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軍進駐車師三國,春風悄然吹拂西域。
劉盈並未被一連串的勝利衝昏頭腦,更沒有急於揮師西進,擴張那看似唾手可得的地盤。
大漢天子深知,征服土地易,收服人心難。
樓蘭、車師三國(前國、後國及山北諸部)、蒲類後國,這些剛剛納入漢軍控製下的土地,需要的是休養生息,是秩序的重建,是發自內心的認同。
對此,劉盈決定懷柔安民,播撒漢風、
在樓蘭王宮,現已成為漢軍西域行轅的庭院裡,不再是肅殺的甲士林立,而是聚集了越來越多的普通百姓。
年輕的漢家天子劉盈,身著常服,親自坐鎮,他的目光溫和而堅定。
在其身旁,是麵容清臒、目光睿智的賈誼。
劉盈的第一道詔令,便是廢除西域諸國過往苛繁暴虐的舊律,引入《漢律》九章。
他深知律法是秩序的基石,更是公平的保障。
“傷人以目抵目,以牙還牙”的血腥複仇被禁止,代之以明確的量刑和賠償製度。
同時,他大幅削減了諸王強加在百姓頭上的沉重賦稅徭役,尤其減免了戰爭期間被強征的糧秣。
“民為邦本。”
劉盈對賈誼和隨行的漢吏們說,“治國如醫人,讓利於民,方能固本培元。”
賈誼的作用,在此刻彰顯無遺。
這位才華橫溢的年輕大臣,每日清晨便在城中開闊處或鄉間大桑樹下設席講壇。
他不用深奧的辭藻,而是將《漢律》的寬仁、朝廷減免賦稅的具體條款、以及“重農桑、輕徭役”的治國理念,用最通俗易懂的西域方言娓娓道來。
他講“五口之家,百畝之田”的理想,講大漢如何鼓勵耕作、抑製豪強。
他的聲音清朗,邏輯清晰,像涓涓細流,浸潤著台下那些飽受戰亂和盤剝之苦的百姓乾涸的心田。
宣講之後,往往伴隨著實際的行動。
漢軍士兵會抬出一筐筐的粟米、麥粉,甚至還有從中原運來的、對西域人而言頗為稀罕的鹽巴和布匹。
這些並非昂貴的賞賜,而是實實在在的“春荒救濟”和“安家之資”。
劉盈嚴令:“發放務必公允,老弱婦孺優先,不得克扣一粒!”
這些帶著漢家溫度的糧食和用品,比任何豪言壯語都更有說服力。
百姓們捧著分到的物資,看著台上那位清瘦卻目光真誠的漢家大臣,再對比過去動輒鞭笞、橫征暴斂的舊主,心中的天平,開始無聲地傾斜。
一種名為“希望”的種子,在龜裂的土地上悄然萌芽。
與文治的春風化雨不同,在軍營校場上,則是另一番景象。
飛將軍李廣,如同一塊飽經風霜的礪石,被劉盈賦予了打磨西域諸國軍隊的重任。
李廣召集了所有歸降和整編的樓蘭、車師、蒲類後國軍隊的將校士卒,聲音如金鐵交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