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道聖旨就像一顆投入湖麵的巨石,瞬間激起了千層浪。
長安城裡的文臣們紛紛上書反對,認為這是“飲鴆止渴”,會讓藩鎮的勢力進一步膨脹,最終危及朝廷安危。
可齊先生卻不為所動,他在朝堂之上駁斥道:“如今大唐內憂外患,吐蕃窺伺河西,回紇索要歲幣,契丹侵擾東北,若不能調動各鎮藩鎮的力量,僅憑朝廷禁軍,如何抵禦外敵?與其讓藩鎮陽奉陰違,不如給他們一個名正言順的名頭,讓他們為大唐效力——畢竟,名不正則言不順,誰不想博一個王侯將相的功名?”
文臣們無言以對,他們知道齊先生說的是實情。
如今的大唐,早已不是那個可以隨意調動天下兵馬的盛世王朝,朝廷手中的禁軍不過數萬,且戰鬥力遠不如藩鎮的精銳部隊。
若是強行壓製藩鎮,一旦引發叛亂,後果不堪設想。
而齊先生的這道聖旨,看似是對藩鎮的妥協,實則是一種以退為進的策略——用“裂土封王”的誘惑,將藩鎮的野心引導到對外征戰上,既緩解了朝廷的外部壓力,也暫時穩住了內部的局勢。
聖旨傳到各地藩鎮時,反應更是截然不同。
那些早已手握實權的節度使,比如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先是愣了半晌,隨即露出了狂喜的神色。
他們原本就掌控著轄區內的一切,如今朝廷不僅承認了他們的權力,還給出了“裂土封王”的承諾,這簡直是天上掉下來的餡餅。
田承嗣甚至在府中擺下了慶功宴,對著麾下的將領們大笑道:“老夫征戰半生,所求的不就是一個‘王’字嗎?如今朝廷給了機會,咱們可得好好把握!”
而那些實力較弱、一直被強鄰壓製的節度使,比如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淮西節度使李忠臣,則更是摩拳擦掌。
他們之前一直苦於沒有擴張的借口,如今有了朝廷的聖旨,終於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征戰。
李抱玉當即召集部將,製定了攻打吐蕃的計劃,他對著眾將說道:“吐蕃賊子屢次襲擾河西,殺我百姓,奪我土地,如今朝廷有旨,破蠻夷者可封王——這功勞,咱們澤潞軍可不能讓給彆人!”
就連那些出身寒微、靠著軍功一步步爬上來的將領,也看到了改變命運的希望。
一時間,整個大唐的藩鎮都沸騰了起來。各鎮節度使紛紛招兵買馬,修繕軍械,原本因安史之亂而疲憊不堪的軍隊,瞬間恢複了戰鬥力。
他們不再將目光放在朝廷的權力鬥爭上,而是不約而同地將矛頭指向了大唐周圍的蠻夷——吐蕃、契丹、回紇、南詔……這些曾經虎視眈眈、時不時侵擾大唐邊境的勢力,如今在藩鎮將領的眼中,已然成了“裂土封王”的踏腳石。
吐蕃的讚普得知消息後,先是不屑一顧,認為大唐不過是虛張聲勢。
可沒過多久,他就收到了河西之地的急報——澤潞節度使李抱玉率領大軍突襲了吐蕃的糧倉,燒毀了數十萬石糧食,還斬殺了吐蕃的大將悉諾邏恭祿。
讚普這才意識到事情的嚴重性,他看著手中的戰報,臉色蒼白地說道:“這些唐人,怎麼突然變得如此勇猛?”
契丹的可汗更是驚恐不已。
他原本計劃在秋收後率軍南下,掠奪幽州的糧食,可如今,河東節度使的大軍已經開到了契丹的邊境,每天都在營前叫陣。
可汗派人去打探消息,得知河東軍的將領們一個個摩拳擦掌,揚言要“踏平契丹王庭,活捉可汗封王”。可汗嚇得連夜召開會議,最終決定暫緩南下的計劃,還派人向大唐朝廷求和,希望能避免戰爭。
回紇的使者更是在長安城裡坐立不安。回紇此前憑借著幫助大唐平定安史之亂的功勞,一直對大唐頤指氣使,甚至多次在邊境掠奪百姓。
可如今,朔方節度使的大軍已經集結完畢,隨時可能北上。
使者急忙求見齊先生,想要打探朝廷的態度,可齊先生隻是淡淡地說道:“朝廷的聖旨已經說得很清楚,破蠻夷者可封王——至於回紇,若是識相,就趕緊歸還掠奪的財物,退出所占的土地,若是不識相,就等著各鎮節度使來取你們的首級吧。”
使者嚇得魂飛魄散,當天就啟程返回回紇,將齊先生的話原封不動地轉達給了回紇可汗。
長安城的百姓們也感受到了這種變化。原本籠罩在城市上空的陰霾漸漸散去,朱雀大街上的商販又開始大聲吆喝,酒肆茶館裡,人們談論的不再是帝王的駕崩和朝廷的衰落,而是各鎮節度使攻打蠻夷的捷報。
有說書人在茶館裡講起李抱玉大破吐蕃的故事,聽得百姓們拍手叫好。
李豫站在大明宮的城樓上,看著下方恢複了生氣的長安城,心中五味雜陳。
他知道,這一切都不是自己的功勞,而是齊先生用一道聖旨換來的。
他雖然還是那個傀儡皇帝,可看到大唐的邊境逐漸安定,百姓的生活慢慢恢複,他心中還是湧起了一絲欣慰。
或許,齊先生的做法雖然看似冒險,卻是如今拯救大唐的唯一辦法。
齊先生則依舊忙碌在政事堂裡,他看著各地傳來的捷報,他知道,這道聖旨隻是權宜之計,藩鎮的問題終究還是要解決,可至少現在,大唐暫時擺脫了內外交困的局麵。
他抬頭望向窗外,暮春的陽光透過窗欞灑在案頭,照亮了地圖上大唐的疆域。
或許,這個千瘡百孔的王朝,還有機會在風雨中繼續走下去。
李豫看著眼前的齊先生。
“太師,您的方法雖然化解了大唐眼下的燃眉之急,但是,藩鎮依舊會做大,如果有一天,朝廷徹底失去了話語權,那該當如何是好?”
齊先生轉過頭,看著這位傀儡皇帝,輕輕的搖了搖頭。
“天下哪有不滅的王朝?藩鎮做大,是必然,節度使掌權,也是必然,隻不過是早晚的事情。”
“這一切,從朝廷的兵力鎮壓不了藩鎮的那一天,就已經埋下了。”
“既然是注定的事情,那麼不如坦然麵對。”
“陛下,您所擔憂的事情,老臣知道,文武百官也都知道,甚至大唐百姓也都知道。”
“大唐知道,但是,大唐不在乎。”
喜歡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請大家收藏:()李世民假死?那朕就威服四海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