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所有大臣都持相同意見。
張柬之沉思片刻後,走出隊列,朗聲道:“陛下,如今我大唐疆域不斷擴大,麵臨著土地開發和管理的難題。”
“若能合理利用這些蠻夷的力量,讓他們為我大唐所用,或許能解燃眉之急。”
“而且,我們可以製定嚴格的製度,對他們進行約束和管理,隻要掌控得當,未必會有大患。”
“以製度為韁繩,以恩威為手段,定能讓他們為大唐效力。”
他的一番話,如同一股清流,在朝堂上引發了新的思考。
大臣們各抒己見,爭論不休,朝堂上一時之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李治靜靜的聽著大臣們的爭論,心中也在不斷權衡利弊。
這是一個關乎大唐未來發展的重要決策,稍有不慎,就可能給國家帶來災難,必須要慎之又慎。
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在李治的引導下,大臣們終於達成了一個初步的共識。
可以有限度地利用蠻夷的力量,但必須要建立一套嚴格的管理製度。
對於唐協軍,要進行定期的考核和訓練,提高他們的戰鬥力。
加強對他們的思想教育,培養他們對大唐的忠誠,讓他們從內心深處認同自己是大唐的一員。
同時,在新開拓的土地上,設立專門的機構,負責管理蠻夷百姓,監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確保各項政策能夠順利實施。
李治對這個方案表示認可,隨後便下旨,開始著手實施。
在新開拓的土地上,大唐開始大規模招募蠻夷百姓。
朝廷承諾給予他們一定的土地和生產資料,讓他們開墾荒地、建設城池。
消息傳出後,許多蠻夷百姓紛紛響應。
對於他們來說,這是一個改變生活的機會,能夠擁有屬於自己的土地,過上穩定的生活,遠比在四處漂泊要好得多。
與此同時,朝廷從大唐本土派遣了一批經驗豐富的官員,前往這些地區任職,加強對地方的管理。
這些官員肩負著重大使命,他們不僅要確保朝廷的政策能夠得到貫徹執行,還要協調好與蠻夷百姓之間的關係,化解矛盾和衝突。
對於唐協軍,朝廷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增加了訓練的強度和頻率,從大唐軍中選派優秀的將領擔任教官,傳授他們先進的戰術和戰鬥技巧。
還設立了獎勵製度,對於表現優秀的士兵和將領,給予豐厚的賞賜和晉升機會。
金銀財寶、良田美宅,以及榮耀的官職,這些都成為了激勵唐協軍將士奮勇向前的動力。
為了加強對唐協軍的思想控製,朝廷還在軍隊中設立了專門的文化教育機構。
在這裡,儒家經典的誦讀聲、大唐曆史的講述聲日複一日地響起。
教官們向唐協軍將士傳播大唐的文化和價值觀,教導他們忠君愛國、禮義廉恥。
希望通過文化的熏陶,讓他們真正融入大唐,成為守護帝國邊疆的忠誠衛士。
在這個過程中,困難和阻力如影隨形。
一些蠻夷百姓對大唐的管理製度極為不適應。他們習慣了自由自在的生活,對於大唐嚴格的戶籍製度、
稅收製度以及各種法律法規感到無所適從。矛盾和衝突時常發生,有的百姓拒絕繳納賦稅,有的甚至與官府發生了激烈的爭執,局麵一度陷入混亂。
唐協軍中,也有一些人對大唐的忠誠產生了動搖。
他們雖然享受著大唐給予的優厚待遇,但內心深處對故土和部落的情感依然深厚。
當看到自己的同胞因與大唐官府的矛盾而受苦時,心中難免會產生不滿和抵觸情緒。
甚至有個彆將領暗中煽動士兵,企圖脫離大唐的控製。
麵對這些問題,李治並沒有放棄。他不斷調整政策,派遣能言善辯的使者前往安撫蠻夷百姓,耐心地向他們解釋大唐政策的初衷和好處。
對於唐協軍中出現的不穩定因素,朝廷采取了恩威並施的手段。
一方麵對那些忠誠可靠的將領和士兵給予更多的賞賜和信任,另一方麵對煽動叛亂的人嚴懲不貸,以儆效尤。
另外,對於中東這片土地,李治經過深思熟慮,決定設立八個都護府,分彆調兵鎮守。
每個都護府都以不同的方向命名,東、西、南、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形成了一個嚴密的防禦體係,暫時掌控了這一片龐大的土地。
都護府的設立,不僅加強了大唐對中東地區的軍事控製,也為當地的穩定和發展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