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呼一口氣,林思成仔仔細細的看了起來。王齊誌拿著本子和筆,亦步亦趨。
姚科長和陳組長麵麵相覷:這兩人怎麼這麼怪,年輕的不像學生,年長的不像老師?
完全反了過來。
而說實話,如果不是館長交待,如果不是主任叮囑,他們肯定要問一下的:王教授,你們到底是來研究查資料的,還是來看稀奇的?
不是質疑,而是出於職業素養,以及對專業性的尊重,所以有點無法理解:這些畢竟都是國寶,機會不易,哪有這麼浪費的?
兩人默然無言,耐著性子:心想算了,東西拿都拿來了?這兩個不搞破壞就行……
正轉念間,林思成緩緩開口:
“老師,你先記:唐代鏨花金執壺……鑄造工藝:錘揲一體成形……鏨花工藝:分層鏨刻……鎏金工藝:金汞齊法……焊接工藝:承重部位隱形加固……
難點:一、薄胎錘揲的破裂風險……解決辦法:分段褪火,冷鍛成形……
二、高浮雕鏨刻的層次控製……解決及工藝秘決:反向鏨刻,鏨刀組合……
三、流鋬一體化的力學設計……解決及結構創新:三維角度計算,應力分散……”
稍稍一頓,沒等其它人反應過來,林思成直起腰來:“重點,兩項失傳技術:
一、分層鏨刻為魚子紋、高浮雕、線刻,紋飾深度差達0.8mm,需用高碳鋼鏨頭(含碳量0.6%以上)。但以唐代的熱鋼處理技術,達不到……
二、錘揲壺體一次成形,需多次回火。如何精確控溫,使每次出爐時的金片溫度控製在550℃左右?”
稍稍一皺眉,林思成又點點桌子:“查!”
“一、顯微CT掃描報告:壺把手內部鍛接痕,多部件鍛接後整體鏨刻的工序設計。”
“二、X射線熒光分析:鎏金層微量元素檢測,如何提高金汞齊流動性。”
“三、應力模擬實驗:執壺注水時,壺嘴焊接處承受的剪切應力……”
林思成說個不停,偌大的資料室裡鴉雀無聲,隻有回音飄蕩。
王齊誌拿著筆,兩隻眼睛盯著林思成,撲棱撲棱,撲棱撲棱。
再看筆記本,一片空白,林思成說了這麼多,他壓根就沒寫一個字。
你要問他為啥不記?
我記個屁我記……林思成,你牛逼到家了你知不知道?
一群資料員目瞠口呆,怔愣無言,甚至有些不知所措:到底是查,還是不查?
特彆是姚科長和陳組長,雙眼外突,眼巴微張,那眼神,就像是在看外星人。
你要問為啥?
從1998年開始,陝博著手研究唐代鏨花執壺的工藝特點,到2002年,才確定了主要研究方向。
就三點:薄胎與強度的矛盾解決、立體裝飾的精準控製、跨材質結合的可靠性。
聽著是不是很熟悉?
熟悉就對了:恰恰好,就是林思成所說的那三個難點。
問題是:他們研究了四年才確定的研究方向,但這小孩,就靠一把手電,一柄放大鏡,就看了半個小時?
然後,他們又用了五年,反複實驗,反複檢測,才推導出了工藝秘決和創新特點。
但這小孩,同樣是在半個小時之內,給他們分晰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們如何推導的解決辦法,如何破解的技術難題,以及具體的檢測和實驗,更包括彙總分析的流程和順序……
甚至,還半買半送,給他們多添了兩項:兩項失傳技藝!
就憑這個“失傳”,就問:如果論科學價值,以及研究意義,是不是比他們確定的三個研究方向要高?
不誇張:他們沒把林思成逼到角落裡審一審,你什麼時候偷的我們的研究資料,就夠鎮定,夠矜持了。
愣了好久,兩位負責人對視一眼,姚科長往前一步,伸出了手:“貴姓?”
林思成矜持的笑了笑:“免貴,姓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