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場上,陳敘思考了半刻鐘,這才提筆解答。
對麵的小眼睛少年並沒有注意到,陳敘新鋪了一張紙,已是洋洋灑灑寫就。
問:“有閬奚險地,萬壑盤紆,山民桀驁,屢因饑饉寇掠閭閻。有司往戡……”
大意就是:有一個叫閬奚的地方十分險惡,山民不服教化,常常在食物匱乏時下山劫掠百姓。
官府若是去處理,山民便扶老攜幼跪哭於山地要道之前,隻說自己都是被逼無奈。
若不下山尋出路,老人小孩都要凍死餓死。
試題曰:“欲儘屠之則恐傷仁政,欲懷柔之複慮姑息養奸。
今策爾等:剿撫二策,當以何者為急?”
好一個“剿撫二策,當以何者為急”!
這種題,也不怪考生們最初翻開試題時,要抽氣聲一片。
要不是考場上不能喧嘩太過,恐怕大家就要破口大罵了。
此題之難,對於此時的考生們而言,簡直比題中山民還要更加險惡三分。
你若以“剿”為主,顯然殺性太重,過於粗莽,不符合儒家以“仁政”為主的思想。
但若一味懷柔,又未免過分軟弱無能,此謂“姑息養奸”,這等策論就算寫出來,想必也不過就是一個“下下”。
該怎麼辦?
陳敘答:學生聞《治安策》有雲:“饑寒切於民之肌膚,欲其亡為奸邪,不可得也。”此山民聚嘯之根本。
彼雖化外之眾,究屬赤子,若效白起坑卒、項羽屠城,究竟“恃力者亡”……
寫到這裡,陳敘又回憶了一下此世的種種典故。
說起來,這個世界雖非陳敘前世認知中的任何一個朝代,但文化關聯卻與藍星華夏一脈相承。
許多曆史似是而非,許多名人、經典,也都有相類同之處。
最大的拐彎點在於魏晉。
那個神鬼混亂的時代曾在某個史書上留下一筆:“顛倒狂亂,神人相悖,不複存焉。”
此後就是大黎太祖一統六合,橫掃八荒,建國至今。
在縣學讀書時,魏晉以前的曆史雖不十分清晰,卻也有大致脈絡存在。
魏晉以後的曆史,尤其是本朝史,夫子卻很少講述,偶爾提幾句,也是諱莫如深。
因此陳敘一直覺得這個世界十分神秘。
最近還是馮縣令為他講書,帶他讀史,他才漸漸看到這個世界更加豐富的一麵。
麵紗是一層層揭開的,可每多揭開一層,你又往往會發現,下層還有更多更多的麵紗。
陳敘開篇先用典,又以先賢名言切題。
而後筆下生風,一揮而就。
第一,點明山民聚嘯劫掠的根本原因在於貧困饑寒。
此乃生存之大欲,若不能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其後一切策略都將不過是鏡花水月而已。
所謂治標而不治本,飲鴆而止渴,便是如此。
那麼,可以將所有山民都全部殺光,永絕後患嗎?
嗬,真這麼乾,那就不是治國治民了,桀紂之輩,何異於此?
又何況“十圍之木,始生如蘖”,“治國有常,利民為本”。
山民中也並非全是惡孽,尚有老弱婦孺。
“然則,寬縱可乎?”
韓非子曰:“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
“若縱賊不誅,則良善銜冤!”
所以,律法神聖不可侵犯,否則何以安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