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九卿衙門的權力是在不停變化的。
任何熟悉官場運作的人都明白,影響部門權力的因素很多,絕對不是《大明會典》上規定了什麼就是什麼的。
衙門主官的能力高低,曆史演化的進程。
最有名的就是大明三法司的地位變遷了。
明初的時候,大理寺曾經一度壓製刑部,成為司法中樞。
緊接著都察院開始崛起,掌握了案件的審核權力,並通過巡撫巡案係統,掌控了地方上的司法權。
到了如今,刑部又占據上風,通過控製司法解釋和案件複核的權利,成為權力最大的法司部門。
而有的皇帝比較喜歡使用錦衣衛鎮撫司來處理案件,所以有時候都察院還會被排除在三法司外,在武宗朝三法司就是刑部、大理寺、錦衣衛。
而通政司是屬於那種祖上闊過,那是一直萎靡到現在的衙門。
祖上闊過,是指在朱元璋的時期,那時候朱元璋鼓勵百姓告狀,通政司負責受理這些案件,朱元璋也通過這個方法,懲辦了不少地方上的貪官。
但是繼任的皇帝,對於審理這種越級告狀沒有興趣,通政司的就失去了信訪督查權,變成了九卿衙門中的跑腿部門。
可從李一元這位前通政使開始,事態逐漸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職能上,朝廷補貼驛站的開支,通政司逐步掌控了驛站的控製權,南北二京的驛站網絡,現在都掌握在通政司的手裡。
蘇澤奏請建設的“西北軍情快驛”,“漕運快驛”和“海驛”,這三條新的驛路體係,也都是朝廷撥款,如今也掌握在通政司手裡。
此外京師周圍的民驛,也是通政使運營,這些民驛的結存雖然要上繳戶部,但是通政司手裡多了一筆“活錢”。
最讓楊思忠驚訝的,是蘇澤真的讓兵部弄出了快船。
這是一種奇怪形狀的船,細長船體,尖銳的船首,還有高桅多帆的結構,這種快船被蘇澤命名為“飛剪船”,被運用於沿海港口之間的消息傳遞。
這種快船的航行速度極快,可以迅速往來於沿海幾個港口城市。
這艘船試航之後,就被市舶司訂下,用來在沿海各市舶司之間傳遞銀票底本。
隻可惜工部那邊說,這種飛剪船的建造還有幾個技術難點,尖銳的空心船首需要最熟練的工匠才能製造,而風帆材料更是大問題,現有的織物強度不夠,工部嘗試了很多材料,最後使用了絲綢和棉麻的混合織物,但是成本居高不下。
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能操縱這種高速帆船的船員緊缺。
近海高速航行是一件很危險的事情,需要船長對於近海的海況十分了解。
如果航行到深海,那就要對海圖更熟悉,還要能熟練使用各種導航定位技術。
登萊海務教習所最優秀的學員,才能出任飛剪船的船員,這也製約了這種船的發展。
但是在蘇澤這份奏疏中,就提出了要給通政司配備飛剪船,他寫道:
“然沿海萬裡,商旅輻輳、軍情孔急,現有驛傳路徑迂回,陸路崎嶇,水路經運河輾轉,公文往複動輒經月,每遇海疆警訊或市舶急務,恐遺緩誤機宜。”
“請於東南沿海通衢要港,如寧波、泉州、廣州等處,各增設通政司經曆所一屬。責成該屬專掌飛剪船調遣,於諸港口間接遞往來文書。凡關海防軍情、市舶急件、重大災異及聖諭欽件等緊要消息,皆可籍此‘海驛’飛傳。”
而蘇澤奏疏的後半段,則是請求朝廷按照朝鮮的“前例”,在南洋呂宋設立通政署,聯絡當地的漢人,搜羅南洋諸國的消息,加強和南洋各藩屬國之間的聯絡。
通政使楊思忠合上了蘇澤的奏疏。
這就是通政司權力變化的原因。
以往的通政使,不過是比六科更早的讀到群臣奏疏,實際上就是遞送公文的機關。
通政司在大明這個以公文處理國務的王朝是很重要的,但是重要並不代表有權利。
而現在的通政司,是一個涵蓋了大明幾條主要驛站網絡,要在全國各地建立經曆所,傳遞全國情報的衙門。
這也就意味著通政司將會成為大明情報上傳下達的樞紐。
使用飛剪船,南京的消息從上海縣的碼頭出發,直接航行到直沽的碼頭,再通過直沽和京師間運河邊的石板路快馬傳遞係統,最短十五天時間就能送到京師。
這在以前是不敢想的飛速。
不僅僅是南京,廣州的消息也可以通過海驛急遞,一個月內京師就能拿到廣州的公文。
此外還有海外消息。
馮學顏派駐朝鮮之後,朝鮮通政署迅速開展工作,梳理了朝鮮國內的消息,每半個月都發一份簡報來京師,現在大明皇帝對朝鮮的動態,甚至要比朝鮮國主都要清楚。
除此之外,馮學顏為了能儘快立功回朝,還在朝鮮搜羅有關倭國的消息,也形成專案發回京師。
如果按照蘇澤的奏疏,再設立南洋通政署,日後南洋的情報也能被通政司掌握。
這些通政經曆所,日後要分布在沿海城市、西北軍情節點、遼東棱堡、西南要道上,還要分布於海外。
在官場上,比彆人知道更快更早就是權力。
楊思忠明白這一點,通政司的權力正在逐步膨脹。
前提是蘇澤這份奏疏能夠執行。
楊思忠輕扣指節,但是這份奏疏的阻力不在外廷,而是在內廷。
——
——【模擬開始】——
《快船海遞公文並請設南洋通政署疏》當日送到內閣,內閣全體讚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內廷。
司禮監使絆子,讓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340點】
【是否使用1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是。”
【100點威望值已經扣除,剩餘威望值:240點。】
蘇澤看著模擬的結果,這次是司禮監阻擾自己的奏疏。
仔細一想,好像還真是,這份奏疏等於讓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
而皇帝原本的耳目是誰?
東廠和錦衣衛。
很顯然,司禮監看出了這一點,所以要阻撓奏疏實施。
好家夥,自己這些日子都忙著和外廷鬥智鬥勇,都忘記了內廷了。
也對,對於太監來說,他們的權利來自於皇帝的信任。
如果連消息渠道都被外廷壟斷,那內廷就更沒有話語權了。
司禮監三巨頭隻是低調,不和外朝爭權,但不代表他們就是軟弱可欺,甘願讓出手裡最重要權力的。
看來自己還是思慮不夠周全。
蘇澤越發覺得要推動變革的難處,這是自己有金手指查漏補缺的,如果沒有,可能一條利國利民的政策,不知不覺中就得罪了不少人。
京師這麼多勢力,但凡跳出來幾個阻攔,事情就辦不成了。
改革難啊!
蘇澤也明白了,為什麼改革先驅都要先立威,然後再用近乎於矯枉過正的方式推動改革。
如果不這麼做,怕是連第一步都邁不過去。
但是解決這個問題隻用了100威望點?——
楊思忠拿著內閣票擬過的蘇澤奏疏,來到了司禮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