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商者,通四方之貨,調天下之需。農夫之粟,賴商賈運於市;工匠之器,賴商賈鬻於民。”
“無商,則農困於穀賤,工滯於器積,民匱於所需。昔秦法抑商,商賈匿跡,財貨不通,民愈困而國愈弱。”
“故學生以為,重農為根,通商為脈。善治國者,當如調理氣血,使其暢通無阻。”
“立平準以抑兼並,設市官以通有無,使商賈得其利而民受其惠,則國用自足,民力自阜!”
賈誼的論述,既有對傳統“農本”的深刻理解,又跳出了“抑商”的窠臼,將商業視為國家經濟血脈,提出了具體的“通商惠工”之策,其見識之新穎、論述之嚴密、格局之開闊,遠超同儕!
劉盈撫掌大笑,聲震殿宇:“好!好一個‘通商為脈’!好一個‘使商賈得其利而民受其惠’!賈誼,汝之才,如錐處囊中,其末立見!觀汝之策,有經天緯地之識,更有濟世安民之實!此番殿試,汝當為魁首!”
“陛下聖明!”
陳平、蕭祿等人亦紛紛點頭,對賈誼的才華與劉盈的眼光心服口服。
十八歲的狀元魁首,將來勢必會被皇帝重用!
——
放榜之日,長安城萬人空巷。
巨大的金榜張貼於宮牆之外,賈誼之名高居榜首!
緊隨其後的,有來自燕趙之地、以一篇《論北疆屯田與民防結合疏》打動考官的寒門士子孫定方。
有來自吳越水鄉、以《論江南水利疏浚與漕運改良策》展現才華的農家子弟沈文秀。
更有齊魯、三輔等地的飽學之士。
金榜之下,歡呼聲、哭泣聲、驚歎聲交織一片。
有白發老翁看著孫兒名字,老淚縱橫:“中了!中了!我老孫家,終於出了個讀書人了!”
有布衣寒士激動地擁抱在一起:“寒窗十年,終不負此心!陛下開科取士,真乃我輩再生父母!”
燕趙、吳越的士子們更是激動難抑:“陛下分卷,恩同再造!若非北卷、南卷,我等焉能登此金榜?”
長安城的百姓也津津樂道:“聽說了嗎?狀元郎才十八歲!”
“那個孫定方,聽說家裡是種地的!”
“沈文秀,他爹是修河堤的!嘖嘖,真給咱老百姓長臉!”
賈誼、孫定方、沈文秀等新科進士,身披紅綢,跨馬遊街。
所過之處,百姓夾道歡呼,鮮花如雨。
這前所未有的盛況,不僅是對個人功名的慶賀,更是對“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這一科舉夢想成真的集體狂歡!
無數鄉野孩童,聽著金榜題名的故事,眼中燃起了讀書的希望之火;無數農家小院,開始傳出稚嫩的讀書聲。
劉盈的名字,與“科舉”、“公平”、“希望”緊緊聯係在一起,被天下寒士和百姓發自內心地稱頌。
隻是隨著第一次科舉的完美舉辦,劉盈卻並未讓年輕的皇帝誌得意滿。
宣室殿內,劉盈召集心腹重臣。
“諸位愛卿,科舉雖然成功了,但咱們也要未雨綢繆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