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德一年冬,凜冽的寒風呼嘯著掠過長安的每一寸土地,皇帝李璟祐的生命戛然而止,他以一種決絕慘烈的方式,磕死於龍椅之上。
史官們懷揣著敬畏沉重,肅穆的在一旁,手中的筆好似有千鈞之重。
他們知道,自己即將記錄下的,是一段足以震動大唐曆史的篇章。
史記之上,寥寥數語,卻如重錘般敲擊著人心:“帝祐抱太宗之靈位,孝文皇後之靈位,以血濺龍椅,氣絕而亡。”
按常理,這一年間,大唐經曆了如此多驚心動魄、跌宕起伏的大事,本應是史官們大展身手、揮毫潑墨的絕佳時機,堪稱他們的“狂歡盛宴”。
可此刻,他們的臉上不見絲毫興奮激動,取而代之的是眉頭緊鎖、神色凝重。
陛下有令,需據實秉筆,一字不改地記錄下這一切。
這般如實記錄,無疑會將許多複雜的矛盾與衝突暴露出來,稍有不慎,便好似在指責陛下的種種不是。
但曆史就是如此公正而殘酷,它終究會承認這一年,承認李璟祐這個在位僅僅一年的皇帝,即便這一年如此短暫,卻也無法被時光的洪流所淹沒。
在這看似短暫卻又意義非凡的一年裡,李璟祐的施政舉措猶如一陣春風,吹遍了大唐的每一個角落。
對於天下的百姓而言,這一年堪稱天賜的豐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李璟祐大膽革新,毅然開放了諸多過往束縛經濟發展的限製,一時間,商業貿易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
不少百姓借此東風,辛勤勞作,發家致富,過上了富足的生活。因此,在民間百姓的口中,這一年被親切地稱為“開放年”,成為了他們心中一段難忘的美好回憶。
李承乾懷著複雜的心情,為自己的兒子李璟祐擬定諡號為“英”,追稱其為“唐英宗”。
皇帝兒子給皇帝老子上諡號,皇帝老子又給皇帝兒子上諡號,這般前所未有的奇特情形,莫說尋常百姓,就算是那些飽讀詩書的大儒們,絞儘腦汁,也難以想象會有如此戲劇性的一幕在現實中上演。
可命運就是這般弄人,它確確實實地發生了,成為了大唐曆史上一段令人唏噓感慨的奇事。
李承乾並未更改今年的年號,依舊沿用英宗皇帝的顯德,以這種方式,銘記李璟祐在位時那短暫卻又獨特的統治歲月。
此刻,李承乾不得不承認,自己曾經確實小看了這個孩子。
回想起李世民對李璟祐的稱讚,說他是天生的帝王料子,是大唐未來的希望,如今看來,李世民的眼光著實精準獨到。李璟祐展現出的政治才能與治國智慧,遠超李承乾的想象。
可是他這個自以為是的皇帝,卻深陷於自己的理想執念之中,固執地認為大唐需要一場徹底的變革,甚至一度覺得大唐不再需要傳統意義上的皇帝,妄圖打破舊有的格局,建立一個全新的秩序。
如今,一道猶如天塹般的難題,橫亙在大唐文武百官的麵前,那便是關乎大唐生死存亡、未來走向的傳承問題。
陛下李璟祐膝下除了一女,再無其他子嗣,已然絕後。
儘管這件事在朝堂之上無人敢公然提及,可在私底下,無論是朝堂大員,還是市井百姓,人人都心知肚明。
隨著李璟祐的離世,陛下李承乾也年事漸高,時日無多。
大唐這艘在曆史長河中乘風破浪的巨輪,此刻正麵臨著前所未有的迷茫與困境,不知該駛向何方。
兩天後的朝會,李承乾神色平靜,舉止如常。他以一種超乎常人的定力與智慧,有條不紊地將大唐接下來的諸多事務一一精心安排妥當。
眾人隻見陛下從容不迫地發布一道道政令,卻難以想象他內心承受著怎樣的煎熬。
今年元日,朝廷將依照慣例遣京使入京,各地主管官員也將紛紛進京述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