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城朱雀大街上,晨霧還未散儘,便已車水馬龍。
街邊小販的叫賣聲、馬蹄踏過石板路的清脆聲響交織在一起,勾勒出大唐盛世的繁華圖景。
李治正伏案批閱奏折,案頭堆滿了來自全國各地的文書,每一份都關乎著大唐帝國的興衰榮辱。
忽然,一陣急促的腳步聲由遠及近,打破了殿內的寧靜。
王燦神色凝重,手持奏折疾步而入,將奏折高舉過頭頂:“陛下,中東急報!”
李治眉頭微皺,伸手接過奏折,緩緩展開。隨著目光在奏折上移動,他的臉色瞬間變得凝重起來,原本平和的麵容上籠罩著一層寒霜。
奏折中所述,乃是中東某地發生了小規模叛亂。
當地的部落原住民,世世代代以遊牧為生,自由散漫慣了。
大唐的統治延伸至此地後,推行了統一的賦稅政策。
對於這些習慣了無拘無束生活的原住民來說,賦稅就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鎖,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加之部分地方官員在執行政策時手段強硬,不懂得變通,進一步激化了矛盾。
終於,不滿的情緒如同積蓄已久的火山,轟然爆發。
他們聚眾鬨事,高喊著反抗的口號,襲擊了當地設立的簡易官府,打傷了數名官員,搶走了官庫中的財物。
“這些蠻夷,朕給了他們安定的生活,他們竟然還不知足!”
李治怒不可遏,將奏折重重的拍在桌子上,巨大的聲響在空曠的殿內回蕩。
他站起身來,在殿內來回踱步。
這幾年的治國經驗讓他很快冷靜下來,衝動之下的決策往往會帶來更大的隱患。
他重新坐回太師,雙手扶著扶手,陷入了沉思,開始認真思考應對之策。
若是派兵鎮壓,以大唐軍隊的強大實力,固然能夠迅速平息叛亂,讓那些鬨事的原住民俯首稱臣。
但李治明白,武力鎮壓隻會帶來一時的平靜,卻會引起當地百姓的恐慌和反感。
一旦民心儘失,今後在這片土地上的統治將舉步維艱,叛亂也可能會如野草般春風吹又生。
而且,如今大唐疆域遼闊,兵力分散在廣袤的國土上,從其他地方調動大軍,不僅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還會造成巨大的物資消耗,給國家財政帶來沉重的負擔。
就在李治愁眉不展之際,他突然想起了那些唐協軍。
這些由當地蠻夷組成的軍隊,熟悉當地的風土人情,若能讓他們去處理此事,一來可以展現大唐對他們的信任,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大唐帝國的一部分,從而增強歸屬感。
二來也能減少大唐本土軍隊的消耗,不失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想到這裡,李治眼中閃過一絲光芒,他立刻下旨,命令附近的唐協軍迅速前往平叛,同時要求地方官員重新審視賦稅政策,在保證朝廷收入的前提下,儘量減輕百姓的負擔,務必做到寬嚴相濟。
處理完這件事後,李治更加堅定了利用蠻夷力量的想法。
大唐想要進一步開疆拓土,鞏固統治,合理利用這些力量是大勢所趨。
但他也明白,這些蠻夷終究是外人,若沒有一套完善的製度來約束和管理,就如同脫韁的野馬,隨時可能失控。
於是,他立即召集了朝中的幾位重臣,在太極殿內共同商議此事。
朝堂之上,氣氛緊張而凝重。大臣們分列兩排,神色各異。李治端坐龍椅,目光掃視眾人,緩緩開口:“今日召諸位愛卿前來,是為了商討如何更好地利用蠻夷之力,鞏固我大唐統治。”
“中東叛亂一事,雖已初步定策,但長遠之計,還需諸位暢所欲言。”
李義府皺著眉頭,率先出列,拱手說道:“陛下,這些蠻夷,終究是外人。”
“他們與我大唐子民風俗不同、信仰各異,若是給予他們太多權力,恐怕會危及我大唐的根基。”
“當年五胡亂華的教訓,陛下不可不察啊!一旦他們勢力坐大,後果不堪設想!”
他的話語中充滿了警惕。
裴炎也上前一步,點頭附和道:“李尚書所言極是。”
“雖說如今我大唐國力強盛,兵強馬壯,但防人之心不可無。”
“這些蠻夷,還是應該以防範為主,不可過於信任。”
“對於唐協軍,也應嚴加管控,限製他們的發展。”
兩人的觀點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認同,一時間,響起了一陣讚同的低語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