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m的大彈丸可使材料的殘餘壓應力層深度增加到0.20.3mm,提升其抗疲勞性能。大彈丸單次衝擊麵積大,但是相鄰兩個噴射點之間留下的空白多,所以達到100%覆蓋率所需時間較長。0.30.6mm的小直徑彈丸處理薄壁件與複雜結構比較合適,可有效覆蓋榫齒、冷卻孔等狹窄區域,避免應力集中。”
&nm鑄鋼丸形成深層壓應力,再用0.3mm陶瓷丸細化表麵。對榫頭安裝麵、冷卻孔等無需強化區域,要采用耐高溫橡膠塞進行物理遮擋,防止彈丸衝擊損傷。”
馬常勝:“好,橡膠塞這個加上去。”
程時:“如果是離心噴丸機,速度應該就是5075m/s了。”
馬常勝:“這個速度有什麼講究。”
程時:“不管是離心還是噴氣噴丸機的速度範圍都是基於材料處理需求、設備設計、安全規範和行業實踐經驗綜合確定下來的。”
&n/s,就無法有效破碎氧化皮或形成足夠深度的壓應力層,這個壓應力層通常要求為0.151.5mm。而速度過高,大於75m/s:可能導致彈丸破碎率增加,同時加劇設備磨損和能耗。5075m/s的範圍在動能傳遞效率和材料損傷控製之間取得了優化平衡。”
“當然,這個速度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要與彈丸材質、尺寸相適應。比如硬度4050HRC,直徑0.51mm的鋼丸在5075m/s下可實現最佳表麵覆蓋率和衝擊均勻性。玻璃丸或陶瓷丸因脆性較高,通常需控製速度上限以避免過度破碎。”
“速度範圍在不同行業和應用中存在顯著差異,主要受材料特性、處理目標和工藝要求的影響。”
“航空航天領域要做到高精度與高強度的平衡。所以都有很多種需求。”
馬常勝:“講細一點。越細越好。”
程時:“噴丸成形技術用來給大型薄壁結構,比如運20機翼,進行曲麵成形時,要通過低速彈丸的均勻衝擊實現精確形變。所以速度範圍要降低到2030m/s。”
“用於鋁合金、鈦合金等輕質材料的表麵強化,比如機翼蒙皮、起落架部件,需控製彈丸動能以避免材料脆化常規強化處理,速度範圍是5075m/s。”
“針對高溫合金,如Cr4Mo4V,和複合材料,要用更高速度以突破材料強度極限強力噴丸與特種材料處理,速度就要提高到100200m/s。”
他停下來了。
馬常勝:“接著講啊。”
程時:“你們就做航空航天,彆的也用不上啊。”
馬常勝:“那誰知道啊。保不齊有天就要用上。畢竟我們還做民用的產品。你既然都開始講了,就一口氣講完唄。”
程時:“汽車製造,主要是精密部件到整車處理的不同應用需要的速度也不同。”
“汽車緊固件,如發動機螺栓等高強度零部件強化時,需要采用鑄鐵鋁丸高速衝擊來表麵裂紋並提升抗疲勞壽命。速度範圍為180220m/s。”
“曲軸與齒輪強化,形成0.150.4mm的壓應力層,速度範圍是6080m/s。”
“車身塗裝前的噴丸清理需避免損傷基材,速度通常低於50m/s。”
“船舶與能源行業,偏重於把離心噴丸工藝用在大型構件的高效處理上。”
“用於核電與重型設備清理的速度範圍7075m/s,用於船舶鋼結構強化的速度範圍是6080m/s。船體焊接部位噴丸速度6080m/s。”
“這個方法用在鑄造與機械加工的目的是兼顧效率與質量。所以用5075m/s來鑄件清理與去毛刺,同時避免過度衝擊導致表麵損傷。4060m/s進行彈簧與精密零件強化,形成0.10.3mm的壓應力層。”
“電子與精密製造用噴丸機主要是進行低速精細化處理。所以速度普遍都很低。”
“半導體與微型部件的處理速度範圍為1030m/s。光學器件預處理的速度範圍是2040m/s。”
馬產生:“門道竟然這麼多。我們聽說好用,就買回來了。半導體竟然也要用噴丸機。”
程時:“嗯,那個低速和超精細化需求,用的噴丸機就不是普通離心和噴氣噴丸機,而是空化水射流噴丸機了。”
程時:“如果有條件,最好能把彈丸回收,通過超聲波清洗徹底清除。經過噴丸處理的鈦合金葉片需使用鹵素溶解法檢測鐵質殘留,確保表麵鐵含量達到安全值。”
“不僅僅是速度。以後有經驗了,要根據葉片的材料、形狀、尺寸以及使用要求,來設計壓力、時間、噴嘴與工件的距離和角度等噴丸工藝參數,結合數控控製台和機器人來精準操作,確保噴丸覆蓋麵積均勻,達到預期的強化效果。”
馬常勝:“好的,說到預期效果這個,我們現在有一個難點,就是不知道怎麼判斷噴丸有沒有百分之百覆蓋待處理區域和也不知道怎麼檢測殘餘的應力。以前的材料加工全憑師傅的感覺,沒有確切的數據標準來衡量。”
程時:“殘餘應力檢測可以用X射線衍射儀來測量表層應力,要求鈦合金葉片壓應力≥400MPa,有效深度≥0.15mm。檢測位置要覆蓋葉身、榫頭、進氣邊這些關鍵區域。”
“覆蓋率的評估可以用熒光示蹤劑法。”
馬常勝:“時哥總能給我驚喜,教我新東西。這個熒光示蹤劑又是什麼原理。”
程時:“比如你們現在要處理的是發動機葉片。先用熒光示蹤劑均勻噴塗附著在葉片表麵,再進行高強噴丸操作。因為紫外線照射下熒光染料會發出明亮熒光。所以在未覆蓋或覆蓋不足的區域,示蹤劑會形成更厚的液膜或殘留量更高。被噴丸覆蓋較多的區域,熒光強度較弱或無熒光,從而形成視覺上的明暗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