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解染色工藝時,林羽拿起一些染好顏色的絲線,向紮西展示不同染料的使用方法和染色效果。
他說道:“紮西兄弟,你看,這幾種染料都是我經過多次試驗調配出來的,它們不僅色彩鮮豔持久,而且對絲綢的質地沒有任何損傷。比如這種藍色,是用一種特殊的植物提取液染成的,它在陽光下會呈現出一種獨特的光澤,非常迷人。”紮西接過絲線,仔細地觀察著,臉上露出了好奇和興奮的神情。他問道:“林兄,這些染料的配方可以教給我嗎?我們吐蕃也有很多美麗的植物,說不定也能用來製作染料呢。”林羽毫不猶豫地答應道:“當然可以,隻要你願意學,我會把所有的技術都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你。”
接著,林羽又教紮西如何操作新型織機。這種織機結構複雜,功能強大,能夠織出更加複雜精美的花紋。
林羽先讓紮西熟悉織機的各個部件和功能,然後手把手地教他如何進行操作。紮西學得非常認真,儘管一開始有些手忙腳亂,但他並沒有氣餒,而是不斷地嘗試和練習。經過多次努力,他終於成功地織出了一小塊絲綢。雖然這塊絲綢的質量和林羽織出的還有很大差距,但對於紮西來說,這已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他興奮地舉起手中的絲綢,大聲說道:“林兄,你看,我做到了!”林羽看著紮西那興奮的模樣,也感到十分欣慰,他鼓勵道:“紮西兄弟,你做得非常好!隻要你繼續努力練習,一定能夠熟練掌握這項技術。”
在傳授技術的過程中,林羽還向紮西介紹了一些關於絲綢文化的知識,包括絲綢的曆史、種類、用途以及在不同文化中的象征意義。他希望紮西不僅能夠學會技術,還能夠深入了解絲綢文化的內涵,將其更好地傳播到吐蕃地區。
紮西聽得津津有味,對絲綢文化有了更深的認識和理解。他感慨地說:“原來絲綢背後還有這麼多的故事和文化,我以前隻知道做生意,卻忽略了這些寶貴的東西。林兄,謝謝你讓我對絲綢有了全新的認識。”
經過一整天的學習,紮西對新型絲綢技術有了初步的掌握。雖然他知道自己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他已經充滿了信心和動力。
離開林羽家時,紮西緊緊地握住林羽的手,感激地說:“林兄,你的大恩大德我紮西無以為報。我一定會把你傳授的技術帶回吐蕃,讓更多的人受益。”
林羽微笑著說:“紮西兄弟,我們是朋友,不必這麼客氣。我希望這項技術能夠在吐蕃落地生根,促進兩地的交流與合作。”
紮西回到吐蕃後,立刻開始著手建立自己的絲綢作坊,並按照林羽傳授的技術進行生產。一開始,由於技術不夠熟練,生產出來的絲綢質量並不理想,但紮西並沒有放棄。他不斷地回憶林羽的教導,反複進行試驗和改進。
同時,他還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寫信告訴林羽,林羽每次都會認真地給他回信,給予指導和建議。
在紮西的努力下,他的絲綢作坊逐漸走上了正軌,生產出來的絲綢質量越來越好,受到了當地百姓的喜愛和歡迎。
紮西的生意也越來越紅火,他不僅自己過上了富足的生活,還帶動了當地絲綢產業的發展,為許多人提供了就業機會。而林羽無私傳授技術的故事,也在吐蕃地區傳開了,人們對林羽充滿了敬佩和感激之情。
隨著林羽將新型絲綢技術傳授給越來越多來自不同民族的人,技術傳播的範圍逐漸擴大,但同時,各種阻礙也接踵而至。
在技術理解方麵,不同民族的工匠們由於文化背景和知識儲備的差異,對新型絲綢技術的理解程度參差不齊。有些民族的工匠習慣了傳統的絲綢製作工藝,思維相對固化,對於新型織機複雜的操作原理和新型染色工藝中一些創新的化學知識,理解起來十分困難。
他們常常按照以往的經驗去解讀新技術,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出現各種錯誤。在操作新型織機時,一些工匠總是難以掌握複雜的提花程序,織出的花紋歪歪扭扭,與設計圖相差甚遠;在染色過程中,由於對染料的配比和化學反應把握不準,染出的顏色要麼過於暗淡,要麼容易褪色,無法達到林羽所展示的效果。
文化衝突也是一個棘手的問題。絲綢在不同民族的文化中有著不同的象征意義和用途,這使得技術傳播過程中出現了諸多誤解和矛盾。在一些遊牧民族中,他們崇尚自然、自由的生活方式,對於絲綢製作過程中那些繁瑣的工序和精細的要求感到難以接受。他們認為這束縛了他們的天性,違背了他們的文化傳統。在他們的觀念裡,絲綢應該是簡單、實用的,而不是像林羽所傳授的技術那樣,追求極致的精美和複雜的工藝。
語言障礙也給技術傳播帶來了很大的困擾。林羽雖然努力學習了一些常見的民族語言,但在深入講解技術細節時,仍然無法準確地表達自己的意思。很多專業術語和技術詞彙,在不同民族的語言中沒有對應的翻譯,導致溝通不暢。
為了克服這個問題,林羽不得不借助大量的手勢、圖畫和實物演示來輔助教學,但即便如此,還是會出現一些誤解。有時候,工匠們會因為理解錯誤而進行錯誤的操作,不僅浪費了原材料,還打擊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此外,一些民族地區的社會環境不穩定,時常發生戰亂和衝突,這使得技術傳播工作難以正常開展。林羽原本計劃前往一個部落傳授技術,但由於當地局勢動蕩,道路被封鎖,無法順利到達。還有一些已經開始學習技術的工匠,因為戰亂不得不中斷學習,離開家園,導致技術傳播的進程被迫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