鐵車兵。二人辭彆國王,領兵直逼西平關。守關蜀將韓禎,急忙派人齎文報告孔明。孔明聞報,問眾將:“誰敢去擊退羌兵?”張苞、關興應聲:“我等願往。”孔明道:“你二人要去,隻是路途不熟。”便喚馬岱:“你向來了解羌人的性情,久居彼地,可作向導。”於是調撥五萬精兵,讓關興、張苞與馬岱一同前往。
關興、張苞等引兵出發。行數日,早早遇上羌兵。關興先帶百餘騎兵登上山坡察看,隻見羌兵把鐵車首尾相連,隨處紮寨;車上遍排兵器,就像城池一般。關興看了許久,想不出破敵之策,回寨與張苞、馬岱商議。馬岱道:“且等明日對陣,觀看虛實,再作計議。”
次日一早,分兵三路:關興在中路,張苞在左路,馬岱在右路,三路兵馬齊進。羌兵陣中,越吉元帥手挽鐵錘,腰懸寶雕弓,躍馬奮勇而出。關興指揮三路兵徑直前進。忽然見羌兵分向兩邊,中央放出鐵車,如潮水般湧來,弓弩一齊發射。蜀兵大敗,馬岱、張苞兩軍先退;關興一軍被羌兵包圍,直圍到西北角。
關興在核心左衝右突,無法脫身;鐵車密密包圍,如同城池。蜀兵彼此不能相顧。關興往山穀中尋路而逃。眼看天晚,隻見一簇皂旗蜂擁而來,一員羌將手提鐵錘大叫:“小將休走!我是越吉元帥!”關興急忙往前衝,儘力縱馬加鞭,正遇一道斷澗,隻得回馬來戰越吉。關興終究有些膽怯,抵敵不住,往澗中逃去;被越吉追上,一鐵錘打來,關興急忙閃過,鐵錘正中馬胯。那馬往澗中倒去,關興落入水中。忽聽得一聲響,背後越吉連人帶馬,平白無故倒下水來。關興在水中掙起細看,隻見岸上一員大將殺退羌兵。關興提刀要砍越吉,越吉跳水而逃。關興得了越吉的馬,牽到岸上,整頓鞍轡,綽刀上馬。隻見那員大將還在前麵追殺羌兵。關興心想這人救了自己性命,應當與他相見,便拍馬趕來。漸近時,隻見雲霧中隱隱有一大將,麵如重棗,眉若臥蠶,綠袍金鎧,提青龍刀,騎赤兔馬,手捋美髯,分明是父親關公。關興大驚。忽見關公手指東南道:“吾兒可速往這條路去。我會護你歸寨。”說完便消失了。關興往東南急走。到半夜,忽有一彪軍趕到,是張苞,問關興:“你曾見到二伯父嗎?”關興道:“你怎麼知道?”張苞道:“我被鐵車軍追得緊急,忽見伯父自空中降下,驚退羌兵,指道:‘你從這條路去救我兒。’因此引軍來尋你。”關興也說了之前的事,二人一同嗟歎。
二人同歸寨中。馬岱接著,對二人說:“這鐵車軍無計可退。我守住寨柵,你二人去稟告丞相,用計破敵。”於是關興、張苞星夜去見孔明,詳細說明情況。孔明隨即命趙雲、魏延各引一軍埋伏;然後點三萬兵馬,帶薑維、張翼、關興、張苞,親自來到馬岱寨中歇定。次日登上高坡觀看,見鐵車連綿不絕,人馬縱橫馳驟。孔明道:“這不難破。”喚馬岱、張翼分付如此如此。二人去後,又喚薑維:“伯約知道破車之法嗎?”薑維道:“羌人隻仗勇力,怎知妙計?”孔明笑道:“你懂我的心意。如今彤雲密布,朔風緊急,天要降雪,我的計策可施行了。”便令關興、張苞引兵埋伏;令薑維領兵出戰:若有鐵車兵來,便退後就走;寨口虛立旌旗,不設軍馬。一切準備就緒。
當時是十二月末,果然天降大雪。薑維引軍出戰,越吉帶鐵車兵趕來。薑維立即退走。羌兵追到寨前,薑維從寨後離去。羌兵到寨外觀看,聽得寨內有鼓琴之聲,四麵都空豎旌旗,急忙回報越吉。越吉心中懷疑,不敢輕進。雅丹丞相道:“這是諸葛亮的詭計,虛設疑兵罷了。可以進攻。”越吉引兵到寨前,隻見孔明攜琴上車,帶數騎入寨,往後退走。羌兵搶入寨柵,直趕過山口,見小車隱隱轉入林中。雅丹對越吉道:“這等兵馬即便有埋伏,也不足為懼。”便引大兵追趕。又見薑維的兵馬都在雪地中奔走。越吉大怒,催兵急追。山路被雪覆蓋,一片平坦。正趕之間,忽報蜀兵從山後殺出。雅丹道:“縱使有些小伏兵,有何可怕!”隻顧催兵前進。忽然一聲巨響,如山崩地陷,羌兵都落入坑塹;背後鐵車正行得急,難以收止,互相踐踏。後兵要退時,左邊關興、右邊張苞兩軍衝出,萬弩齊發;背後薑維、馬岱、張翼三路兵又殺到。鐵車兵大亂。越吉元帥往後麵山穀中逃,正遇關興;交馬隻一合,被關興舉刀大喝一聲,砍死於馬下。雅丹丞相早被馬岱活捉,解到大寨。
羌兵四散逃竄。孔明升帳,馬岱押雅丹上來。孔明喝令武士解去他的綁繩,賜酒壓驚,用好言撫慰。雅丹深感其德。孔明道:“我主是大漢皇帝,如今命我討賊,你為何反助逆賊?我今放你回去,告訴你主:我國與你國是鄰邦,永結盟好,不要聽反賊之言。”於是將所獲羌兵及車馬器械,全部還給雅丹,放他們回國。眾人都拜謝而去。孔明引三軍連夜返回祁山大寨,命關興、張苞引軍先行;一麵派人齎表奏報捷音。
卻說曹真連日盼望羌人消息,忽有伏路軍來報:“蜀兵拔寨起程。”郭淮大喜:“這是因羌兵攻擊,所以退去。”便分兩路追趕。前麵蜀兵亂走,魏兵隨後追襲。先鋒曹遵正趕之間,忽然鼓聲大震,一彪軍閃出,為首大將是魏延,大叫:“反賊休走!”曹遵大驚,拍馬交鋒;不到三合,被魏延一刀斬於馬下。副先鋒朱讚引兵追趕,忽然一彪軍閃出,為首大將是趙雲。朱讚措手不及,被趙雲一槍刺死。曹真、郭淮見西路先鋒有失,想收兵回營;背後喊聲大震,鼓角齊鳴:關興、張苞兩路兵殺出,圍住曹真、郭淮,痛殺一陣。曹、郭二人引敗兵衝路而逃。蜀兵全勝,直追到渭水,奪了魏寨。曹真折了兩個先鋒,哀傷不已;隻得寫本奏報朝廷,請求援兵。
卻說魏主曹睿臨朝,近臣奏道:“大都督曹真數次敗於蜀兵,折了兩個先鋒,羌兵也損失無數,形勢危急,今上表求救,請陛下裁決。”曹睿大驚,急問退軍之策。華歆奏道:“必須陛下禦駕親征,大會諸侯,人人用命,方可退敵。不然,長安有失,關中危險了!”太傅鐘繇奏道:“凡為將者,智過於人才能製人。孫子雲:知彼知己,百戰百勝。臣料曹真雖久用兵,卻非諸葛亮對手。臣以全家性命擔保一人,可退蜀兵。不知陛下是否同意?”曹睿道:“卿是元老重臣,有何賢士可退蜀兵,早召來為朕分憂。”鐘繇奏道:“從前諸葛亮想興師犯境,隻因懼怕此人,所以散布流言,讓陛下懷疑而罷黜他,才敢長驅大進。如今若複用此人,諸葛亮自會退去。”曹睿問是誰。鐘繇道:“驃騎大將軍司馬懿。”曹睿歎道:“此事朕也後悔。如今仲達在何處?”鐘繇道:“近聞仲達在宛城閒住。”曹睿立即降詔,遣使持節,恢複司馬懿官職,加為平西都督,起南陽諸路軍馬,前往長安聚會。使命星夜趕往宛城。
卻說孔明自出師以來,屢獲全勝,心中歡喜;正在祁山寨中聚會議事,忽報鎮守永安宮的李嚴令其子李豐來見。孔明隻當是東吳犯境,心中驚疑,喚入帳中詢問。李豐道:“特來報喜。”孔明道:“有何喜?”李豐道:“昔日孟達降魏,是不得已。當時曹丕愛惜他的才能,常以駿馬金珠賞賜,曾同車出入,封為散騎常侍,領新城太守,鎮守上庸、金城等處,委以西南重任。自曹丕死後,曹睿即位,朝中多人嫉妒,孟達日夜不安,常對諸將說:‘我本是蜀將,隻因形勢所逼才在此地。’如今多次差心腹人持書來見家父,讓家父早晚代稟丞相:從前五路下川時,他就有歸蜀之意;如今在新城,聽說丞相伐魏,想發動金城、新城、上庸三處軍馬,在當地舉事,直取洛陽:丞相取長安,兩京便可平定。今特引來人及多次書信呈上。”孔明大喜,厚賞李豐等人。
忽有細作人報:“魏主曹睿一麵駕幸長安;一麵詔司馬懿複職,加為平西都督,起本處兵馬,在長安聚會。”孔明大驚。參軍馬謖道:“曹睿何足掛齒!若來長安,可趁機擒他。丞相為何驚訝?”孔明道:“我豈懼曹睿?所怕的隻有司馬懿一人。如今孟達想舉大事,若遇司馬懿,必定失敗。孟達不是司馬懿對手,必被擒獲。孟達若死,中原就難得了。”馬謖道:“何不速修書讓孟達提防?”孔明依從,立即修書令來人星夜回報孟達。
卻說孟達在新城,專等心腹人回報。一日,心腹人到來,呈上孔明回書。孟達拆封觀看。書大意是:“近得書,知公忠義之心,不忘故舊,我甚欣慰。若成大事,公便是漢朝中興第一功臣。但此事極需謹密,不可輕易托人。慎之!戒之!近聞曹睿複詔司馬懿起宛、洛之兵,若聞公舉事,必定先來。須萬全防備,勿當尋常事。”孟達覽畢,笑道:“人說孔明多心,今看此事便知。”便寫回書,令心腹人回複孔明。孔明喚入帳中,其人呈上回書。孔明拆封觀看。書道:“剛承教誨,怎敢懈怠。我認為司馬懿之事,不必懼怕:宛城離洛陽約八百裡,到新城一千二百裡。若司馬懿聞我舉事,須表奏魏主。往返要一個月,那時我城池已固,諸將與三軍都在深險之地。司馬懿即便來,我有何懼?丞相寬心,隻等捷報!”
孔明看畢,將書擲在地上頓足道:“孟達必死於司馬懿之手!”馬謖問道:“丞相為何這樣說?”孔明道:“兵法雲,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怎容料到一個月之期?曹睿既委任司馬懿,遇賊便除,何必等待奏聞?若知孟達反叛,不出十日,兵必到,怎能來得及準備?”眾將都服。孔明急令來人回報:“若未舉事,切莫讓同事者知曉;知曉必敗。”其人拜辭,回新城去了。
卻說司馬懿在宛城閒住,聞知魏兵屢敗於蜀,仰天長歎。司馬懿長子司馬師,字子元;次子司馬昭,字子尚:二人素有大誌,通曉兵書。當日侍立在旁,見司馬懿長歎,問道:“父親為何長歎?”司馬懿道:“你們怎知大事?”司馬師道:“莫非歎魏主不用父親?”司馬昭笑道:“早晚必來宣召父親。”話未說完,忽報天使持節到。司馬懿聽詔畢,便調宛城諸路軍馬。忽又報金城太守申儀的家人有機密事求見。司馬懿喚入密室詢問,那人細說孟達欲反之事。還有孟達心腹人李輔及孟達外甥鄧賢,隨狀出首。司馬懿聽畢,以手加額道:“這是皇上的齊天洪福!諸葛亮在祁山,殺得內外膽寒;如今天子不得已駕幸長安,若早晚不用我,孟達一舉事,兩京就完了!這賊人必定與諸葛亮通謀。我先擒他,諸葛亮定然心寒,自會退兵。”長子司馬師道:“父親可急寫表奏報天子。”司馬懿道:“若等聖旨,往返一個月,事就來不及了。”立即傳令軍馬起程,一日要走兩日的路,遲者立斬;一麵令參軍梁畿齎檄星夜去新城,教孟達等準備征進,使其不疑。梁畿先行,司馬懿隨後發兵。行兩日,山坡下轉出一軍,是右將軍徐晃。徐晃下馬見司馬懿,說:“天子駕到長安,親拒蜀兵,今都督往何處去?”司馬懿低聲道:“今孟達起兵,我去擒他。”徐晃道:“我願為先鋒。”司馬懿大喜,合兵一處。徐晃為前部,司馬懿在中軍,二子押後。又行兩日,前軍哨馬捉住孟達心腹人,搜出孔明回書,來見司馬懿。司馬懿道:“我不殺你,你從頭細說。”那人隻得將孔明、孟達往來之事一一告知。司馬懿看了孔明回書,大驚道:“世間能者所見略同。我的計謀先被孔明識破。幸虧天子有福,獲此消息:孟達如今無能為了。”於是星夜催軍前行。
卻說孟達在新城,約好金城太守申儀、上庸太守申耽,定下日期舉事。申耽、申儀二人假意應允,每日操練軍馬,隻等魏兵到便作內應;卻回報孟達:軍器糧草都未完備,不敢約期起事。孟達深信不疑。忽報參軍梁畿來到,孟達迎入城中。梁畿傳司馬懿將令:“司馬都督今奉天子詔,起諸路軍退蜀兵。太守可集本部軍馬聽候調遣。”孟達問道:“都督何日起程?”梁畿道:“此時約已離宛城,往長安去了。”孟達暗喜:“我的大事成了!”於是設宴款待梁畿,送他出城,立即報知申耽、申儀,明日舉事,換上大漢旗號,發諸路軍馬直取洛陽。忽報:“城外塵土衝天,不知何處兵來。”孟達登城觀看,隻見一彪軍打著“右將軍徐晃”旗號,飛奔城下。孟達大驚,急忙扯起吊橋。徐晃坐下馬收不住,直衝到壕邊,高叫:“反賊孟達,早早受降!”孟達大怒,急開弓射去,正中徐晃頭額,魏將救回。城上亂箭射下,魏兵才退。孟達正要開門追趕,四麵旌旗蔽日,司馬懿兵到。孟達仰天長歎:“果然不出孔明所料!”於是閉門堅守。
卻說徐晃被孟達射中頭額,眾軍救回寨中,取出箭頭,令醫生調治;當晚身死,時年五十九歲。司馬懿令人扶柩回洛陽安葬。次日,孟達登城遍看,隻見魏兵四麵圍得鐵桶一般。孟達坐立不安,驚疑不定,忽見兩路兵從外殺來,旗上大書“申耽”、“申儀”。孟達隻當是救兵到,忙引本部兵大開城門殺出。申耽、申儀大叫:“反賊休走!早早受死!”孟達見事變,撥馬往城中便走,城上亂箭射下。李輔、鄧賢在城上大罵:“我等已獻城了!”孟達奪路而逃,申耽趕來。孟達人身困馬乏,措手不及,被申耽一槍刺於馬下,割下首級。餘軍都投降。李輔、鄧賢大開城門,迎接司馬懿入城。安撫百姓、犒勞軍士完畢,便派人奏知魏主曹睿。曹睿大喜,令將孟達首級在洛陽街市示眾;加申耽、申儀官職,隨司馬懿征進;命李輔、鄧賢守新城、上庸。
卻說司馬懿引兵到長安城外下寨。司馬懿入城拜見魏主。曹睿大喜:“朕一時糊塗,誤中反間計,後悔不及。今孟達起兵,若非卿等製止,兩京就完了!”司馬懿奏道:“臣聞申儀密告反情,本想表奏陛下,恐往返遲緩,所以不待聖旨,星夜前往。若等奏聞,就中了諸葛亮的計了。”說罷,將孔明給孟達的密書呈上。曹睿看畢,大喜:“卿的學識,超過孫武、吳起了!”賜金鉞斧一對,後遇機密重事,不必奏聞,可便宜行事。當即令司馬懿出關破蜀。司馬懿奏道:“臣舉薦一大將,可為先鋒。”曹睿道:“卿舉薦何人?”司馬懿道:“右將軍張郃,可當此任。”曹睿笑道:“朕正想用他。”於是命張郃為前部先鋒,隨司馬懿離長安來破蜀兵。正是:既有謀臣能用智,又求猛將助施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