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提筆寫回信,墨跡在紙上洇開,“給哥舒翰送封信,就說河北這邊我頂著,讓他安心喝茶看城門。”
李光弼在一旁打趣:“郭公這信要是讓陛下看見,怕是又要說您結黨營私了。”
“陛下要是能明白這個理,何至於讓安祿山鬨到今天。”
郭子儀放下筆,眼神沉了沉,“去年我在華清宮,跪了三個時辰求陛下削安祿山的兵權,結果呢?”
他指著帳外的星空,“如今這世道,能信的隻有手裡的刀和關隘上的兵。”
“哥舒翰守住潼關,咱們守住河北,這天下就亂不了。”
七日後的潼關,哥舒翰正對著沙盤推演。親兵來報,說郭子儀派來了一隊工匠,還帶了封信。
“潼關的投石機該換了,某讓工匠帶了新圖紙,射程能加三十步。”
信紙背麵畫著個笑臉,“老哥哥要是嫌茶淡,等平了叛,某請你喝範陽的好酒。”
哥舒翰把信紙遞給參軍,突然笑出聲:“這郭子儀,倒像個做買賣的。”
他指著沙盤上的潼關,“告訴工匠,按圖紙改,用料不夠就從叛軍的營帳裡取。”
參軍猶豫道:“將軍,朝廷又來催戰了,說再不出兵就要……”
“就要治我的罪,是吧?”
哥舒翰拿起一塊石子,重重壓在沙盤上的潼關位置,“讓信使回去告訴陛下,安祿山現在就盼著咱們出關。”
“他的騎兵在平原上厲害,到了這山溝裡,就是一群沒頭的蒼蠅。”
他看向關外,叛軍的營帳似乎少了些,“郭子儀在河北得手了,安祿山快撐不住了。”
果然,三日後傳來消息,史思明放棄饒陽,往範陽方向逃竄。
郭子儀的信使快馬加鞭趕到潼關,遞上一封血書:“斬敵三萬,繳獲糧草二十萬石。安祿山在洛陽殺了三個勸他回範陽的謀士,看來是真急了。”
哥舒翰站在城頭,望著關外漸漸稀疏的叛軍旗幟,突然對身邊的親兵說:“拿筆墨來,我給郭子儀寫回信。”
他蘸了蘸墨,在紙上寫道:“某在潼關多守一日,公在河北便多一分勝算。”
“待叛軍退時,某在潼關擺酒,為公慶功。”
風從關外吹來,帶著一絲暖意。
哥舒翰把信紙折好,塞進竹筒,突然覺得這漫長的堅守,終於要看到儘頭了。
遠處的叛軍營帳裡,似乎傳來了拆營的動靜,他知道,郭子儀說的沒錯,隻要守住這潼關,叛軍自會退去。
此時的河北戰場,郭子儀正看著哥舒翰的回信發笑。
李光弼湊過來,見信上寫著“某已命人釀好了酒,就等公來”,不禁打趣道:“老將軍倒是自信。”
“他守潼關,我放心。”
郭子儀把信紙收好,“就像我在河北,他也放心一樣。”
他指向地圖上的範陽,“安祿山的退路斷了,用不了多久,咱們就能喝上慶功酒了。”
夜色漸深,兩盞燈火分彆在潼關和河北的軍營裡亮著,照亮了兩張同樣堅毅的臉。
他們或許相隔千裡,卻在用同樣的信念堅守著——隻要潼關不失,河北不亂,這大唐的江山,就塌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