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忠將奏疏交給了李芳,李芳的眼睛眯起來,正準備翻看奏疏的時候,楊思忠又說道:
“李掌印,本官也有一份密奏。”
密奏?
密奏不需要經過內閣和六科,是官員直接向皇帝的上書。
當然,密奏也是繞不開司禮監的。
和喜歡搞秘密政治的清代不一樣,大明朝的公文體係,是非常排斥密奏的。
正經大臣誰上密奏啊!
所以大明的密奏,基本上都是一些向皇帝問安拍馬屁的奏疏。
皇帝自然也是懶得看這些,大部分密奏都是司禮監回個消息就行。
但是通政使的密奏,李芳還是鄭重的接下了。
等到楊思忠走後,李芳拿起了蘇澤的奏疏。
這一次李芳越看越是皺眉。
如果通政司成了皇帝的耳目,那各地的製造司和市舶司太監呢?
東廠和錦衣衛呢?
能成為內廷第一人,李芳很自然想到了這裡。
李芳放下蘇澤的奏疏,又拿起了楊思忠的密奏。
在通政司經曆所中安置東廠和錦衣衛的人?
李芳沒想到,這位看起來古板的通政使,竟然這麼圓滑?
李芳也明白了,為什麼楊思忠不上公開的奏疏了,這密奏被外廷看到,他不得被人噴死?
這位楊通政,還真是個人物。
李芳暗暗感歎,以前通政司是個沒權的衙門,大家都不重視,裡麵的官員大抵上都是沒什麼前途的。
可沒想到,這位大銀台能屈能伸,願意和內廷合作。
也對,如果真的在各地建立這個經曆所,內廷的情報能力大大加強。
內廷還可以使用通政司的急遞體係,這樣就不用自己搭建傳遞消息的網絡了。
雙贏要比雙輸強。
李芳將兩份奏疏都遞給了馮保和陳洪,兩人自然也是支持的。
對於馮保來說,這是讓東廠錦衣衛權力擴張的良機。
而對於執掌內承運庫的陳洪來說,如果能用上通政司的驛遞係統,那各地市舶司的商業消息也能快速傳遞,也對於內廷也是極大的加強。
——
二月二十六日。
蘇澤在詹事府內,看著係統的結算報告。
【皇帝下旨,在沿海開港城市設置通政經曆所,使用海驛遞送要情,並在南洋設置通政署,聯絡南洋諸國,搜羅南洋的情報。】
【通政使楊思忠和內廷達成默契,在經曆所中安排一名東廠太監或者錦衣衛,和內廷共享驛遞係統。】
【海驛的出現,提升了行政體係的運行效率,加強了朝堂對全國的掌控。】
【南洋通政署讓大明的旗幟重新出現在南洋。】
【南洋通政署首任署長,通政司經曆張宣駐紮南洋,大揚大明國威,南洋諸國國主挽留張萱數十次,留駐南洋二十年,強化了對南洋的控製。】
【大明國祚+5】
這次竟然加了五年國祚?
想想也對,行政體係效率的提升,對國家是有百利無一害的事情。
不過這個南洋通政署的署長,常駐南洋二十年,這也太慘了。
蘇澤為這個不認識的官員默哀。
原來是通政使楊思忠和內廷達成了交易,才讓奏疏通過了。
這位通政使是個人物啊。
蘇澤也沒想到,這位不顯山不漏水的大銀台,如此能屈能伸,情願和內廷合作。
設立通政經曆所的奏疏如此輕易通過,蘇澤再次抽出一份空白的題本。
既然如此,乾脆一鼓作氣,趁熱打鐵,徹底將驛遞體係的改革改完!
《請設通政郵遞司疏》!
其實他早有整合大明驛路體係的想法了。
大明朝這套統治機器,就是一座層層架構的屎山代碼,驛站體係就是起精髓。
大明驛路體係複雜,京師附近的官驛名義上是通政司管理,但是供養驛站的責任又劃給了順天府。
除了官驛之外,各地方官府還有自己的急遞鋪。
兵部下設車架司,負責軍驛的事務。
工部還有專門的漕運驛站體係,就連禮部的學政部門,也又屬於自己的傳遞渠道。
還有各地鎮守太監,錦衣衛設立的各種半官方渠道。
大明的驛遞體係就是典型的缺乏總體規劃,又喜歡重複建設,又浪費又低效的典型。
蘇澤想要將全國的郵政驛站工作,整合到通政司,新成立一個通政郵遞司,估計反對聲最大的就是兵部了。
兵部自有一套軍情遞送的係統,由兵部車架司負責。
蘇澤看過戶部的帳,每年朝廷在車架司投入大量的軍馬銀錢,兵部不可能乖乖放手。
可反過來,如果兵部軍驛這個硬骨頭啃不下來,其他衙門更不願意乖乖讓渡權力了。
最後還是要試一試。
現在通政司已經和內廷聯手,現在是提出方案的最好時機。
蘇澤原本就有草案,迅速寫完了奏疏,塞進了【手提式大明朝廷】中。
——【模擬開始】——
《請設通政郵遞司疏》當日送到內閣,你請求將通政司改名為通政郵遞司,在全國交通樞紐設置通政經曆所,負責全國的郵遞事務。
內閣讚同你的奏疏,奏疏被送到了內廷。
兵部強烈反對你的奏疏,兵部奏議軍驛體係的重要性,隆慶皇帝留中了你的奏疏。
——【模擬結束】——
【剩餘威望點:400點】
【是否使用300點威望值,強行通過奏疏?】
竟然隻要300點?
這還等什麼?蘇澤果斷選擇“是”!
【300點威望值已經扣除,剩餘威望值:100點。】