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又得翻案?_重生鑒寶:我真沒想當專家_线上阅读小说网 

第75章 又得翻案?(2 / 2)

再沒有挑,兩人就順著這裡往下看,彆說,好東西不少。

一樽水波式發髻的觀音銅像,袈裟邊緣鑲嵌金絲。衣紋帶飾錘揲而成,褶皺細密,飄逸而自然,明顯帶有“吳帶當風”風格。

頭部近似銀白,說明錫含量極高,至少在百分之二十以上。以下顯黃,近如黃金,錫含量明顯偏低,頂多百分之十。

這是典型的唐代玄宗少府監的鑄造特點,藝術成份和工藝水平極高,同時也代表著涉案金額極高。

還有一柄宋代的曲柄執壺,三方元明時期的高浮雕銅鏡,雖非官作,但藝術水準都挺高。

又看了幾件,師徒二人一口涼氣:這什麼……青銅鎛?

不怪兩人這麼驚訝,因為這東西比之前的錞於還要少見,全國滿共才出土了四樽。

前三樽為寶雞出土的秦公鎛,現館藏於國家一級博物館,寶雞青銅院,也就是王教授之前上班的地方。

後一樽出土於更有名的曾候乙墓:其中編鐘五十四,鎛隻有一件。

這東西就兩個作用,一為祭祀,二為給所有的樂器定音,可謂百樂之祖。

《周禮》:乃奏黃鐘,歌大呂,舞雲門,以祀天神……所謂黃鐘,指的就是鎛。

如果非要做個對比:鎛為兄,編鐘為弟,之前那樽錞於則是弟中弟中弟……

兩人可謂見多識廣,依舊被震的一愣一愣。脖子不約而同的往前一伸。

王齊誌剛把放大鏡湊上去,師生倆又齊齊的一怔愣。

鎛腹正中,刻著兩個銘文:大晟。

哈哈,宋徽宗仿的?

嚇一跳,還以為冒出來了第五樽“鎛”?

器形一樣,大小也一樣,包括重量也應該大差不差,甚至徽宗親自命名為“黃鐘”,但曆史不認。

因為這鐘的音調比鎛要高半調,所以史稱為“大晟編鐘”。

當時造的極多,一個州配一套,所以像這種的,造了足有上千樽。

出土的也不少,因其主要作用是“定律”,所以屬禮器,曆史屬性的價值非常高。

相應的,刑期也就重。不用懷疑,敢挖出來,妥妥的十五年以上。

仔細的看了一遍,基本和之前的鑒定結果沒什麼出入,兩人繼續往下鑒。

又鑒了幾件,終於看到了關興民多次提到的那樽康熙仿宣德爐,林思成精神一振。

市鑒鑒定為假,省廳也鑒證為假,被告律師請的專家卻又認定為真,那肯定是有些說道的。

轉著念頭,他舉著放大鏡,俯身細瞅:

先看器形,典型的平口鼓腹壓經爐,爐身簡潔而流暢,圈足外撇,內鑄三乳釘,雖簡卻穩。

再看材質:質地堅密,棗紅中隱現青灰,其間間雜褐斑。

這個斑有個專門的叫法:堂梨斑。

名字很好聽,但說白了就是瑕疵:原因是清代改變配方,較明代宣德爐相比銅純度降低,鐵、硫之類的雜質增多,高溫氧化不均而造成。

但所謂的瑕疵也隻是對當時而言,放到現在,卻成了“清三代”仿宣德爐的佐證之一。

繼續往下看:通體鎏金,薄厚如一,既便掩埋了三百年,大多腐蝕貽儘,但殘留的部分依舊程亮如新,耀如黃金。

再看款:大明宣……哈哈,這什麼:“德”字的心上少了一橫?

乍一看,偽作?

但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少了這一橫,這東西離宮廷真品款的可能又近了許多。

因為康熙造宣德爐有兩處:同屬武英殿造辦處十四作之一,前為鑄爐處,後為銅鋄作。

出自銅鋄作的仿宣德爐,“德”字一律少一橫,暗指大明無德。

但存在時間很短,到雍正繼位後就給改了過來,出品也不多。存世的更少。

所以,彆看這東西不怎麼亮眼,還有些臟。如果是真品,四百萬絕對打不住,市場價應該在六百萬左右。

看到這裡,師徒二人對視一眼:這已經算是鑒了一半了,怎麼感覺這玩意……有點像是真的?

總不能,市局又得翻案?


最新小说: 億倍暴擊:孫子築基,我成大帝! 巔峰人生路 哈哈哈,大周 屬性加點,從養身拳開始成 我,深淵魔王,萌無敵! 末日求生:我靠農場係統堆滿糧倉 隨母改嫁進大院,四個大佬繼兄搶著寵 律師:拐賣判五年?給我滿族抄斬 誰讓你帶工業邪神穿越的? 殺怪爆屬性再加暴擊的我無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